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上市审批制
2012年02月10日 10:04 本文来源于 财新《新世纪》
【财新网】(专栏作家 陈昌华)在中央ZF提出要推动股市健康发展后,一、二级市场协调发展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国内普遍认为过去几年扩容太快,对市场造成了很大压力。不能否认,自2005年以来中国股市扩充很快,但还不致于到了经济规模不能承受的地步。沪深股市在2011年底的总市值约21.8万亿元,与中国2010年前三季度的GDP之比约为45%(2011年的GDP还未公布)。相对其他国家,中国这一比例不算高,同期美国和日本分别为104%和55%,印度61%,巴西58%。由于国内上市的龙头股主要是大型央企,在可预见的将来,大股东将致力保护其绝对控股权而不会在市场抛售太多股票,所以中国的实际流通市值和GDP之比将明显低于其他国家,并不存在过度扩容。
那中国企业是不是在市场中套了很多钱?从数据看并非如此。2011年沪深两地股市的融资总额7969亿元,只及同期人民币新增贷款的十分之一。中国企业的融资仍主要倚赖贷款,资本市场扮演的角色还十分有限。
比较融资金额和经济规模,2007年-2011年这五年,中国企业在股市上的平均融资金额,分别约占总市值的2.9%、GDP的1.9%,略高于美国市场(两个比例都是1.5%),但低于同为新兴市场的印度(3.8%和3.1%)和巴西(4.0%和2.7%)。
看以上的数据,似乎中国的融资制度仍算合理。但值得注意的是,沪深股市在2011年的融资额较2010年下跌了18%,同期中国香港、美国、日本和巴西的融资额则分别下跌了43%、44%、74%和65%。这表明,主要市场会因市场环境变化在融资安排上做出相应调整,但中国则不然——在市场低迷时却并不相应减少融资规模,这便对市场造成了很大冲击。
这可能有多方面原因,但肯定与中国股市融资的审批制有关——哪些公司能获批上市资格,通常由ZF部门决定。一定程度上,审批背后也渗透了ZF意志,推动了国企改革和体现产业政策。在一段时期内,曾出现过所有大型石油企业和银行集中上市。企业获批后尽快上市,而不是考虑找个好的时机能卖出更高价格。
当然,不少企业上市定价相当不错。一个常见现象是,公司上市时PE已很高,第一天开盘时也大幅上涨,但随后不停下跌,直至被市场遗忘。奇怪的是,既然投资者对新股发行颇有微辞,股市也低迷,为何还不断有投资者以高价去购新股?
若投资者不追捧,新股发不出去,市场的融资量是否会自然减小,一、二级市场重新取得平衡?但眼下情形并非如此。一方面,二级市场股价低迷,投资者不愿入市;另一方面,新股总能发行,融资总额没有明显下跌。这到底是投资者不成熟,还是新股在定价和上市过程中受到一些我们不清楚的力量所操控?无论如何,单单依靠监管IPO数量来达到一、二级市场平衡发展,并不一定能解决上述问题。
以行政手段调控新股上市还有另一问题,即应容许多少新股上市是很难掌握的。眼下股市低迷,股民当然希望少一点新股上市,但如果市场突然转好,那ZF该不该加快上市?若监管机构如此操作的话,又会否带来多一重政策风险呢?
在中国股市发展到如今较以往理性的情况下,ZF应认真考虑把上市审批制改成备案制。只要企业财务数据没有弄虚作假,企业以什么价格上市应该由市场来决定。当然,为了保障小投资者的利益,ZF需要严格监管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的操守。除了要确保招股权明书和财务数据没有虚假陈述,还需确保整个上市过程中没有出现人为操控股价等问题。至于市场青睐国企还是民企、消费股抑或石油股,则无需ZF担心。同理,投资赚钱还是赔本也是股民自己的事,ZF不必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