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啥稀奇吧,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
就许北大出卖猪肉的,不允许复旦出一两个流浪汉?
看看下面那个,一位92级复旦校友,同样混得很惨
------------------------------------------------------------------------------------
一名仅有初中文化的农家子弟,在艰苦的打工岁月里不懈拼搏,成就了考上名牌大学的传奇。然而,毕业后择业的失误,却催生了更大的失误--放弃工作继续考取另一所名牌大学。为了这一步,他陷进了命运逆转的泥潭。
吉林省伊通县马鞍山乡东风村的姚永刚出生于一个贫困农家,初中毕业后,这个有志青年边打工边自学考上了复旦大学。大学毕业工作一年后,他却辞掉工作再考北京大学,要实现自己的"真正人生价值",但理想最终破灭。
他从天之骄子沦落为乞讨的流浪汉,演绎出一场令人痛心惋惜的人生悲剧。
2005年5月30日,笔者乘车来到马鞍山乡东风村。一听说笔者打听姚永刚的情况,一位中年妇女惋惜地说:"姚永刚就住在我们村,他这大学可白念了,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理。"见到姚永刚时,他上身穿着污秽不堪的黑棉袄,扣子也未系,向两边敞开着,说话语无伦次。在他四弟的补充说明下,姚永刚打工求学时的艰辛境遇,鲤鱼跳龙门跃入复旦大学的成功与辉煌,饱尝屈辱失去尊严被收容的流浪颠沛生涯,一幕幕展现在笔者眼前--
昔日打工仔,入主名牌大学
姚永刚出生在1970年,从小就聪明好学,深得父母的宠爱,也常得左邻右舍的好评。从小学到初中,他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然而,姚永刚的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父母拉扯他们兄弟四人,艰难维持最基本的温饱生活。作为长子的姚永刚对父母含辛茹苦奔波操劳十分同情,力求为父母分担抚养三个弟弟的义务,以报效父母的养育之恩。1986年1月,姚永刚初中毕业时放弃考高中深造的机遇,毅然同姑夫陈英去黑龙江省勃利县舅舅迟亚军家打工种菜。自此,未成年的他过早地开始了打工生活。
一开始,姚永刚对种菜这行有点陌生,但凭着聪明和悟性,他在辛勤的种菜劳动中调整心态,半年后便成为种植蔬菜的行家里手,既赢得了舅父舅母的好评,也锻炼增强了体质。这让姚永刚感到一丝欣慰。但是,一年下来除去吃饭,舅舅仅给了他500元薪酬。面对一年辛劳的微薄报酬,姚永刚心中五味杂陈。
这个有头脑的孩子开始思索"用勤劳改变生活","用知识改变命运"。为了增加打工收入,在舅舅的帮助指点下,第二年姚永刚独立种植了5亩蔬菜,并雇了二十多名农村女性做雇工。不到20岁的姚永刚,成了一名种植蔬菜的承包户,开始了他自强自立的创业之举。此举使姚永刚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只负责经营管理。由于他头脑灵活,性情温和,雇工对他比较尊重认可,在劳动中尽职尽责。姚永刚因而能腾出时间,自学高中数理化课程。
姚永刚认定这样一个事实:"一个人的出生地点是无法选择的,但生命的轨迹是自己画出来的。画这条轨迹的引导者是这个人的理想和追求,理想和追求是人生最出色的向导。"在这样的理念支撑下,姚永刚自学种菜两不误。冬天寒风刺骨滴水成冰,夏天潮湿蚊虫叮咬,姚永刚全都不屑一顾,一年四季持之以恒地坚持自学。他住的屋子堆满了书籍,人们常能看到他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的身影。
五年后,边打工边自学,姚永刚领会和掌握了高中的全部课程。
1992年7月,姚永刚满怀信心地踏上了高考的战场。最终,他凯旋而归,以520分的好成绩被复旦大学考古系录取。
从此,他的命运出现了新的转折。一个地位低微的打工者,成了名牌大学的骄子。
当姚永刚拿到那饱含辛酸,凝聚着希望的名牌大学录取通知书时,一时间热泪盈眶感慨万千。乡亲父老都向他投以羡慕的目光,连当初对姚永刚自学持否定意见的舅舅也露出满意的笑容。
天之骄子,倾刻变成流浪汉
转眼间,四年的大学生活结束了,姚永刚又面临着毕业分配走向社会的人生抉择。
这时,美国驻上海的友邦保险公司到复旦大学招聘人才。思想单纯踌躇满志的姚永刚,愉快地选择了该保险公司。凭着年轻人的工作热情,在保险公司干了一年后,他晋升为总监。但是,姚永刚社会公关能力较差,保险客户较少,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后,除了食宿费仅剩四百多元钱。这是姚永刚万万没有想到的。
复旦大学的文凭,难道如同白纸一样毫无价值?他的心态渐渐失去平衡,感到社会对他这个名牌大学生太不公正了。
哪里才是我人生理想的驿站?姚永刚陷入苦闷彷徨之中。为此,他食不知香夜不能寐。
痛定思痛,姚永刚觉得自己所学专业与实际工作不对口,而且他也不喜欢所学专业。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能调和的状态下,他选择了辞职。
当时,他的表哥迟雁成在北京大学学习,姚永刚决定像表哥那样考北京大学,以展示自己非凡的价值和远大志向。
然而,当姚永刚从上海回家向家里要钱准备复习再考北京大学时,却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他的父母认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工作不顺可以先干着再说,以后有机会再跳槽。可姚永刚已经铁了心,对父母的良苦用心不屑一顾,执意要走自己的路。他的父母无奈顺应儿子的选择,给了姚永刚1000元钱。因嫌钱少,姚永刚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发誓要自己闯荡世界,实现人生价值,不达目的决不回家乡见父母。
1997年8月,姚永刚来到长春。但因嫌长春社会环境不尽如人意,尔后他又去南京闯荡。去南京路过北京时,姚永刚特地去北京大学看望表哥。表哥迟雁成对他苦口婆心地开导相劝,但固执清高的姚永刚对表哥的善意规劝听不进半句,执意要走自己的路。到了南京,举目无亲,姚永刚就像柳絮那样随风漂泊,连一席立足之地都没找到。他花光身上所带的钱后,只好风餐露宿靠乞讨生活。从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倾刻间变成一名乞讨的流浪汉。
从此,他与家里失去了联系。
整日漫无边际地在南京街头浪荡乞讨,姚永刚很快就被南京火车站派出所收容。不久,他就被送到南京收容遣送站。在那里,姚永刚每天8小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主要是装卸货物。就这样,姚永刚在南京收容遣送站一呆就是8年。与此同时,姚永刚的家人为寻找姚永刚煞费苦心,费尽周折,始终杳无音讯。家人都认为他已不在人世了。
2004年6月,随着《救助管理办法》的出台,南京收容遣送站结束了它的使命,姚永刚也踏上了北上回家的列车。长达8年的流浪生活挥之即去,想到即将回到久别的家乡,与亲人团聚,此时姚永刚的心情无比激动。
流落街头,"嫌疑犯"回家
也许是上天有意捉弄姚永刚,当列车行驶到辽宁省开原火车站时,他因找不到车票被迫下了车,不得已又开始了在开原市的流浪生活。
2004年7月30日,开原市公安局城东派出所接到群众举报,称城东村路边发现一名衣冠不整的长发乞丐,与省公安厅三号公案中通报的犯罪嫌疑人特征极为相似。这个情况引起了警方的高度重视。
警方马上出警将这名长发男人领到派出所盘查。结果令警方大失所望,该人身上没有任何证件,随身携带的破挎包中,只有两个半新不旧的瓷瓶和一个瓷水杯。他的头发脏乱目光呆滞,浑身散发出难闻的臭味。在回答民警问题时吐字不清,好像有智力障碍。
为澄清他的真实身份,警方带他到有关部门进行血型检测,结果彻底排除了他的犯罪嫌疑。使人难以理解的是,这名长发男子自称名叫"巫启贤",从来没有读过书。可他在填写个人身份表格时,却出人意料地写出一笔好字。派出所李博所长因此认定,此人最起码具有高中文化水平。当晚,民警烧了一大锅热水给他洗澡,又将他满是虱子的脏衣服装进编织袋扔掉,为他换上了一身干净整洁的新衣服。民警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好似春风般温暖着这名长发男子那颗冰冷的心。他终于被感动并深情地道出了一声"谢谢"!此时民警的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为了让他打开心扉,派出所工作人员特意为他准备了可口的饭菜,安排了舒适的环境。偶然间,一个细节引起了李博所长的注意:每当民警问他家住哪里时,他总是流露出不情愿的样子,不是说没有家,就是说父母已不在人世了。他本人更愿意提起黑龙江勃利县的舅舅。李博所长得到这一重要线索,真是喜出望外,马上抓住这个线索与其舅舅沟通联系,但其舅舅早已举家迁往北京。
这位不明身份的特殊人,时刻牵挂着李博所长的心。李博不厌其烦地继续四处联系,两天后终于找到了姚永刚的舅舅,并很快弄清了他家的详细地址--吉林省伊通县马鞍山乡东风村,马上与他的叔叔取得了联系。当从他的家人口中得知这名流浪汉的真实身份时,李博大吃一惊,此人竟然是堂堂的复旦大学毕业生。
2004年8月3日,姚永刚的叔叔和弟弟风尘仆仆地赶到了开原城东派出所。然而,当他们看到姚永刚时,姚永刚却冷冷地说:"我是巫启贤,我从来不认识你们。"此时,姚永刚的弟弟已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迅速扑过去抱着他的胳膊激动地说:"哥哥,你不认识我了吗?我们整整8年没有见面了,我们好想你呀?爷爷为了找你带着家里的积蓄,离家出走四处寻找你多年,到现在还没回来,是生是死都不知道,你可把家人折腾苦了……"姚永刚听到这些发自肺俯的话语后,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并用力点了点头说:"我就是姚永刚。"隐姓埋名这么久,姚永刚终于说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姚永刚这名复旦骄子历经磨难,长达8年的流浪生活,从此画上了句号。回家后,姚永刚在精神病院疗养了3个月,花费近万元。他的父母前不久去了外地打工,他现在只能在弟弟家艰难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