FT社评:维持中国的经济繁荣 英国《金融时报》
社评
有些时候,统计学家的话可能比他们提供的统计数字更能道出实情。当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本月对中国最新国民收入数据发表评论时,当然也是如此。他的表述——“2012年将是极其复杂、极具挑战性的一年”,是一例轻描淡写的经典。
今年中国经济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方面,由于主要贸易伙伴欧洲增长放缓,中国出口持续疲弱。第二方面是房地产市场步履维艰。仅在去年12月,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了近20%。
乐观者倾向于看宏观数据,去年第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达8.9%。他们认为,这些数据表明,中国政府即将成功地实现“软着陆”,而一些分析师预测,软着陆是不可能的。而悲观者则倾向于强调,这些数据实际上是多么的不可靠。
然而,这场辩论虽然趋于白热化,却是不得要领。无论面临何种外部条件,中国肯定会让经济实现增长。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如果不能实现经济增长,共产党将会成为历史。这个观点在2012年更显意义重大。还有几个月就要进行关键的最高领导层权力交接了,共产党不会让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速低于7%或8%的“基准”,许多分析人士都把此值视为社会安定的前提条件。如有必要,中国可能会推出一场新的货币和财政刺激政策。虽然新政策可能不及2009年的英勇努力,但也将是具备相当规模和火力的“火箭筒”,能为中国政府赢得更多时间。
这个想法可能让北京的政治家感到欣慰。遗憾的是,这枚硬币还有更灰暗的一面。无论是否推出中式“火箭筒”,中国再也不能绕过多年来一直在回避的一系列结构改革了。
在改革清单上占据最重要地位的是再平衡总需求,并使经济增长由投资和出口推动转向内需推动的措施。中国也需要在供应方面进行整顿。过度慷慨的信贷额度使太多的公司留在行业内,而其他一些与政界关系不大的企业却要付出很高的代价获取信贷。和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性一样,地方政府的债务也是引起担忧的一个源头。
中国已采取了一些重要的举措,以消除这些政策薄弱环节。占GDP份额不大的消费似乎在增长。政府也一直在努力深化上海资本市场改革,降低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
对中国来说,今年的关键挑战是保持改革的步伐,是否会推出新的刺激措施都没有关系。在这个问题上,中国面临着和停滞的欧洲相似的挑战。若不实施结构性经济改革,中国和欧洲注定无法发挥真正的增长潜能。
译者/邢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