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407 4
2012-02-10
   价值是…什么的凝结,是一种神秘化和文学化的表述,应该以人力成本的方式表述

  将商品的价值进行抽象,不应该得出和使用一个神秘化和文学化的表述。因为无法对“凝结”这个概念来进行规范。
  用人力成本方式体现在商品的价值中更合适一点。

  再说,对商品进行抽象,也不会仅仅得出来是人力的作用。劳动自从人诞生就开始了。为什么有些商品的人力劳动被逐渐淘汰了呢。

  若将价值只表述为人力的作用只能说没有抓住商品的本质。

  人的劳动在商品中所含比例的变化,说明,人的劳动不是商品的本质。再:显然,商品的价值不是由人的劳动多少主导的。既然不是主导,何谈本质呢。(举个小例:三星手机和萍果手机用劳动多少来比较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2-12 10:38:05
  实际上,马克思在处理价值与劳动这个问题上用什么恰当的词语来表述,也是一个让他自己非常难选择的问题。

  其实,马克思很清楚“凝结”这个词的神秘化和文学化,将它用在经济学研究上是非常不合适的,但他也没有办法。因为,不神秘化和文学化无法解决他面对的矛盾和逻辑链条。

  我们来看一看,他规定价值内涵存在着怎样的矛盾和问题。
  1、若价值内容表述成劳动的具体表述,将产生逻辑问题。若将价值的内容规定成是劳动价值,将会导致概念重复:价值=劳动价值,劳动的价值是价值,是不允许的。
  2,若价值的内容与劳动的具体内容挂钩,如劳动时间,存在着很多的难题。就象马克思在后来的采取的平均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等。马克思无法用一个确切的时间概念与价值挂钩。
  3、马克思定义价值概念后,又将劳动进行了拆分,以防止逻辑不自洽。规定劳动无价值,这样,就不会出现上面第1段所生产的矛盾。将劳动往更细里拆分,劳动力和时间,使逻辑产生叠套。这样的拆分,虽然解决了价值与劳动之间存在的矛盾,但也不可避免的产生新的矛盾。如,马克思说劳动没有价值,但劳动力有价值,这样的表述,还是存在上面第1段所述的矛盾的。而且还产生了新的矛盾。劳动力有价值,但价值又要用劳动时间来表述,这就产生了价值是劳动力还是劳动时间的问题。
  劳动力有价值,同时劳动时间也是价值好的表述。即使将这些矛盾不算矛盾,将劳动力的和劳动时间的过程作为价值内容的表述来解决价值定义存在的问题,仍然不行,因为这又回到劳动无价值的逻辑上了。

  马克思在价值定义中的对劳动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只是说劳动的凝结。不仅导致他自己对劳动的研究含混不清,也使后人对劳动的研究混乱不堪。

  只说了价值是劳动的凝结,但不说是一个什么样的凝结,也就让人失去了对价值了判断的标准。


  说马克思的价值定义只是一种猜想比较合适。

  只是他自己也没有完成这个猜想的具体实现。


  马克思由于没有解决价值概念问题,他后面的研究自然也没有实际意义。

  个人浅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12 11:23:51
本来就是混乱的,经济学是需要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名词应该符合常识的定义,当马克思把价值重新定义从而认为土地、空气等无价值之后就背离了常识,荒谬则是必然的了。
      一个基础概念和生活常识不同的理论如何符合、作用于生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12 12:02:07
够不理 发表于 2012-2-12 10:38
  实际上,马克思在处理价值与劳动这个问题上用什么恰当的词语来表述,也是一个让他自己非常难选择的问题 ...
"个人浅见"。非也!楼主太自谦了。

我看了楼主的文章,不客气地讲,这是我所看到的第一篇关于涉及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问题的文章。以前的帖子差不多,都是围绕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问题——“打圈圈”。这篇文章所表述的思想观点十分清晰,说明作者的思维及其笔触已切入进去了,可喜可贺。

严格地讲,马克思《资本论》并非是一部经济学著述,而是哲学著述(以前,我把它视为经济学著述,而今我多半视其为哲学著述,或以经济学语言表述的哲学思想),或者说是一部关于诠释经济学若干原理及其基本范畴的哲学著作。它所具有的思想方面的高度概括力及其实践上所表现出来的理论指导力,非同一般。除了《国富论》之外,现存的经济学著述和哲学著作都无法与其比肩而立。

马克思将社会科学的两大门类即哲学、经济学天衣无缝般地浑为一体,也就是马克思能够做到这一点,但是,相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定式思维”的人们来说,都多多少少地具有阅读理解上的困难。

就拿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来说,正如毛**所述,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源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发展变化。矛盾概念有二次含义 ,其一是指矛盾寓于一切事物的方方面面,其二是指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运动全过程的自始至终。事物的矛盾是指事物内部的矛盾双方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矛盾双方之间的对立与斗争,是绝对的、运动的、变化的;矛盾双方之间的同一与合谐,则是相对的、静止的、暂时的。

而我个人认为,这些关系都是颠倒的,应该重新在颠倒过来,至少应该恢复到相对合理的位置上。换句话讲,就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源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没错。但是,并不是单方面地源自于“矛盾双方之间的对立与斗争”,而是同样地源自于“矛盾双方之间的同一与合谐”。更进一步地讲,“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恰恰偏重于“矛盾双方之间的同一与合谐”。任何革命都是“矛盾双方之间的对立与斗争”的一种极端的、激烈的表现形式。同时,任何的“矛盾双方之间的对立与斗争”,都不构成本身的目的或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这一目的或目标,而不断对立和斗争,惟有实现“矛盾双方之间的同一与合谐”,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新的生产方式的发展,遭遇旧的同一和合谐的制度性力量阻碍,惟有冲破这种貌似强大或显得坚固的阻碍时,新的生产方式才能实现“新的同一与新的合谐”时,暴力革命才会爆发——旧的同一和合谐的制度性的“外壳”——才会被打破。

马克思的“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一论断,最终被马克思主义者们演绎为“革命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前进的“火车头”。其思想本质就已经发生了质变。

所以,从人类社会发展角度看,“矛盾双方之间的同一与合谐”,要比“矛盾双方之间的对立与斗争”,重要得多。和平、改革、发展、和谐、稳定,远比暴力革命、游行示威、街头骚乱和占领运动,要重要得多。

另,马克思在《资本论》一至三卷中,大量篇幅是在论述劳资的“矛盾双方之间的对立与斗争”,并没有论述劳资的“矛盾双方之间的同一与合谐”,进一步地讲,并没有系统阐述我们将如何做到——劳资的“矛盾双方之间的同一与合谐”的。

  若仅凭马克思说了一句“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载体”,还有“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等等,就认为马克思论述了劳资的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那是误读了马克思的思想。马克思从来就没有想过“改良”或“改造”资本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是坚决主张“砸碎”资本主义国家机器,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资产阶级及其剥削现象。《哥达纲领》的批判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在《资本论》中,读者是看不到劳资矛盾双方的同一与和谐的,看不到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同一与和谐的,看不到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同一与和谐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13 14:23:49
学习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