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813 1
2012-02-03
经济学家眼中的方韩之争
读书那些年
方舟子与韩寒之间的争论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作
为一个海外经济学家,我和同行聊了聊后发现大家
的看法有一些共同点,写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受
过经济学严格训练的人,单纯就方韩之争表现出来
的质疑和反质疑的表现,会更倾向于支持方舟子。
也许一开始一些人就不能够理解,经济学研究和文
学创作之间非常不同,怎么可以相提并论。我的答
复很简单,两件不同事情之间的表面差别,是很多
小学生都具备的能力,而看出不同事件的相同点,
则需要一些读书和思考的底子。更何况经济学本来
就是研究人的行为的。请耐心一点,听听我的观点
让我们从一个博士生完成论文开始找工作谈起,首
先是导师和系里的严格把关,文章是谁写的这样最
基本的真伪问题,是作者本人,导师以及学校拿名
誉来担保的,造假的破坏性后果巨大。接下去作者
将接受市场严格的检验,简单讲也就两个方面,作
者的研究能力和文章的创新之处,而这一切都是通
过作者对各种质疑的回答来展现。
如果是找学术工作,这个过程和一个成名经济学家
发表论文的过程是一样的,要去多所学校和会议就
文章进行演讲。在学校内的演讲通常是一个半小时
,一群教授会从各个角度去质疑作者的每页:1jde上
写的东西。从发表在顶级杂志上的文章里面可以看
到,绝大多数的文章都在1。一2。所学校和2一4次会议
进行过演讲,通常一篇文章的发表要3一5年(这一点
和理科研究发表的短周期形成鲜明对比,原因之一
在于涉及到人的社会现象远比自然物理世界复杂。
大家也可以由此看出为什么有些人受不住煎熬,热
衷于在媒体上搏曝光),即使是顶尖学者也少有例
外。在被同行质疑的过程中,作者要保持微笑和平
和的,乙态,对问题一一做出解释。作者千万不可把
各种挑战性的提问理解成刁难,要知道同行是在帮
助作者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经济学诺贝
奖做多的芝加哥大学讲座上的问题也是公认最具挑
战性的)。如果解释得不好让人难以理解,那是作
者的错,而不能责怪提问人。这样良好的学术讨论
是最基本的学界规矩。从方韩之争来看,由于韩寒
悬赏代笔在先,方舟子就类似于这样一个提问人的
角色,而韩寒(包括一些支持韩寒的所谓公共知识
分子)显然对于如何应对质疑缺乏基本的素质训练
,采取了一些出格的做法。虽然在经济学家眼里方
舟子的行为是合理的,但许多韩寒的支持者对他这
样的提问人角色则不能理解,这也和我们的基础教
育长期不重视独立思考和理性辩论的做法有关,既
然一些公共知识分子都不懂得其中的道理,也就不
必苛责一些粉丝了。
现在试想如果在演讲过程中同行请作者解释文章标
题的含义(提问从标题开始的例子并不少见),作者
回答“我忘了”,我相信可能就会有几个教授当场
就甩手而去,因为不想浪费时间。又假如同行问作
者,为什么你和另外一篇文章用到的数据完全一样
,而你们两个的解释完全矛盾(这个类似于韩寒父
子对多个事件的不同表述),作者应该提出合理的
解释。假如作者回答“不清楚,不记得”,那么我
相信又会有几个教授拂袖而去,剩下来的也会眉头
大皱。我还很有信息地说,这样两个回答,会在几
天内传遍学术圈子,成为笑柄。
现实中,前面提到的这个同样数据不同结论的例子
是常见的(事实上学术界一方面鼓励新的想法新的
结论,但同时在质疑被合理答复之前常常抱有强烈
的怀疑,哪怕作者是名教授也不例外)。我知道同
一年出炉的两篇博士论文就遇到这个问题,这事学
术圈内也传得很快,两个作者也意识到对方的结果
和自己不同。结果是对差异解释较好的一位找到了
很好的工作,而另外一位找工作结果就差许多。
支持韩寒的网友会说,不会有教授提问说“我怀疑
你的文章不是你写的”或者“你没有能力写出这个
文章”或者“文章的1dea不是你的”,认为这样的
问题无法回答。大谬也!我前面已经讲过,你的作
者身份,是你自己,导师以及学校拿名誉来背书的
,而且整个演讲工作,归根结底就是作者要展现其
具备能力做出高水平的研究,所有的质疑,包括对
许多细节的问题,都要作者来回答。教授们即使不
直接把这样的问题说出口,作者在演讲中的各种努
力,本质上都是在回答这些问题。特别要提出的是
,在出现一篇文章多个作者的情况下,任何一个作
者都有责任解释全部文章的内容,假如回答提问的
时候说“这一个部分我不清楚,是另外一个人做的
",那这场演讲会被认为非常失败。美国学术界的
成就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极度认真严格的基础之上
,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秘诀”吧。用我们同行的话
说就是:真理就是被质疑出来的,受不了就卷铺盖
。在英语里面,这个叫做“受不了高温,就滚出厨
房”(Ifyouc田1'tstandtheheat,get。ut。f
theklt。hen)
即使是去业界寻找工作,公司一样会设法验证文章
作者的真实性。一个例子是一位博士毕业生去对冲
基金找工作,面试主管从他个人主页上打出几篇文
章,从中随手挑了一篇,翻到一页证明,要他当场
推导全部过程,而他也成功做到了。也许在韩寒的
一些支持者看来,即使该博士役有做出推导也可能
是真实作者。我的回答是,当然有这个可能,但是
也应该理解该面试主管的合理怀疑。
最后我想回答一些网友的问题,他们经常问为什么
要拿经济学的标准来对待一个搞文学创作的青年,
这样的理解我觉得是很肤浅的,让我从三个方面来
回答。
第一,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经济学研究,重要的共
同点之一是认真和负责任的态度。我的感觉是韩寒
在文学创作上常常用“不认真”的态度来为自己树
立特立独行的形象,哪怕私底下他是很认真的。这
次辩论的结果之一就是韩寒承认了这一点(用他本
人的话说就是喜欢装逼)。不可否认韩寒有这么做
的权利,但是他和利益相关方也就是出版商,过去
反复就此态度大肆宣扬,实际起到相当负面的社会
引导作用,这点实际上已经有很多人都提到了。而
在学术界,我看到的是,哪怕是天才教授,在给学
生进行指导的时候,反复强调的都是认真再认真,
比如表现在严肃认真地对待各种质疑的声音。假如
一个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出一项研究,然
后告诉学生说,我毫不费力的两个晚上做出来的,
那么该老师是在帮,还是在害这个学生呢?
第二,经济学研究人的行为。方韩之争各方的表现
,恰恰是经济学(和心理学)里广泛接受的一个研
究结论。就是当争辩的双方,在这里主要指各自的
支持者,在一开始就存在认知偏差(PeroePtionbi
a:)的情况下,那么在观察同样的证据和辩论的时
候,不但不会让双方信念之间的差距缩小,反而会
更加扩大,也就是说在短期内“真理越辩越明”的
说法是不成立的(需要长期更多事实来证明),原
因在于双方都只愿意去听和看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和
观点,而忽视不利的证据和观点。要知道这个和传
统经济学的“理性”假设是有冲突的,这也是经济
学深入发展后对人的复杂性的再认识,取得了许多
研究成果。
第三,由于这种认知偏差在市场交易行为中也广泛
存在,所以学者们也为了实现双方理性有效沟通进
行了研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也许让人意外的是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先学会倾听”。多顶研究
发现,“倾听”是一个人成功非常重要的能力,对
公司cEO的问卷显示,“倾听能力”是经常列在第一
位的能力。一位咨询专家用最简单语言解释了倾听
的重要性“美国有一亿工作的人,每个人在每周都
会因为倾听上的错误理解而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假
设用最低估计,每个人一年犯的错误值10美元,那
么一年对经济的损失就是1。亿美元。”我观察到在
方韩之争中,许多无谓的争论多来自于一方的狂热
支持者从来不愿意倾听另外一方的意见。
行文至此,我希望读者可以理解为什么经济学研究
和文学创作之间存在值得关注的共同点。学科之间
的确有很多明显的差异,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看
法,但是从经济学研究中的方方面面,我们也可以
看出,这样的视角也有助于我们去理解方舟子和韩
寒之间的争论,以及为什么我接触的一些经济学家
昔遍倾向于支持方舟子的表现。关于这场争论已经
有了太多的误解和误读,请记住:我从来没有说过
要按经济学的标准去搞文学创作,他们的区别我显
然非常清楚,我强调的是要以认真负责任的态度去
对待自己的工作,以认真的态度去对待他人合理的
质疑(知识分子喜欢思考,批评和质疑,许多人觉
得这一点也不好玩,尤其当被质疑的是其偶像,但
是在另外的人眼里,这就是知识分子的定义)。人
可以从事不同的职业,但是做人的道理是一样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2-3 22:28:10
写得很好~,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