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316 0
2012-02-17


在过去的文章中,笔者曾经提到过不仅欧元区可能分崩离析,而且这也比欧盟作为一个整体更利于生存。在过去的数个月中,笔者出席了许多会议,参与了一些辩论,并同中国的学者们交流了观点。笔者观察到一个基本上被普遍接受的共识:欧洲需要依靠自己解决自身的问题,无论如何,中国经济对于出口的依赖性正在迅速降低——明年可能会出现贸易逆差的局面——因此,来自欧洲的需求萎缩将不会对中国GDP的增长产生显著的影响。

   

笔者认为,这样的观点恐怕过于乐观,而这也显示出中国人在讨论这个话题时过于自满。笔者发现,在分析中国时,研究的每一个新阶段所得到的结论都与前一个阶段的结论相悖。它就像是一颗玻璃球,人们每一次旋转它将会获得不一样的答案。所以,决定何时停下来是得出结论的关键。

   

首先,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中国贸易数据的变化。大多数国外的人都认为中国经济严重地依赖于出口。一个事实确认并加强了这个观点:在西方,人们买的、穿的每件东西——至少现在还不包含食品——都是中国制造。笔者最近看到一篇报刊文章指出富士康一家企业——拥有120万员工——制造的消费电子产品占据了全世界总产量的40%。数字或许并不确切,但背后的意义却是有价值的。

   

现在,我们轻轻旋动一下这颗玻璃球,来看一些硬性数字。中国贸易顺差额在2007年达到顶点——达到了GDP7.6%;从那时起,它开始逐步的下降,2010年减少至GDP3%。根据初步的数字,2011年贸易差额仅为1550亿美元,约为GDP2%。在看完这些数字之后,可以初步得出结论:事实上,中国经济对于出口的依赖非常有限,依赖性随着时间在减小;有一个说法是,明年中国很可能就将实现贸易平衡。

   

然而,这个结论仍带有误导性,至少有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中国正在实现显然的贸易平衡,但这不是因为它正通过减少对出口的依赖、更多依靠内需来重新平衡经济。其实,贸易差额的减缩都是因为来自亚洲和欧洲的净需求大幅减少(根据2010年数据)。换言之,中国在这个重新平衡的过程中并不具有掌控力,而是一个被动的角色,只能观察却无法控制。这对经济是不利的。

   

其次,尽管全国的贸易差额可能无法对GDP做出贡献,但着眼于各省经济的分析,情况并不相同。2010年的数据(2011年数据尚无资料)显示,贸易顺差是浙江、广东、福建和江苏省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这四个省份,贸易差额分别占据了GDP26%18%15%12%。当然,这些贸易数据的降低对整个中国经济的影响有限,但对这些省份或其他地区来说却会产生巨大负面影响。

   

第三,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平衡的贸易总是一些国家进行双边贸易的结果。20111550亿美元的数字是由美国和欧洲的积极影响和其他一些国家的消极影响共同造成的结果。巧合的是,欧洲贸易顺差额1440亿美元几乎与全国净贸易差额相同。

   

一些学者认为,假设欧洲对于中国产品的需求减小,因此总出口额减小,同时中国通过减少进口重新调整其贸易政策,以达成维持整体贸易平衡的目的。毫不夸张地说,该策略并不易实施,因为中国出口商品的性质(纺织品及电子产品)并不同于进口商品的性质(原材料及能源)。换言之,如果对于来自欧洲的欧洲产品需求下降,中国的整体贸易差额将会清零,影响约2%的中国GDP。该问题将集中出现在上述省份,并产生无法想象的经济、社会效应。

   

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应该尤其注意欧洲的危机并采取具有前瞻性的积极行动维护自身利益。不可否认,欧洲必须自救,但如今缺乏合适的途径,只能退而求其次——通过中国的干预,这至少比任由经济下滑要好。欧洲人正准备迎接欧洲可能出现的欧区的解体,持续衰退,高就业率,以及财政赤字增长等问题。中国对此是否做好准备了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