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专栏作家薛澜)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召开,市场对政策又充满期待。无论是持币观望的投资者,还是等米下锅的企业,经历了困惑而艰难的2011年后,都在苦苦等待中央对2012年经济政策的定调,好及时决定下一步的走向。
市场则迎来了一个令人措手不及的小阳春。A股从开年以来上涨了4%,H股更上升了10%。刚公布的2011年四季度GDP好于市场预期,使得对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心减轻了许多。即使在公司层面仍以悲观为主体,但市场已在估值上有所恢复。
从板块来看,去年被投资者彻底抛弃的房地产、工程机械、银行、航运、材料和汽车股涨得最多,短短几天,有些股票的升幅已达到30%。相反,去年曾抱团取暖的消费股经历了痛苦的调整,有些曾被一致看好的股票已下跌将近20%。
除了短期交易的策略,大家更需要的是中长期的判断。有些投资者,特别是海外投资者对中国ZF的政策趋向开始转向较为激进,认为新一轮刺激政策只是时间问题。去年11月底,央行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为三年来首次的下调。市场将之解读为货币宽松通道的大门已打开,温总理“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的表态也被当成是宽松政策的证据。
从传统智慧讲, ZF对于经济放缓的忍受度一直颇低,对刺激政策的预期似乎也不过分。中国这么多年来并未真正执行过紧缩政策,基本上是一遇困难就马上打开货币闸门,“保增长”永远都是最优先的选择。
但这次的情况有所不同。国内国外经济形势过于复杂多变和棘手,决策层到现在为止仍处于拿捏不准,深思熟虑之中。
从中长期而言,结构调整必须坚持下去,否则支撑中国30年高速增长的动力就将无以为继。这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怎么做、做多快的问题。
但是如果坚持调结构,势必需要牺牲很多短期利益。以房地产调控为例,中央迄今没有给出最终的调控目标,到底是遏制房价涨势即可,还是一定要房价降到位,都无明确说法。在这种情况下,地方ZF为了各自利益,总想打擦边球,一会儿想放松限购,一会儿把房价调整目标和GDP挂钩。每当这种情形出现,中央ZF又需要出来制止。但目标不明确,就意味着给自己留余地,让别人钻空子。结果只能事倍功半,屡战屡败。
当然,持续打压房地产市场,卖房收入减少,相关行业如钢材、水泥、建筑甚至装修市场都受到极大影响,ZF、企业都很痛苦,若不是保障房在勉强支撑,恐怕房地产投资早就大江东去。由此带来的投资减速、失业等后果也难等闲视之。
但过去几次宏观调控、房地产调控都功亏一篑,就是在于不能忍受阵痛。ZF决心受到质疑,利益集团屡屡要挟,每次调控都迎来新一波更激烈的反扑,形势变得愈发尾大不掉。
我们必须做好思想准备,每次经济结构的调整,一定伴随阵痛,但随之而来的机会也会是前所未遇。在1998-2002年之间,面对亚洲金融风暴、全球互联网泡沫破裂,我们顶着困难和压力做了国企改革、住房改革、加入了WTO、银行系统的坏账剥离,没有这些划时代的创举,哪来2003年后经济的腾飞和崛起?!
在这样的情况下, 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首先,政策需要有明确目标,不要模棱两可,出现不必要的反复;第二,对形势的分析要冷静,不要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自乱阵脚,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能力要有判断;第三,要对经济放缓带来的痛苦有充分准备,并保持必要的政策灵活性。
投资者也应该有清醒的判断,今年政策的作用大概不会是来拔高的,更可能是为了托底,对政策过分的期望大概会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