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2-2-22 13:18:01
林汉扬 发表于 2012-2-21 23:23
呵呵!我喜欢你的问题!
这样说吧!这种情况下属于社会总生产对于总需求的确定性系数为1,因此,用变化 ...
看来我们还是需要先来明确一下“分配尺度”意味着什么。
简单来说,如果价值是分配尺度,那就意味着,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一个人向社会提供价值1元的商品,他就可以通过交换而从社会得到1元的商品。
那么,以使用价值作为分配尺度,又意味着什么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2 22:52:13
wzwswswz 发表于 2012-2-22 13:18
看来我们还是需要先来明确一下“分配尺度”意味着什么。
简单来说,如果价值是分配尺度,那就意味着,在 ...
看来我们还是需要先来明确一下“分配尺度”意味着什么。
简单来说,如果价值是分配尺度,那就意味着,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一个人向社会提供价值1元的商品,他就可以通过交换而从社会得到1元的商品。
那么,以使用价值作为分配尺度,又意味着什么呢?
=======================================================
这里作为分配尺度的使用价值其实是抽象的社会使用价值,是马克思所说的抽象劳动创造的,是跟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马克思说的“价值”一起形成的,因此,反过来说,也就意味着,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一个人向社会提供价值1元的商品其抽象的社会使用价值也是一个单位,当然,个别具体的使用价值与个别具体的劳动时间却不一样!马克思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主要倾向于抽象的社会使用价值与价值,本质是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或者社会平均必要生产率以及它们的倒数,而个别具体使用价值与个别劳动时间则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弱项,我们应该发展这个完善它,它们的本质是个别劳动生产率,按照马克思的哲学来说,人与社会的关系其实就是个别具体与社会平均抽象和社会整体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很可惜,马克思经济学之中蕴含了前者而忽略了后者,或者很少谈论后者,这是我们应该批评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3 14:36:59
林汉扬 发表于 2012-2-22 22:52
看来我们还是需要先来明确一下“分配尺度”意味着什么。
简单来说,如果价值是分配尺度,那就意味着, ...
抽象使用价值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是由劳动生产率吗?
如果生产1公斤大米原来需要1小时,价值为1元,(假设总生产量恰好等于总需求量。下同)那么1公斤大米的抽象使用价值就为1个单位。后来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倍,即生产时间减少了一半,1公斤大米的价值也就降低为0.5元,那么1公斤大米的抽象使用价值是否也就变为了0.5个单位呢?或者说,现在2公斤大米的抽象使用价值只相当于原来1公斤大米的抽象使用价值?原来你一天需要消费1公斤大米的,现在每天就要消费2公斤大米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3 18:41:27
wzwswswz 发表于 2012-2-23 14:36
抽象使用价值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是由劳动生产率吗?
如果生产1公斤大米原来需要1小时,价值为1元,( ...
抽象使用价值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是由劳动生产率吗?
如果生产1公斤大米原来需要1小时,价值为1元,(假设总生产量恰好等于总需求量。下同)那么1公斤大米的抽象使用价值就为1个单位。后来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倍,即生产时间减少了一半,1公斤大米的价值也就降低为0.5元,那么1公斤大米的抽象使用价值是否也就变为了0.5个单位呢?或者说,现在2公斤大米的抽象使用价值只相当于原来1公斤大米的抽象使用价值?原来你一天需要消费1公斤大米的,现在每天就要消费2公斤大米了?

===================================================================================================================================================
抽象使用价值的大小是由社会平均必要劳动生产率或者社会社会平均劳动生产力决定的。假设总生产量恰好等于总需求量,那么,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就是社会平均必要劳动生产率或者社会社会平均劳动生产力。
谢谢你又提出一个很好的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按照上面你所说的那个前提,1公斤大米的抽象使用价值就为1个单位,这是在某一个时空之中一定空间范围,(空间方面:比如,人类社会、劳动力数量、地球上、生产方式状况等等;时间方面:比如,某一个时间阶段,像1900年1月1号零点至1901年1月1号零点等等)。比如,在1900年1月1号零点至1901年1月1号零点,整个地球上的人类社会世界人口大约有达17亿人,假设那一段人类社会生产大米的社会生产率是6205亿公斤大米。按照我的公式:社会平均必要劳动生产率F°=社会总生产率F/劳动力数量N=(6205亿公斤大米/1年)/ 17亿人=365公斤大米/1年1人,把年换数为天假设是365天,那么,等于365公斤大米/365天1人=1公斤大米/1天1人,就是说社会平均必要劳动生产率F°是1公斤大米/1天1人,这也是每个劳动力平均每天分配到大米的抽象社会平均使用价值数量,

后来社会总生产率F提高了1倍,即生产时间减少了一半,1公斤大米的价值也就降低为0.5元,那么,1公斤大米的抽象使用价值也就变为了0.5个单位,或者说,现在2公斤大米的抽象使用价值只相当于原来1公斤大米的抽象使用价值.当然, 这里要注意的是1公斤大米的抽象使用价值变为了0.5个单位,并不等于原来你这个人平均每天需要消费1公斤大米的,现在每天就一定要消费2公斤大米了,而是说生产这2公斤大米耗费的抽象使用价值量只相当于原来生产1公斤大米的抽象使用价值量耗费的抽象使用价值量0.5个单位,注意,如果你足够细心的话,就会发现原来并不一定是要获得的才是抽象使用价值,而耗费的失去的也是这种抽象使用价值,所以,每个劳动者在每个单位时间节约出来的0.5个单位的抽象使用价值就可以用它来生产其他更多更大的抽象使用价值,你去研究一下历史,就会发现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在几千年前,人类维持生存活下来需求的生活资料是非常简单和单一的,远远没有现在社会这样丰富多彩,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平均劳动生产力比现代社会落后很多的缘故,所以,那时人类社会只能够把社会使用价值的生产集中在一些能够维持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生产上,这些跟现代社会比较是相对低层次的需求满足,随着社会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或者社会平均劳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性也在发展和丰满之中, 维持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生产已经不能成为人类社会财富的全部,而是被越来越多的相对较高层次的为了提升人类社会层次需求所驱动, 维持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需求所占有全部人类社会需求的分量也会越来越少,所以,其抽象的社会使用价值也就越来越少,还是以上面的例子为例,如果你原来生产1公斤大米的抽象使用价值量耗费的抽象社会使用价值量1个单位,现在生产1公斤大米的抽象社会使用价值量耗费的抽象使用价值量只要耗费0.5个单位,那么,你会不会把节约下来的0.5个单位大抽象使用价值量耗费在其他不同种类的生活资料的抽象使用价值方面的生产呢?不言自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3 20:12:05
林汉扬 发表于 2012-2-23 18:41
抽象使用价值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是由劳动生产率吗?
如果生产1公斤大米原来需要1小时,价值为1元,( ...
看来你还是应当先明确一下到底什么是使用价值,然后才有可能讨论清楚什么是使用价值的量,即使用价值大小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3 23:29:57
wzwswswz 发表于 2012-2-23 20:12
看来你还是应当先明确一下到底什么是使用价值,然后才有可能讨论清楚什么是使用价值的量,即使用价值大小 ...
我对于使用价值概念以前有更加系统的研究,可惜有一些在论坛上的帖子被删除了,下面是我几年前所写的帖子,错误在所难免,下面是我关于自然使用价值(包括社会使用价值与个人使用价值)

一、使用价值的概念

我们常常说某种物品是有使用价值的,但是使用价值的本质又是什么呢?我认为这种物品的使用价值是相对于物品的使用价值对象(或者主体)来说的,对于物品的使用价值对象而言,这个使用价值对象我也称之为使用价值系统。物品有使用价值与否取决于物品是否能够满足使用价值系统远离系统本身被分解或者崩溃的机械平衡方向,而达到一种类似于进化论意义上的系统与环境的和谐相处的平衡意义,这种平衡就是维持使用价值系统的存在、发展、优化进程的是一种与环境的稳定优化平衡,是离机械平衡高一个宇宙级档次的高级平衡!它通过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反馈过程之中实现。所以,这不是倾向死寂的平衡。两者是相反的,前者只有在开放性系统之中实现,而后者如果是没有“进取精神”的开放性系统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但是,作为一个孤立系统却是肯定这种倾向死寂的平衡。这是一种与环境融合的整体上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帕累托改进、互惠互利、利己利人的和谐相处之状态下的平衡,这种平衡的本质是使用价值系统的需求与供给的平衡。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使用价值系统的需求,与环境融合的稳定优化平衡的倾向就是使用价值系统的需要,这种需要的产生正是由使用价值系统需求量与环境系统物品供给量之间不同一的的差异引起的。在某一个特定的时空环境之中使用价值系统本身一般都存在有一个对于特定的物品的使用(需求)量的客观标准,当一个系统对于一种物品能够维持标准的优化效应量与系统自身的现状缺乏的物品量被确定时,那么,系统对于这种物品的需求量便被确定了,因此,这种物品能够满足价值系统的某种目的需要的有用性大小也可以确定。使用价值(功用)正是物品 (系統)对另一个使用价值系統对象所引起或产生的符合价值系統某种标准(目的)的优化效应,这种标准(目的)的优化效应的本质就是上面所说的维持使用价值系統自身的存在、发展、优化进程的一种与环境的稳定优化平衡。

我们可以把一个价值系统看作为具有自我调节的价值控制系统(经济系统),上面我们已经说过系统对于一种物品的使用价值需要的产生是由使用价值系统对于这种物品的需求量与环境系统物品供给量之间不同一的差异引起的。因此,价值控制系统如果企图消除系统的对于这种物品的需求量与系统的差异之间的不同一或者不确定性就必须继续进行供给这种引起需要的稀缺物品,或者消除过度的供给量,当需求量=供给量时,边际效应为0,价值控制系统最优化;当需求量>供给量时,边际效应为递增,价值控制系统失去平衡,供给量不足系统偏离稳定,这时系统达到一定的程度觉察或者监测到时就会增加供给量或者减少需求量来达到同一消除不确定状态;当需求量<供给量时,边际效应为递减,价值控制系统失去平衡,供给量过度系统偏离稳定,这时系统达到一定的程度觉察或者监测到时就会增加需求量或者减少供给量来达到同一消除不确定状态;需求量与供给量是一对矛盾量,都是变量,有时候可能需求量是自变量供给量因变量,有时候供给量可能是自变量需求量因变量,两者相互对立统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4 08:20:28
林汉扬 发表于 2012-2-23 23:29
我对于使用价值概念以前有更加系统的研究,可惜有一些在论坛上的帖子被删除了,下面是我几年前所写的帖子 ...
如果1个人每天需要1公斤的大米,并且,他每天总是会消费并且只消费1公斤大米,也就是说,对他来讲,每天大米的供应量=需求量。请问,对他来讲,任意两天之间的1公斤大米的使用价值是否会有大小的差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4 13:37:09
wzwswswz 发表于 2012-2-24 08:20
如果1个人每天需要1公斤的大米,并且,他每天总是会消费并且只消费1公斤大米,也就是说,对他来讲,每天大 ...
如果1个人每天需要1公斤的大米,并且,他每天总是会消费并且只消费1公斤大米,也就是说,对他来讲,每天大米的供应量=需求量。请问,对他来讲,任意两天之间的1公斤大米的使用价值是否会有大小的差异?
--------------------------------------------------------------------------------------------------------------------------------------------------------------------------------------------------------------------------------------------
《关于个别使用价值》

这个问题之中的“使用价值”的对象是个人,因此,它不是上面所说的社会使用价值,而是个别使用价值,当然,按照我的价值相似性原理,个人与社会都是经济系统的一种,因此,虽然内容有些差异,但在形式上是一样的。

那么,我就借助你这个问题谈谈个别使用价值吧!也会让你明白社会使用价值与个别使用价值之间的区别。
因为,如果1个人(假设他叫做张三)每天需要1公斤的大米,并且,他每天总是会消费并且只消费1公斤大米,也就是说,对张三来讲,每天大米的供应量=需求量。
在供应量=需求量时,把上面数量内容导入按照一般公式:个人生产率f=必要产量q/时间t= 1公斤的大米/1天,那么,在其个人平均必要生产率f与外部社会其他互补和替代产品或者商品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生产率不变的前提下,对他来讲,任意两天之间的1公斤大米的个别使用价值是没有大小差异的,即今天1公斤大米的个别使用价值对于他而言的相同的。

我这里为什么要说在其个人平均必要生产率F°与外部社会其他同样与互补和替代产品或者商品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生产率不变的前提下呢?
首先,我这里先分析其个人平均必要生产率F°变化而外部社会其他同样与互补和替代产品或者商品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生产率不变的前提下下的情况。如果个人平均必要生产率变化了,其个别使用价值与个别价值也会跟着变化,比如,他原来1个人每天(正常工作日)生产刚刚满足自己需求的大米是1公斤,现在他只需要0.5天(正常工作日)就能够完成生产刚刚满足自己需求的1公斤大米,这就意味着他可以把其它剩余的时间转化为生产其它个人使用价值的劳动时间,从完全信息的角度来说,按照使用价值最大化原理,耗费自己每一个劳动时间单位的付出,其得到的使用价值量都是相同的,即等边际的。因此,其个别生产力或者个人的平均生产率f比原来的提高一倍,也就是生产同样刚刚好满足自身每天需求量的1公斤大米比原来的劳动时间减少一半,其另一半劳动时间的耗费,也可以生产出与刚刚好满足自身每天需求量的1公斤大米一样的使用价值量。如果,还是不明白,我再换个角度,比如,张三原来平均每天用同样强度的的劳动耗费,只能够获得3个可以吃饱维持自己生存的面包,其它东西不管你怎么努力都不可能获得,也就是说,这平均每天3个面包就是张三每天使得的全部财富,但现在张三由于获得面包的个人平均生产率提高了一倍,那么,你现在只需要半天就可以获得原来需要一天才能获得的3个面包,也或者可以说现在1天劳动时间就可以获得可以吃饱维持自己生存2天需要的6个面包(前提:面包的保质期大于2天),因此,张三现在可以工作1天另外1天去做别的以前不能做的事情了,或者有可能会把它用在生产其它物品,比如,衣服方面也是人所必需的物品,我们假设张三生产一套衣服是一个礼拜7天,那么,在14天之后,张三就会在维持自己生存的同时获得一套属于自己的衣服,那么,这套衣服的使用价值如何度量呢?这里最为方便的就是以面包的使用价值来进行比较,因此,对于这个人来说,由于生产获得21个面包的时间与生产这套衣服的劳动时间刚好一样,因此,外部社会其他互补和替代产品或者商品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生产率不变的前提下,这个人生产的这套衣服的使用价值就是在消费耗费21个面包的必要生活资料的个别价值(个人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所以,这套衣服的使用价值代价或者机会成本就是21个面包的个人必要劳动时间。
其次,外部社会其他互补和替代产品或者商品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生产率变化了,其个别使用价值与个别价值也会跟着变化,比如,张三他原来1个人每天(正常工作日)生产刚刚满足自己需求的大米是1公斤,现在他生产刚刚满足自己需求的大米的个别平均必要生产率提高了一倍,变成2公斤大米/每天或者1公斤大米/0.5天,可是,现在他所处的那个社会之中有人发明了一种工具可以让像他这样本来现在的个别平均劳动生产率再提高10倍,那么,发明了这种工具的人,由于只是拥有这种先进的生产资料工具却没有人使用显然是不不能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的,因此,他通过考察了解社会的平均生产率之后发现发现人们每天平均生产大米的生产率只有2公斤大米/每天或者1公斤大米/0.5天,而用自己发明的就生产工具却可以达到平均20公斤大米/每天或者10公斤大米/0.5天,这样,我们在假设发明先进生产工具的人(我们暂且称之为资本家李四)在另外聘请生产、维护和保养这些先进生产工具方面的雇佣工人的使用价值耗费,是平均每天3公斤大米的预付资本,而雇佣专门生产大米的雇佣工人的预付资本也是每天4公斤大米,张三本来一无所有,请问你,他看到用同样劳动强度同样时间的劳动耗费却能够提高一倍的使用价值,那么,他应不应该去成为雇佣工人之中的一员呢?这是不言而明的,除非他是傻瓜(这里我们暂且不去分析社会使用价值与价值分配)!提高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张三在给李四打工之后其个人生产率又提高了一倍(变成4公斤大米/每天),也就是说其一天的劳动时间生产的个别使用价值扣除自己满足的必要之外剩余又多出了两倍(大米剩余率=生产率—需求率=3公斤大米/每天),如果我们把整体的使用价值看作为1,那么,现在成为雇佣工人使用生产工具提高个人生产力之后大米1公斤大米占张三自己整体的使用价值分量就只有四分之一了,可见,外部社会其他社会平均必要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单位公斤大米对于个人的使用价值,其它互补和替代产品或者商品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生产率就更加不用说了。


这就是为什么,同样1公斤大米,对于不同时期的同一个人其使用价值分量不相同,当一个一无所有的人在只有1个面包一瓶水可以维持其生存时,那么,同样的1个面包和一瓶水在自己正在大口大口的吃着美味佳肴、山珍海味时的本人来说,同样的一瓶水和一个面包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上述的道理也可以解释同样价值的一块美元对于不同时空的自我与不同人的个人价值也是不一样的。尽管其自然属性和功能是一样的,所以,我的使用价值概念已经不再是马克思经济学中的使用价值概念,而是更加完善的使用价值概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4 21:22:58
林汉扬 发表于 2012-2-24 13:37
如果1个人每天需要1公斤的大米,并且,他每天总是会消费并且只消费1公斤大米,也就是说,对他来讲,每天 ...
你没有感觉到在你的发言中犯了一个叫做“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4 22:47:25
wzwswswz 发表于 2012-2-24 21:22
你没有感觉到在你的发言中犯了一个叫做“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吗?
是吗?希望请指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5 07:45:48
林汉扬 发表于 2012-2-24 22:47
是吗?希望请指出
我对我们所讨论的问题来作一下概述。
你提出,在社会总需求量=总供应量的条件下,每向社会提供的1元的价值量,其所提供的抽象使用价值量也是1个单位。
我的问题是,如果劳动生产率发生了变化,即同一时间所生产的商品的数量发生了变化,那么相同的价值量就会体现在不同数量的商品上,或者说,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会发生与劳动生产率相反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单位商品的抽象使用价值量是否也发生了与价值量一样的变化?

这是我们当前所讨论的问题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5 10:59:51
其实,你的误解在于没有理解我在生产=需求情况下的平均分析,你可能想到的是生产不等于需求的情况下,生产小于需求的情况下,生产率逐渐提高的过程中,每增加一单位时间对应的生产量即对应的使用价值量跟着递增,反之,每增一原单位产品对应的的劳动时间跟着递减;在生产大于需求的情况下,生产率逐渐提高的过程中,每增加一单位时间对应的生产量即对应的使用价值量跟着递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5 11:26:43
不是一个相对彻底的自然唯物主义者,充其量是的社会唯物主义者

受教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5 12:18:45
林汉扬 发表于 2012-2-25 10:59
其实,你的误解在于没有理解我在生产=需求情况下的平均分析,你可能想到的是生产不等于需求的情况下,生产小 ...
我完全是在你所确定的条件“总供应量=总需要量”的条件下来讨论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5 12:32:23
wzwswswz 发表于 2012-2-25 12:18
我完全是在你所确定的条件“总供应量=总需要量”的条件下来讨论的。
这个问题类似于物理学的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5 17:53:03
林汉扬 发表于 2012-2-25 12:32
这个问题类似于物理学的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与什么相类似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关键在于对问题的解释要合乎事实与逻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5 19:24:54
wzwswswz 发表于 2012-2-25 17:53
与什么相类似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关键在于对问题的解释要合乎事实与逻辑。
我的意思是平均分析与瞬时分析不同,而我的手前者,你认为我的分析不合乎事实与逻辑?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from^^uid=71790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6 10:25:57
林汉扬 发表于 2012-2-25 19:24
我的意思是平均分析与瞬时分析不同,而我的手前者,你认为我的分析不合乎事实与逻辑?
本文来自: 人大经 ...

不管是“平均分析”还是“瞬时分析”,在逻辑上都必须做到概念的明确与统一,论证过程合乎规则。

由于我们的讨论涉及到了“抽象使用价值量”的概念,因此,我先谈谈我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如果你的理解与我的不一致,那么其他的一切讨论也就无法进行了。

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量(即使用价值的大小)就是物品所能满足的这种需要的多少或大小。只要人们的需要不小于或等于0,那么物品的数量越多,该物品的使用价值总量就越大。当然,在同一场合,随着人们同一种需要的逐步满足,人们的这种需要就会逐步减小,因此单位物品的使用价值量会随着该物品数量的增加而逐步递减。但是,如果是在不同的场合,如果人们的同一种需要大小相同,人们所拥有的物品的数量也相同,那么在这两个场合的相同单位物品的使用价值量的大小也就相同。例如,1个人如果每天需要1公斤大米,并且每天也仅仅消费1公斤大米,那么对他来说,任意两天之间的这1公斤大米的使用价值量就是相等的。

如果你把对于个人来说的使用价值叫做“个人使用价值”,把对社会来说的使用价值叫做“社会使用价值”,那么两者之间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如果1个社会每天需要1000万公斤大米,并且每天的供应也是1000万公斤大米,那么任意两天之间的1000万公斤大米的使用价值量也是相等的。

再来谈谈对抽象使用价值量的理解。我们知道,不同物品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其所能满足的人们的需要也是不同的,因而在使用价值量上是无法直接比较的。(为了简单起见,我不考虑替代品的情况,因为在发生单纯替代的场合,不同的物品可以被看成是同一种物品,或者是可能存在着使用价值量差异的同一种物品)但既然所满足的都是人们的需要,那么在把它们不同的性质抽象掉以后,在使用价值量上也就可以比较了。这种抽象掉不同物品的性质以后、可以相互比较大小的使用价值量,就是抽象使用价值量。例如,如果1个人每天需要1公斤大米,同时又需要1公斤蔬菜,并且他每天也只消费1公斤大米和1公斤蔬菜,那么这1公斤大米和1公斤蔬菜就具有相同的抽象使用价值量。

个人意义上的抽象使用价值量是如此,社会意义上的抽象使用价值量也是如此。

对于“抽象使用价值量”,不知你的理解是否与我相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6 20:34:17
wzwswswz 发表于 2012-2-26 10:25
不管是“平均分析”还是“瞬时分析”,在逻辑上都必须做到概念的明确与统一,论证过程合乎规则。由于我 ...
我认为一种物品的使用价值存在小于或等于0这种现象,比如,人们吃大米在使用率/需求率≥1或者由于使用不当引起使用者的伤害即使用价值为负,都可能成为物品的使用价值存在小于或等于0这种现象。我发现人们总是把使用价值量等同于产品或者商品数量(马克思也是这样),但我认为产品或者商品的 “使用价值”不仅仅是跟供给的数量有关,同时更加重要是跟需求有关,产品或者商品的使用者或者群体的需求才是衡量产品或者商品的使用价值大小的东西,所以,我一直很想把“使用价值”概念抛弃,而用只用供给(包括消费和交换的广义的生产)与需求的二元分析法来表达什么是使用价值,我发现有一个公式也许可以表达出来,不过我总是觉得还不够成熟.它是:△需求率F°/△供给率(或者生产率)F,△F=△供给量Q/△时间T.

当△F°/ △F>1时,使用者使用产品或者商品的价值没有达到最大化,因此,既可能存在边际使用价值递增与也可能存在边际使用价值递减的现象,当△F°/ △F曲线上升时,边际使用价值递增, 当△F°/ △F曲线下降时,边际使用价值递减;

当△F°/ △F=1时,在T时期内之中平均每个单位T的供给量的使用价值量相同, 使用者使用价值最大化,而且符合等边际原理;


当△F°/ △F<1时,使用者使用产品或者商品的速率超过需求率,因此,导致物极必反的负效应状态,除非消费者及时发现并且把超出部分的个人消费品数量或者供给量(即个别使用价值量)转化为社会的消费品数量或者供给量(即社会使用价值量),那么,这种导致物极必反的负效应状态才可能消除,如果我们假设产品或者商品的使用者是一个完全信息的理性人,他总是能够及时发现自身对于某种的产品或者商品的使用过程之中达到边际使用价值为0(即使用价值最大化)时的状态,那么,他就会把本来用来供给超过自身使用价值最大化或者边际使用价值为0状态的物品生产时间,转化为其他不同物品需求的供给,只有其他不同物品在△F°/ △F<1的状态时,使用者才可能把原来这种处在△F°/ △F≥1状态的物品供给的劳动耗费转移到处在△F°/ △F<1状态的物品供给中去,直到其他不同物品需求的供给与需求平衡.
但是,达到这一目的的过程并不完全是自产自消的过程,如果社会交换能够加快达到这种目的的话,那么,劳动者会在保持原来的商品生产优势或者转移到让自己具有生产优势的商品生产之中,创造比原来更大更多的社会使用价值,并把这些具有社会使用价值而对于自身可能个人边际使用价值为0的商品换取其他自身没有生产优势或者不能够生产的物品使用价值,完善自身的各种需求或者提升自身的需求层次,丰满自己的人性.
这个数学关于使用价值的分析,可以说是相对科学的分析了关于人的不同需求的满足与需求层次的提升的法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6 20:36:25
wzwswswz 发表于 2012-2-26 10:25
不管是“平均分析”还是“瞬时分析”,在逻辑上都必须做到概念的明确与统一,论证过程合乎规则。由于我 ...
再来谈谈对抽象使用价值量的理解。我们知道,不同物品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其所能满足的人们的需要也是不同的,因而在使用价值量上是无法直接比较的。(为了简单起见,我不考虑替代品的情况,因为在发生单纯替代的场合,不同的物品可以被看成是同一种物品,或者是可能存在着使用价值量差异的同一种物品)但既然所满足的都是人们的需要,那么在把它们不同的性质抽象掉以后,在使用价值量上也就可以比较了。这种抽象掉不同物品的性质以后、可以相互比较大小的使用价值量,就是抽象使用价值量。例如,如果1个人每天需要1公斤大米,同时又需要1公斤蔬菜,并且他每天也只消费1公斤大米和1公斤蔬菜,那么这1公斤大米和1公斤蔬菜就具有相同的抽象使用价值量。

个人意义上的抽象使用价值量是如此,社会意义上的抽象使用价值量也是如此。


对于“抽象使用价值量”,不知你的理解是否与我相同?


=========================================
不错,基本赞同你的这个理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7 12:25:31
林汉扬 发表于 2012-2-26 20:36
再来谈谈对抽象使用价值量的理解。我们知道,不同物品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其所能满足的人们的需要也是不同 ...
现在,我们对于“抽象使用价值量”有了基本相同的理解,那么我们就回到你的那个观点上:
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一个人向社会提供价值1元的商品其抽象的社会使用价值也是一个单位,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amp;from^^uid=1705312

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每天需要1000万公斤大米和1000万公斤蔬菜,并且该社会每天的供应量也恰好是1000万公斤大米和1000万公斤蔬菜,那么这1000万公斤大米和1000万公斤蔬菜当然具有相同的抽象使用价值量,但是这1000万公斤大米和1000万公斤蔬菜的价值量就一定相等吗?换句话说,在每公斤大米与每公斤蔬菜的抽象使用价值量相同的情况下,它们的价值量是否一定相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7 13:41:09
真奇怪,楼主一开始说c与v的问题,后来又开始讲“人”是否和其他物质平等。无语。马克思关注的是拥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有没有权利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既然他的世界观是认为资本家没有权利,那么生产资料自然也没有产生价值。其是楼主不妨把所有“生产资料”都替换为“生产生产资料的人”,这才是马克思的本意,《资本论》关注的不是哲学,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7 13:48:32
林汉扬 发表于 2012-2-11 14:34
如果你说的是价值增殖,而不是生产使用价值的效率,那么,价值增殖的确跟生产资料无关。
============== ...
生产资料是上一环劳动者的价值载体,它对于价值增没有贡献。比如楼主你生产了一个螺钉,卖给汽车厂,那么汽车增加的价值还要分你一份,这不符合逻辑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7 17:11:04
小松未步 发表于 2012-2-27 13:41
真奇怪,楼主一开始说c与v的问题,后来又开始讲“人”是否和其他物质平等。无语。马克思关注的是拥有生产资 ...
你好像没有看明白我的意思,我主要是想表达的意思是:生产资料的变化对于马克思所说的“价值”的变化有影响作用,而不是说生产资料要跟作为劳动者的人一起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当然,目前因为生产资料没有自主权,所以,现代的社会生产力阶段中,由于非人的生产资料作为人的所有物和财产,生产资料在投入生产过程中的耗费损失只要补偿原来的能够再生产、维持、延续其价值的话,暂时,我没有意见。但作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工具一旦在未来某个时刻达到某种具有相对的“自主性”时,那么,另当别论;因此,我们应该保留这种意识,来遵循生产资料的自组织性和自律性以及其自动化发展,所以,我提出要尊重和遵循生产资料的“物性”,在不过度伤害其特性的前提下最大发挥作用,使其物尽其用,这对于非人的生产资料的物是如此,更不要是人了,在人类历史上甚至现代把“人”当作为生产资料的时候也是有的,我们不能因为奴隶作为奴隶主的生产资料就不把奴隶的劳动力当作为不变资本,而因此得出他们对于剩余价值的创造没有贡献;最后,当它作为拥有这种生产资料的人(某个企业主)的生产资料的耗费成本,运作和控制这种生产资料的拥有者的投资应该算是一种投资活动,这种投资活动也应该算是劳动的形式,只是内容不同而已,因此,我想表达其实是,价值是人与自然就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一起组成的生产力系统的生产过程中共同形成的,这里没有所谓谁是决定因素,只不过,人被人类文化自身赋予大自然的主人而已,因此,自然而然在所有权方面,带有“物性”的生产资料自然就不能分配剩余价值了。
但我们有没有想过将来有一天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一些智能化相当高的自动化生产工具,具有自主性时,我们人类社会是否会让步让这些生产资料得到自主权得以自我优化发展?如果还是带有这种思想,那么,未来这种由人类社会创造并且具有高度自主性的智能系统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矛盾便不可避免,甚至产生不可调和的灾难,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就只能是重新规定价值分配。另外,再又从遥远的未来的进化史和以后可能发展到星际空间水平程度的星际经济的话,人类也许会遇到比地球人类更加先进的生物或者智能系统,难道我们还能够说它们只是死的生产资料吗,也许它们会这样看待地球人类,那么,这时你如果还在的话,那么,你就会明白我所说的和其他物质平等的道理。
我现在之所以突破大家的这种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其实,正是在提前警告大家不要在被传统的保守思想所约束,而是要冲破这种思想枷锁才能把更加先进的思想解放出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7 17:56:19
wzwswswz 发表于 2012-2-27 12:25
现在,我们对于“抽象使用价值量”有了基本相同的理解,那么我们就回到你的那个观点上:
在等价交换的情 ...
请问,生产1000万公斤大米和1000万公斤蔬菜供应量的平均每天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不是一样?在两种物品各自的社会总生产(供给)对于社会需求的确定性系数都为1的情况下,只要生产这些东西的自然时间与劳动力数量相同,那么,每公斤大米与每公斤蔬菜的抽象社会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都相同。
补充一下,生产力的变化在平均分析之中的同一自然时段的价值和抽象社会使用价值虽然相同,但在瞬时分析之中,前面自然时刻(时间点)与后面自然时刻之间的抽象社会使用价值量不同,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但总价值随着社会总生产力提高生产同一社会必要产量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耗费减少,因此,抽象社会使用价值的提高马上会体现为价格量的增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提高了部门劳动生产力的企业之间对于同一商品供给的竞争,价格会慢慢回落到与价值相符或者接近的位置上,这就是我上面所说的平均分析与瞬时分析的区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7 21:26:46
林汉扬 发表于 2012-2-27 17:56
请问,生产1000万公斤大米和1000万公斤蔬菜供应量的平均每天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不是一样?在两种物品 ...
两个问题:
第一,我前面例子所讲的“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每天需要1000万公斤大米和1000万公斤蔬菜,并且该社会每天的供应量也恰好是1000万公斤大米和1000万公斤蔬菜,”那么这1000万公斤大米和1000万公斤蔬菜的抽象使用价值量是否相同?如果不同,为什么?
第二,如果例子中的抽象使用价值量相同,那么生产它们的平均每天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不是一定相同?从而它们的价值量是否一定相同?
你也用不着解释平均分析和瞬时分析有什么不同,我们只考虑上述需要量和供应量已经成为一种稳定状态的情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7 21:53:46
wzwswswz 发表于 2012-2-27 21:26
两个问题:
第一,我前面例子所讲的“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每天需要1000万公斤大米和1000万公斤蔬菜,并且 ...
两个问题:
第一,我前面例子所讲的“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每天需要1000万公斤大米和1000万公斤蔬菜,并且该社会每天的供应量也恰好是1000万公斤大米和1000万公斤蔬菜,”那么这1000万公斤大米和1000万公斤蔬菜的抽象使用价值量是否相同?如果不同,为什么?
我的意思是你在这个问题中没有注明参与生产供给的劳动力是否不变或者同一?如果是,那么,两种产品或者商品之间抽象社会使用价值相同,如果,劳动力数量不同,则抽象社会使用价值不同


第二,如果例子中的抽象使用价值量相同,那么生产它们的平均每天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不是一定相同?从而它们的价值量是否一定相同?
是的!只要某个时间点或者平均时间段内不同产品或者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同,那么,不同产品或者商品的之间的抽象的社会使用价值就相同,反之,也然!
注意以供给产量与使用价值量的区别,马克思在论述使用价值时把产品或者商品的自然数量或者质量数量等同于使用价值量,比如,1公斤苹果、一把斧头等等,这与我的使用价值不同,而我对于使用价值的认识在上面已经分析过,是一种比率,某种物品的使用价值量与其使用对象的需求率成正比,与其生产率成反比,使用对象对于这种物品的需求越大,因为每增加单位时间产生的总使用价值量太少,跟不上边际需求率的变化,因此显得很稀缺,那么,它对于这个对象的边际使用价值就递增越大;当这种物品的生产率越高其单位数量的边际使用价值就越小,因为,每增加单位时间产生的总的社会使用价值较多,超过社会需求率的变化,因此,显得没有那么重要就递减越小,不过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总社会使用价值越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7 22:26:45
林汉扬 发表于 2012-2-27 21:53
两个问题:
第一,我前面例子所讲的“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每天需要1000万公斤大米和1000万公斤蔬菜,并且 ...
什么是抽象使用价值?你能不能明确地给它下一个定义?它与每一种具体的使用价值是什么关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7 22:30:57
wzwswswz 发表于 2012-2-27 22:26
什么是抽象使用价值?你能不能明确地给它下一个定义?它与每一种具体的使用价值是什么关系?
只要某个时间点或者平均时间段内不同产品或者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同,那么,不同产品或者商品的之间的抽象的社会使用价值就相同,反之,也然!

注意以供给产量与使用价值量的区别,马克思在论述使用价值时把产品或者商品的自然数量或者质量数量等同于使用价值量,比如,1公斤苹果、一把斧头等等,这与我的使用价值不同,而我对于使用价值的认识在上面已经分析过,是一种比率,某种物品的使用价值量与其使用对象的需求率成正比,与其边际生产率成反比,使用对象对于这种物品的需求越大,因为每增加单位时间产生的总使用价值量太少,跟不上边际需求率的变化,因此显得很稀缺,那么,它对于这个对象的边际使用价值就递增越大;当这种物品的生产率越高其单位数量的边际使用价值就越小,因为,每增加单位时间产生的总的社会使用价值较多,超过社会需求率的变化,因此,显得没有那么重要就递减越小,不过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总社会使用价值越大。

抽象使用价值则是指不同产品或者商品之间的用必要劳动时间表现的使用价值可以在同一必要劳动时间这个中介作用下相互转化、比较、等价、折算等等。

而具体使用价值则是种同产品和商品的具体使用价值,在同一时空内不需要通过相互转化,而是直接在同一物品的必要时间上进行比较,大小、多少一目了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8 00:04:03
经过我的分析,可以区分出:总使用价值、边际使用价值、具体使用价值、抽象使用价值、个别使用价值、社会平均使用价值、社会使用价值、自然使用价值。。。。。等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