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这么久的经济学科,发现身边的同学写文章,都特别钟爱计量模型。而且似乎一些知名的杂志上发表文章,计量模型总能帮很大的忙。
怎么弄得经济研究离开了计量模型就没发研究似的。当然,数据是很有说服力的,经济学与数学结合自然是好事,但是我发现中国的经济学术过多的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而是追求一些过于花哨的东西,目的不纯的使用计量模型。甚至这种学术趋势迫使学生盲目的追求文章中的计量模型,而且模型似乎是越复杂越好。就是要复杂得你看不懂,复杂的让你半天才能想明白,似乎这样才能体现出我们的研究水平。
看看平狄克、萨翁他们的书吧,上面更喜欢的是用非常浅显,非常贴近生活的例子,来讲述经济学的道理。
经济学论文,到底是该让读者看得懂还是看不懂呢?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存在那么一种浮躁的空气
的确有这样的浮躁之风。有的人甚至认为只要用了别人没有用过的方法或者模型扩展成一篇文章就很容易发表并以此满足自己的成就感。经济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如果这样所谓的研究无论是对学术的进步亦或是人民的福桎没有任何用处的话,试问这样的研究意义何在?!!
说不定是个世界范畴的问题哟
这个也要一分二的。
现在很多领域的问题也是越走越细,研究的点深入很多,所以相应的模型也就复杂。简单模型已经不能算作某些发展了很久领域的“知识性贡献”了,那样的话,博士学位保不住了。赫赫。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林毅夫教授说的一句话很有道理:是因为在思想上提不出什么新的东西,只好比数学上的技巧和方法了.
经济学用数学不是为了用数学而用,在与数学在逻辑表达上比自然语言更严密,个人认为在这个方面上有些像物理,我们用经济学的思想来构建自己的模型,数学只是用来表达的语言工具,并不是越复杂越好,而是在能说明问题的基础上越简洁越好.
不可偏废
没有计量,经济学就是占星术
但是卖弄技术就本末倒置了
经济学有自己的体系和方法。
好像世界各地都是这样的。
科斯的《企业的性质》就没用数学公式。我们一个老师说,你要是能达到科斯的水平,那你也可以不用数学。
但我们没那个水平,于是只好搞个模型公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5 14:36:00编辑过]
中国的经济学论文就像我国的制造业一样目前仍处在OEM阶段,原产设备制造,这也没有什么不好,干中学吗。太强调思想反而不好,不解决问题,如科斯的东西,老让人猜不明白,无端增加不少交易成本。
国内的经济学有多少真正的进行研究呢? 国内经济论文有多少值得一读?
该对浮躁的风气刹一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