够不理 发表于 2012-2-12 10:38 
实际上,马克思在处理价值与劳动这个问题上用什么恰当的词语来表述,也是一个让他自己非常难选择的问题 ...
"个人浅见"。非也!楼主太自谦了。
我看了楼主的文章,不客气地讲,这是我所看到的第一篇关于涉及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问题的文章。以前的帖子差不多,都是围绕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问题——“打圈圈”。这篇文章所表述的思想观点十分清晰,说明作者的思维及其笔触已切入进去了,可喜可贺。
严格地讲,马克思《资本论》并非是一部经济学著述,而是哲学著述(以前,我把它视为经济学著述,而今我多半视其为哲学著述,或以经济学语言表述的哲学思想),或者说是一部关于诠释经济学若干原理及其基本范畴的哲学著作。它所具有的思想方面的高度概括力及其实践上所表现出来的理论指导力,非同一般。除了《国富论》之外,现存的经济学著述和哲学著作都无法与其比肩而立。
马克思将社会科学的两大门类即哲学、经济学天衣无缝般地浑为一体,也就是马克思能够做到这一点,但是,相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定式思维”的人们来说,都多多少少地具有阅读理解上的困难。
就拿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来说,正如毛**所述,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源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发展变化。矛盾概念有二次含义 ,其一是指矛盾寓于一切事物的方方面面,其二是指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运动全过程的自始至终。事物的矛盾是指事物内部的矛盾双方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矛盾双方之间的对立与斗争,是绝对的、运动的、变化的;矛盾双方之间的同一与合谐,则是相对的、静止的、暂时的。
而我个人认为,这些关系都是颠倒的,应该重新在颠倒过来,至少应该恢复到相对合理的位置上。换句话讲,就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源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没错。但是,并不是单方面地源自于“矛盾双方之间的对立与斗争”,而是同样地源自于“矛盾双方之间的同一与合谐”。更进一步地讲,“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恰恰偏重于“矛盾双方之间的同一与合谐”。任何革命都是“矛盾双方之间的对立与斗争”的一种极端的、激烈的表现形式。同时,任何的“矛盾双方之间的对立与斗争”,都不构成本身的目的或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这一目的或目标,而不断对立和斗争,惟有实现“矛盾双方之间的同一与合谐”,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新的生产方式的发展,遭遇旧的同一和合谐的制度性力量阻碍,惟有冲破这种貌似强大或显得坚固的阻碍时,新的生产方式才能实现“新的同一与新的合谐”时,暴力革命才会爆发——旧的同一和合谐的制度性的“外壳”——才会被打破。
马克思的“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一论断,最终被马克思主义者们演绎为“革命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前进的“火车头”。其思想本质就已经发生了质变。
所以,从人类社会发展角度看,“矛盾双方之间的同一与合谐”,要比“矛盾双方之间的对立与斗争”,重要得多。和平、改革、发展、和谐、稳定,远比暴力革命、游行示威、街头骚乱和占领运动,要重要得多。
另,马克思在《资本论》一至三卷中,大量篇幅是在论述劳资的“矛盾双方之间的对立与斗争”,并没有论述劳资的“矛盾双方之间的同一与合谐”,进一步地讲,并没有系统阐述我们将如何做到——劳资的“矛盾双方之间的同一与合谐”的。
若仅凭马克思说了一句“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载体”,还有“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等等,就认为马克思论述了劳资的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那是误读了马克思的思想。马克思从来就没有想过“改良”或“改造”资本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是坚决主张“砸碎”资本主义国家机器,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资产阶级及其剥削现象。《哥达纲领》的批判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在《资本论》中,读者是看不到劳资矛盾双方的同一与和谐的,看不到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同一与和谐的,看不到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同一与和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