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金融制度经济学的老师要组织一次讨论,题目如我本文标题。
关于这一点,我很想听听大家的看法(贻笑大方了)。
这里,我先阐述下我自己的观点。
首先是利益集团。在中国金融制度的改变过程中,一直都存在着两个主要利益集团的博弈。一个是市场,一个是政府。
虽然中国金融制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实现金融市场化,但是,在目前看来,政府作为一个权力机关,在博弈中
还是存在着绝对的优势-----很明显的,我国金融制度改革大部分呈现为"制度供给型"的.这还不是最可怕的现象,更为
让人担心的是政府面对来自市场的因制度需求而产生的"制度创新"往往采取打压的政策,比如"孙大午事件".这些都
严重地阻碍了中国金融市场化的进程.
另外,进一步细分,市场这一个利益集团其实还可以分为:国有金融机构、民营金融机构以及民间金融.很明显,在这
一三方利益集团的博弈过程中,同样是不公平(或不平等的).因为国有金融机构具有很浓的政府色彩.这与我国的意识
形态等相关。而我们知道,正是由于国有金融机构的政府色彩导致了它们组织结构臃肿、官僚色彩重、效率低下,并且还存在着很多的内
幕(设租、寻租行为)……虽然经过一些改革,比如股份制改革,但是其实认真地看还是换汤不换药,即使这些金融机构
完全确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但是由于他们具有的政府背景使得他们的利益高层缺乏竞争的动力,这使得他们不能最大
程度上地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现在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竞争真的能提高国有金融机构的效率吗?能提高多少
呢?”从理论上讲,第一的问题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这也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所采用的一个手段--“先外部改革后内
部改革”。但是我的担心正如我上面所说的,国有金融机构的政府背景会不会使得他们的利益高层缺乏竞争的动力--因
为我们知道,央行的一些举动显在的或潜在地为它们提供了保护伞。关于这方面的资料我搜集的比较少很想征集下大家的
意见。
其次,关于中国金融制度改革中的移植性制度变迁。中国金融制度改革过程中,很大程度上都是采用移植性制度变迁。
借鉴优秀的成果并没有错,但是是否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就好比建房子一样,没有好的地基如何能够搭建安全的楼房?
我觉得中国目前的金融制度就存在着很严重的“基础”薄弱。为什么改革了那么久,我国的金融市场一样存在那么严重
的信息不完全,虽然这种情况有了些许的改观,但是这种改善的速度是远远与改革成本、时间跨度等不成比例的。为什么
改革了那么久,我国的金融市场的信用情况一样令人担忧?为什么监督机构有时形同虚设?……这样的疑问简直是可以列
出一个长长的单子。因此,在我们已经移植了很多先进的金融制度之后,面对着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我觉得现在中国
金融制度的改革是否该改变一下重心------从优化整个金融制度的基础开始.
一点浅薄的观点,让大家见笑了
[em04].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