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834 11
2007-01-17
<P><FONT size=3>这篇文章也是自己的科学、哲学思考以及今年对所谓经济学的一点领悟,自从我9月20日上人大论坛以来,与众多经济学专家们进行学术讨论、交流,发现许多人被当代的所谓主流经济学误导,各执一方争论不休,然世间学说多误人,朋友!如果你不想钻进某些学说的死胡同,获到思想上的一点启发,这篇文章也许会为您提供一个全新的视野!许多学者可能对我不大了解,在许多论坛与我的交流中经常有人问我是那个大学的教授或干什么的,说来羞愧,其实我什么都不是只是个经济学的外行,这几个月来由于闲来无聊把自己的一些见解发表论坛上,初开始只是作为误乐,无奈我却一发而不可收在3个月来一口气写下了30几篇好像还少有人涉及的话题文字,当然,我本人正是在下面为大家展显的这种思维方式与大家讨论“经济学”的及所谓的“创作”的。因为每天的胡思乱想总使我有许多想法涌现,我并没有什么雄心壮志,只是想把自己的许多想法写记出来使自己的思维有序些,为了自己的理论不要误人误已</FONT>,<FONT size=3>我希望各位高手能给予指教、证伪!读后有凝问您也可以给在下提出,以检验理论的科学性。</FONT></P>
<P><FONT size=3>———林汉扬</FONT></P>
<P><FONT size=3>《泛系统价值优化论》</FONT></P>
<P><FONT size=3>我认为“价值”这个概念是社会科学原理的所有原理和规律的重中之重,理清这个概念将有可能使所有社会科学统一,它是统一社会科学理论的最主要概念。同时,我认为“价值”这个概念同样也可推广到自然科学之中,甚至使所有人类学科统一!这种大胆的设想讲出来在这里可能会遭到许多人的嘲笑,因为在许多人的观念中要使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统一已是不可思仪,更何况用一个概念来贯串两种科学?这既不是天方夜谭?然而,无奈我天生喜欢胡思乱想,,总要去碰一些许多人不敢为不敢想的事,我知道如果成功的话价值意义肯定重大,如不成功成为后辈的反面教材也未尝不可。<O:P></O:P></FONT></P>
<P><FONT size=3>不管如何,下面请各位看官看我分折怎样?如有异议可提出,如有错误可修正。<O:P></O:P></FONT></P>
<P><O:P><FONT size=3></FONT></O:P></P>
<P><FONT size=3><B>㈠什么是系统论。</B><B><O:P></O:P></B></FONT></P>
<P><FONT size=3>系统是指复杂的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在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从基本粒子到宇宙,从细胞到人类社会,从动植物到社会组织,无一不是系统的存在方式。系统时时处处可见:一台机器、一个工厂、一个企业、一定自然条件下的植物群落、一个组织、一个国家等等,都可视为一个系统。从不同的研究和目的出发,可对系统作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的划分,例如一个细胞、一个器官、一个人、一个家庭、一条街道、一座城市等,都可相对独立地划为一个系统来进行研究,一个系统可以包括若干子系统,但它本身又是另一个更高层次系统的子系统。可见,系统论的研究主要是把以系统形式存在的事物的整体和部分、结构和功能。<O:P></O:P></FONT></P>
<P><STRONG><FONT size=3>㈡什么是“泛系统”与“泛系统观”的概念<O:P></O:P></FONT></STRONG></P>
<P><FONT size=3>我所提的“泛系统”的概念其实是泛指所有的以系统形式存在的事物的整体和部分、结构和功能的系统和环境等等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问题,与一般系统论的研究差不多,但又有区别同时它有泛化的意义——即多角度视野去看宇宙世间万物之间的联系,即从系统中泛指任何子系统的角度出发看问题,因此我把这种系统中的系统勉强称之为“泛系统<STRONG>”。</STRONG>它其实就是“参照系统”的概念,它可以是主体系统也可以是客观系统。</FONT></P>
<P><FONT size=3>我之所以用这种需要有一定想象力的思维方法去看世界,目的是希望能从多角度的观点了解世界原本面目。然而世人多固执,总是以自我为出发点去看世界,以为自己所见的就是世界的原本面目,这正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佛家关于瞎子摸象的故事你也应该听过吧?人类文化信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思想<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史中各思想学派为一个问题争论来争论去,可是谁都说服不了对方,他们各自的立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角度)出发,如果以自我为参照主体系统,谁都没有错,错的只能是对方,这本身就是个问题,大家何时能跳出各自的立场,放下自我的执着,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去把双方看作为一个整体系统,那么这个问题就化为是整体系统本身平衡调节的问题,用国学来说是“致中和”,现在你可以看到我从双方的对立中分出三种观点:①以自我为中心;②以对方为中心;③以整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大家或两方<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为中心。此三种观点,其总和实际就构成了事物互相关系的完全信息观,不过其中一种观点只是作为这个完全信息观的一程序而己。当然,研究那一种程序对自己尤其是大家都有用,将是自己尤其是大家选择的依据。</FONT><O:P><FONT size=3>这种观念可以概括为:人——人、人——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整个社会系统、自然物(系统)——整个社会系统、自然物(系统)——自然物(系统)。要知道世界不因我们某一个人或整个人类社会的不存在而消失。参照主体系统的价值只能是具体的主体系统价值,但这与客观的价值是不矛盾的,因为这个参照主体系统可以泛指任何系统,参照主体系统可以是观察者绝对具体的自我,也可以是泛化的自我,也可以是社会组织或整个社会系统,总之,可以泛指宇宙中任何物质、能量、信息的系统,在这种观念中一切以参照系统为中心,无我无物无所谓主观无所谓客观之分,混沌一片,若真要有所分也只能是根据参照系统的约束性条件的界定来划分——这就是泛系统价值观!</FONT></O:P></P>
<P><STRONG><O:P></O:P><FONT size=3>㈢什么是“价值”</FONT></STRONG></P>
<P><O:P><FONT size=3></FONT></O:P></P>
<P><FONT size=3>价值,就是有用性,这个“有用性”是某一个人或物对另一个人或物的有用性,<STRONG>是系统相互之间的的相对有用性联系。</STRONG>比如两个系统A和B(当然,这两个系统可以泛指任何相互联系的系统,甚至是同一系统。),以A为主体,从主体A向外对客观目标系统B输出、发送、付出的功用角度来说:A对B的发送、输出、付出的物质、能量、信息“功用”用“A→B”表示,从客体B向内对主体A输入、接受、获得的效用角度来说:A对于客体B的付出的物质、能量、信息“功用”引起自身的“效用”用“A←B”表示。<O:P></O:P></FONT></P>
<P><FONT size=3>换个角度同样以B为主体,从主体B向外对目标系统A输出、发送、付出的功用角度来说:B对A的发送、输出、付出的物质、能量、信息“功用”用“B→A”表示,从客体A向内对主体B输入的效用角度来说:B对于客体A的发送、输出、付出的物质、能量、信息“功用”引起自身的“效用”用“B←A”表示。可见价值是系统A和B互相联系与相对的状态。<O:P></O:P></FONT></P>
<P><FONT size=3>从上可看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FONT>的效用价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FONT>对<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FONT>的功用价值或<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FONT>的效用价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FONT>对<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FONT>的功用价值,可见价值是相对于参照主体系统而言。但如果从单独一方,比如<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FONT>这一方来论述时,我们又发现价值可以分几个阶段:①<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FONT>自身对<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FONT>的劳动价值引起<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FONT>的需要的满足或优化效应<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效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②<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FONT>对<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FONT>的劳动价值的评价;③<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FONT>对<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FONT>的劳动价值补偿、回馈;④<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FONT>获得、满足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FONT>的价值补偿、回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即<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FONT>的效用。但如果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FONT>这一方来论述时,则相反。<O:P></O:P><O:P></O:P></FONT></P>
<P><O:P><STRONG><FONT size=3>㈣什么是“优化”</FONT></STRONG></O:P></P>
<P><FONT size=3>从参照主体系统角度来说,以人体系统为例:个人的付出、耗费的成本的最小化追求,及其引起劳动目标对象所产生效用的功用(劳动价值)的最大化追求,只是价值的转化形式,一个人的成本付出当然是希望获得效用回报,可以说成本付出是个开始、起点,获得效用回报是最终目的。但这个过程要如何才能使自身与目标系统双赢或整体最优呢?我构建的“泛系统价值优化论” 中人体系统功用与效用(优化效应)价值转化的一般模式∶个人(参照主体系统)输出成本价值-→劳动(功用)价值-→编码-→信息 (媒体或介质) -→译码-→引起客体或环境系统、主客整体系统效用(优化效应)-→新的结构功能重组-→再反馈给自身(参照主体系统)-→环境系统输出成本价值-→功用价值-→编码-→信息 (媒体或介质) -→译码-→引起自身(参照主体系统)效用(优化效应)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是系统决策、控制、为被相互作用的目标系统比较、选择而与同类功用系统的竞争(被比较、被选择)及为选择引起自身有效用的客观目标系统的功用而取舍(比较、选择),追求最优化的过程。</FONT> <br>
<P><O:P><FONT size=3></FONT></O:P></P>
<P><O:P><FONT size=3></FONT></O:P></P><FONT size=3>其实,我们知道现实中的系统绝大多是处于物质、能量、信息双向开放的状态,因此,应该是用“B←→A”或“A←→B”表示。这种联系是为了包括两个系统A和B的整体的优化:——即对外:耗费成本一定时,功用最大化;功用一定时,耗费成本最小化;对内:耗费成本一定时,效用最大化;效用一定时,耗费成本最小化,可见,这就是我们系统价值控制的目的——即使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资源在相互转化时得到优化配置或从管理的角度使“节省付出成本、减少资源浪费、互通有无、互补互利、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使整体功用量或效用量可以最大限度接近两系统的成本量之和——即约束条件内的总成本量,使功用量(或效用量)/总成本量接近于最大值“1”。从而达到内部低耗费高功用外部低浪费高效用——即“熵减”或优化。<O:P></O:P></FONT> <br>
<P>
<P>
<P><O:P></O:P></P><FONT size=3>优化是宇宙中任何事物得以继续、发展、升华的状态。事物追求自身的物质能量信息三要素的优化效应——即广义的效用或环境功用选择的结果,是事物自主性的体现,所谓效用的最大化过程即是优化,生物系统的进化,社会系统的发展进步,其实都是自然本身系统优化的一种体现,只不过是系统不同层次,所表现出来的相似性规律的体现,因此人本身就是社会缩影,就像细胞是人体的缩影同理。以此类推,下一层是上一层的缩影,而层次之间的相邻越近其间相似性就越大。任何系统要保持长在或进化发展以及升华,优化就是其出路,否则它必灭亡。</FONT> <br>
<P>
<P><STRONG><FONT size=3>㈤什么是“泛系统价值优化论”<O:P></O:P></FONT></STRONG></P>
<P><FONT size=3>“泛系统价值优化论”则是在泛系统论的基础上研究系统之间的价值联系、相互转化及其优化状态的理论。它是了解系统之间的价值循环过程中节省价值耗费、提升价值的方法,同时,各系统各之又和平谐调相处,它完全符合循环经济及和谐的构思。只不过我的研究范围太庞大,不仅仅以个人或人类社会系统为参照主体系统,而是泛指世间万物——泛系统都可以为参照主体系统进行研究!在这里,又指泛系统之间的相对性,即空间、时间、质量、能量甚至于信息都是相对可变的。也许类似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当然,在下还未真正去完全研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从文献中所粗解)。我的“泛系统价值优化论”认为价值是相对的,它是依赖观察者之状态而定。而绝对的价值只能是从单独的某个参照系统为出发零点在自身所处的相对范围内中去求取。<O:P></O:P></FONT></P>
<P><O:P><FONT size=3></FONT></O:P></P>
<P><FONT size=3><B>㈥</B><B>“泛系统价值优化论”使经济学的研究从社会规律扩大到自然规律</B><B><O:P></O:P></B></FONT></P>
<P><FONT size=3>经济学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研究参照系统之间替代、竞争、博弈、互补、合作等状态或从价值的角度研究参照系统之间物质、能量、信息三要素的成本耗费、功用(能)、效用(优化效应)等价值的交换、转化、优化关系为目的,最终为了达到目标系统的优化。,这也正是我提出“泛系统价值优化论”的主要想法。“价值”这个概念是社会科学原理的所有原理和规律的重中之重,理清这个概念将有可能使所有社会科学统一,它是统一社会科学理论的最主要概念。同时,我认为“价值”这个概念同样也可推广到自然科学之中,甚至使所有人类学科统一!我把“价值”的定义从人与人之间的功用、效用等价值联系扩大到泛指任何系统之间的功用、优化效应等广义的<B>泛系统</B>价值联系;个人的价值优化到目标系统的价值优化扩大到整体的价值优化(即整体增值)。<O:P></O:P></FONT></P>
<P><FONT size=3>从上我们可了解<B>泛系统</B>之间的关系:<O:P></O:P></FONT></P>
<P><FONT size=3>泛系统的(功用与效用)价值的被选择(竞争、被比较)与选择(比较)←-→(编码或译码)←-→信息 (媒体或介质) ←-→(编码或译码)←-→另一泛系统的(功用与效用)价值的被选择与选择。</FONT></P>
<P><FONT size=3>下面是我研究的一点广义经济学公式总结: <O:P></O:P></FONT></P>
<P><O:P><FONT size=3></FONT></O:P></P>
<P><FONT size=3>孤立系统价值模型的求量公式是: <O:P></O:P></FONT></P>
<P><FONT size=3>          <O:P></O:P></FONT></P>
<P><FONT size=3> 从参照主体系统向环境系统输出的功用量角度出发的公式: <O:P></O:P></FONT></P>
<P><FONT size=3>       <O:P></O:P></FONT></P>
<P><FONT size=3>  ⑴功用部分=总成本-损失 <O:P></O:P></FONT></P>
<P><FONT size=3>  ⑵功用率=有功用部分÷成本 <O:P></O:P></FONT></P>
<P><FONT size=3> ⑶1 (能达到的最大功用) =损失率+功用率 <O:P></O:P></FONT></P>
<P><FONT size=3>  ⑷ (1―功用/成本)=损失率; <O:P></O:P></FONT></P>
<P><FONT size=3>  ⑸1-(1―功用/成本)= 功用/成本=功用率; <O:P></O:P></FONT></P>
<P><FONT size=3>  ⑹损失率=损失/总成本 <O:P></O:P></FONT></P>
<P><FONT size=3>   <O:P></O:P></FONT></P>
<P><FONT size=3>   从环境向参照主体系统输入的效用量角度出发的公式: <O:P></O:P></FONT></P>
<P><FONT size=3>       <O:P></O:P></FONT></P>
<P><FONT size=3>  ⑺效用部分=总成本-损失 <O:P></O:P></FONT></P>
<P><FONT size=3> ⑻效用率=效用部分÷自身付出总成本 <O:P></O:P></FONT></P>
<P><FONT size=3>  ⑼1 (能达到的最大效用) =损失率+效用率 <O:P></O:P></FONT></P>
<P><FONT size=3>  ⑽(1―效用/成本)=损失率; <O:P></O:P></FONT></P>
<P><FONT size=3>  ⑾1-(1―效用/成本)=效用/成本 =效用率; <O:P></O:P></FONT></P>
<P><FONT size=3>  ⑿损失率=损失/自身付出总成本 <O:P></O:P></FONT></P>
<P><O:P><FONT size=3></FONT></O:P></P>
<P><FONT size=3>开放系统与环境价值流量模型的求量公式是: <O:P></O:P></FONT></P>
<P><O:P><FONT size=3></FONT></O:P></P>
<P><FONT size=3>⒀△总成本量=△主体耗费成本量+△环境机会成本流量<O:P></O:P></FONT></P>
<P><FONT size=3>⒁△总损失量=△主体损失量+△环境损失流量<O:P></O:P></FONT></P>
<P><O:P><FONT size=3></FONT></O:P></P>
<P><FONT size=3>⒂△主体价值量=△主体耗费成本量-△主体损失量<O:P></O:P></FONT></P>
<P><FONT size=3>⒃△环境价值流量=△环境成本流量-△环境损失流量<O:P></O:P></FONT></P>
<P><O:P><FONT size=3></FONT></O:P></P>
<P><FONT size=3>⒄(△总价值量=△主体价值量+△环境价值流量),<O:P></O:P></FONT></P>
<P><FONT size=3>⒅△剩余价值量=△总价值量-△主体耗费成本量<O:P></O:P></FONT></P>
<P><FONT size=3>⒆总损失率=总损失量/主体耗费成本量</FONT></P>
<P><FONT size=3>⒇主体价值率=总价值量/主体耗费成本量</FONT></P>
<P><FONT size=3>(21)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主体耗费成本量</FONT></P>
<P><FONT size=3>(22)剩余价值率=总价值量/主体耗费成本量-1(主体耗费成本量/主体耗费成本量)</FONT></P>
<P><FONT size=3>△环境价值流量>0时,△总价值量>△主体价值量,△剩余价值量>0;△环境价值流量<0时,△总价值量<△主体价值量,△剩余价值量<0;△环境价值流量=0时,△总价值量=△主体价值量,△剩余价值量=0。是沟通上面两组公式的桥梁,因为,当△主体价值量为功用价值量时,对于环境系统来说,则是环境系统的效用(或优化效应);当环境系统△客体价值量为功用价值量时,对于主体系统来说,则是自身的效用(或优化效应);可见,效用价值与功用价值是有相对性的,关键在于因参照主体系统的确定(或出发点)而异!</FONT></P>
<P><O:P><FONT size=3></FONT></O:P></P>
<P><FONT size=3>在上面的模型求量公式中:功用、效用、成本、损失 都是泛指任何参照系统的参数,且是可以广义推广的!<O:P></O:P></FONT></P>
<P><O:P><FONT size=3></FONT></O:P></P>
<P><O:P><FONT size=3></FONT></O:P></P>
<P><FONT size=3>一点浅薄之见,望高人指正!<O:P></O:P></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0 16:29:28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17 17:11:00

你的前半部分关于系统论和泛系统论,非常赞同。

但是,值得警告的是:你的后半部分,即关于价值的认识的部分,已经深陷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或者说是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中。

价值和使用价值,之所以会出现根本的对立,不仅仅据有哲学观上的差别,比如联系性,发展性,时空跨越性等等,而且还具有经济基础的阶级性。

不同的价值观,其取向不同。为了不同的阶级而服务。

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价值观:即,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劳动价值观),它为无产阶级服务;资本主义价值观,它为资产阶级服务。概莫能外。同时也反映了哲学上的对立,人生信仰上的对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观上的对立。

希望多加考虑。

同时,你的系统论,可以和那个主张“天下一家”的人辩论一下儿。是很好的对手。那个家伙主张无政府主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7 18:06:00
以下是引用万岁大中华在2007-1-17 17:11:00的发言:

你的前半部分关于系统论和泛系统论,非常赞同。

但是,值得警告的是:你的后半部分,即关于价值的认识的部分,已经深陷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或者说是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中。

价值和使用价值,之所以会出现根本的对立,不仅仅据有哲学观上的差别,比如联系性,发展性,时空跨越性等等,而且还具有经济基础的阶级性。

不同的价值观,其取向不同。为了不同的阶级而服务。

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价值观:即,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劳动价值观),它为无产阶级服务;资本主义价值观,它为资产阶级服务。概莫能外。同时也反映了哲学上的对立,人生信仰上的对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观上的对立。

希望多加考虑。

同时,你的系统论,可以和那个主张“天下一家”的人辩论一下儿。是很好的对手。那个家伙主张无政府主义。


谢谢老兄一定程度的肯定,但你还是有误解,这不怪你,因为许多人看我的文章时,都是从他自己所学的观点出发的,我在其它论坛就有学西方经济学的人说我的理论已经深陷于马克思理论。虽然许多东西我还不懂,但在价值论这方面我自认为有些研究我已超出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范围。其实,我的理论不以哪方的学派为根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我认识的也不多,甚至我连梁小民1996年编著出版那本西方经济教程都未看完,我对功用概念的理解也正是在学效用这个概念时想到的。如果,真要说以哪方的学派为根基我也不知如何谈起,但有一点必须说明我是从物理学、系统科学、生物学等学科中得到启发,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有较客观“唯物”的结论。

另,我对那些主张什么“天下一家”之类乌托邦理论不太感兴趣,浪费精力去想一些不切实际的理论不是在下的专长。不过,作为美好的愿望想一想也没有什么不可。

顺便介绍几篇从功用的角度出发论述的文章读后莫忘指教:《 重建剩余价值观 》、《我是如何修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 》、《成功的经济学意义及成功公式与劳动价值 》、《 从物品(质)价值公式到思想价值公式 》、《 ]泛系统功用价值优化论与马克思经济学 》暂且就这么多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7 22:32:00
为了我的价值观能更完善,应该补充另一个概念:“替代成本”,当然,“替代成本”又可分为“具体替代成本”与“平均替代成本”两种,马克思的“价值”概念好像比较偏重于“平均替代成本”或“社会平均劳动耗费成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6 19:05:00

呵呵,不觉得怎么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6 21:26:00
以下是引用yin1979在2007-2-6 19:05:00的发言:

呵呵,不觉得怎么样

呵呵!1979年生的小弟有何高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