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012-3-30 17:46:08
“关于吸储问题:银行在资金匮乏时会拼命吸储。资金为什么会匮乏呢?因为坏账无人还。为什么坏账多呢?因为买卖比低,商品不容易售出,企业卖不出商品自然不能按期还债。为什么买卖比低呢?因为缺乏币损去匹配币利和币存,所以买卖差不能消除或减小,于是买卖差不断累积,结果买卖比低。因此,有了一定币损,可以提高买卖比,这样企业就容易卖出商品了,然后能按时还账,银行就有充足货币,而不必疯狂吸储。这个道理绝非想当然!”你的悟性真的很差,这里的吸储不是银行吸收存款,而是商业储备基金买入过剩存货。
另外,即使你所谓的待业者完全就业,这些过剩资本也不会去消费他们的产品的,因为这些钱本来就不是为了消费的,而是增值的。
还有,经济发展不能全部即时消费掉,必须有一部分储备,以应对灾祸。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3-30 20:30:46
张二寅 发表于 2012-3-30 17:46
“关于吸储问题:银行在资金匮乏时会拼命吸储。资金为什么会匮乏呢?因为坏账无人还。为什么坏账多呢?因为 ...
你怎么可以写着“吸储”,却说指的是购买过剩存货?“吸储”的含义百度一下,明明白白。
第二段:
“这些钱是为了增值的”,这就错了。我的文章关键在于说明经济活动缺乏币损行为,所以债务才过多。经济衰退时,由于有币损出现,所以债务规模就自动减少了,这是对经济的调节。现在你用储备基金来进行增值,表面上是在维持a企业的利润,其实,a所购买的应该是b已经降价的存货,也就是说,降价意味着b企业已经在发生币损了。这与本文逻辑是很好相符的。
第三段:随便你有无储备,一定会出现币利,如无币损匹配,“灾祸”将接踵而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3-30 22:11:09
阿梁 发表于 2012-3-30 20:30
你怎么可以写着“吸储”,却说指的是购买过剩存货?“吸储”的含义百度一下,明明白白。
第二段:
“这 ...
你还不懂各种供求冲击。
你如果经常关注新闻的话,应该理解吸储与抛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3-31 09:09:02
张二寅 发表于 2012-3-30 22:11
你还不懂各种供求冲击。
你如果经常关注新闻的话,应该理解吸储与抛储。
首先,名词概念应专一。
其次,你所指的“吸储抛储”,那只是投资策略,可以减少或避免部分经济单位的亏损。但全社会,这种策略并不能实现熨平经济周期的效果。试想,该策略也不是新近才有的,欧美早就有,为什么欧美仍是经济衰退的重灾区呢?

关于对本文的讨论,我建议有以下几点是关键点,应先讨论:
1.企业是否一定是追求币利的?就是说,企业是否要产出大于支出。这个支出包括了企业的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也包括了纳税、捐赠。一句话,每年,企业都在追求账本上的盈余,如果账本不能盈余,则至少有库存以保证计算上的盈利。

2.全社会有没有主动币损为的行为或单位?

3.是否需要币损与币利及币存相匹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3-31 11:52:24
你对抛储收储的理解不太深刻,欧美国家的作用之所以有限,在于规模不够;事实上,它的作用不只是为过剩资本牟利,而是制约它们囤积居奇,绑架经济,以及避免生产大起大落。另外,它不是储备需求的唯一手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3-31 15:11:21
张二寅 发表于 2012-3-31 11:52
你对抛储收储的理解不太深刻,欧美国家的作用之所以有限,在于规模不够;事实上,它的作用不只是为过剩资本 ...
你说的这些不是解救经济危机或衰退的正确手段,如果是,早就有效果了。但迄今尚无有效手段。至于说你的抛储收储,那只是投资的策略,是为获得币利的手段。而社会所需的币损没有出现,所以你说的方法不论多大规模,都会陷于失败。
所以,请你从币利、币损、币存来入手,如果反对这个假说,则数学上一定能证明。如果你所说有道理,我会发帖申明我的错误,以正视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3-31 16:15:14
关于为什么你所说的扩大储备基金规模来买进低价货物是无效的。因为用基金来买(或说储备来买),都不会比降低利率导致的货币扩张的规模大。但这些都是为追求币利的行为,所以是无效的。在这笔投资所产生的新商品上市前,市场上会有商品总量减少的迹象,所以大家认为,投资可以保证经济上行。但新产品一上市,经济就重新陷入困境,指标上会以买卖比的下降为标示。于是大家会抱怨没有新投资所以经济颓靡。这是创新论的实质所在。创新论描述的是现象而不是本质,愿思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3-31 16:41:42
阿梁 发表于 2012-3-31 16:15
关于为什么你所说的扩大储备基金规模来买进低价货物是无效的。因为用基金来买(或说储备来买),都不会比降 ...
呵呵,你很顽固,事实将证明你是没有出路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3-31 17:03:54
好啊!我期待你能指明我的错误所在。我说过,若错了,我应发帖申明。不过,你说的事实是什么?我已经说明本文的关键点,若此关键点是错的,则我就没有坚持的必要了。那些关键点又是以数学为依据,若要反驳,应该不难。若要离开这些关键点来说,则论不到一起。即,我指出其它论点和方法的缺陷,而且依据数学推理,但你不承认。那么,何不就着我的关键点来理论呢?这样可以一针见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 11:22:58
张二寅 发表于 2012-3-31 16:41
呵呵,你很顽固,事实将证明你是没有出路的。
我有个建议,很简单,可以验证我的假说。方法:你扮演老板,你的同事扮演你的雇员,产出假定商品大米。以年为单位,你的支出包括投资(工资、种子、肥料、工具等),还有你的消费,包括家庭开支。但是,假如年支出为100元,那么,年产出大米价值是必须大于100元的,因为你要来年扩大再生产。当然要考虑你还有储蓄、雇员也有储蓄或购买股票。这样,你的消费和雇员的消费以及购买种子等资料的货币总额将不可能大于100元,也就是你的支出将买不完你产出的大米。结果大米剩余。你会认为,你的支出不会都去买大米,而需要买衣服等。那么,请增加你的朋友是生产衣服的,不过他也是支出产出模式与你一样,可能支出1000元(任意多少)。结果,一年下来,衣服和大米总有剩余,买衣服还是买大米自由决定。如果你再将其他任何商品都计算进来,那也一样。加到最后,不就是全社会的购买力去购买全社会的产出吗?全社会所有商品、所有交易都可以涵盖(事业单位产出商品等同于企业)于此。这样就看到剩余产生的根源了。然后你用增加投资、降低利率的方法看能不能消除剩余,能消除就是你对,消除不了,则请你重新考虑思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 13:25:34
阿梁 发表于 2012-4-1 11:22
我有个建议,很简单,可以验证我的假说。方法:你扮演老板,你的同事扮演你的雇员,产出假定商品大米。以 ...
废话一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 14:16:25
张二寅 发表于 2012-4-1 13:25
废话一堆。
为什么使用粗俗语言?你已经是第二次了。
前一次我没有理会。
我所说的都是事实,若错了,应该显而易见。既然讨论,则应实事求是。我错了我自然发帖申明。既然你不能本着求实求是的态度来讨论,请你以后别再这里发帖。我也不再回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3 16:55:42
之所以生气在于我懂你说的,你不懂我说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3 17:34:18
耗散结构理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3 21:07:47
hans4853 发表于 2012-4-3 17:34
耗散结构理论
不是好散结构理论,而是数学加减法。按照本文方法(摘要),立刻就能计算社会剩余。这是很简单的逻辑,为什么不按照本文的方法来讨论?或是指出本文方法的错误?而是套用死板的教条?其他的批评意见也与此类似。所以我建议你对本文方法(摘要以及文中的计算)进行评论。能指出文章错误,我是非常欢迎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8 08:58:52
anyway谢谢楼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1 18:03:20
先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3 11:44:24
你理解错了。
不是白白印钱。而是将应投放的货币总量中,拿出一部分用新投方式投放。所以,根本没有增加货币量。怎能说白白印钱?能理解吗?请参看新投段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3 12:44:12
下载了 谢谢啊
附件列表

飞应.rar

大小:12.15 KB

 马上下载

本附件包括:

  • 飞应.txt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3 12:48:06
资料挺好的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2 14:06:56
clm0600 发表于 2012-5-2 11:03
投放货币了,还没有增加货币量?不想增加货币量你还投放什么?

你新投方式,投进的钱,难道不是白印的 ...
比如说,市场总投放量需要100元。正常情况下,100元是从银行贷放出去的。现在改一下,只让银行投放85元,而让15元以新投方式投放。因此,总投放量还是100元。不过,这样的投放将使市场购买力增加,而无理债务减少。
如果100元货币已经投放过了,如何收回15元?这可以通过增加准备金来实现。即收回15元,再将15元以新投方式投放到社会中。直接的效应就是增加就业,但产出并没有增加(共享)。于是市场买与卖的力量对比就发生了根本改变。以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是增加就业(或投资),但在增加就业的同时,产出也相应增加,于是,买与卖的对比基本不变。这就是过去反经济周期政策失败的原因。
如果因为商品量增加了,社会需要增加投放量。那么,新增的投放货币应该以新投方式进行,才与本文原理相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2 17:16:10
clm0600 发表于 2012-5-2 16:34
你知道市场总投放量应该是多少?你的第一步就实现不了。
你这是一个计划经济呢,还是市场经济?
总投放量过去是按照1:8的比例进行投放的,现在是如何实施的,国家没有明确规定。虽然不知道确切的总投放量,但大概数字是知道的。依据大概的数字可以确定的新投数额将不会偏差太大。这样进行投放,可以迅速改变购买不足(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以此原理,2008年不必投资4万亿,而应用1-2万亿进行新投,资金来源于提高的准备金。由于新投存在,买卖比将升高,经济窘境即解除,同时没有后来的通胀(货币量未增的缘故)。

共享指全民都需要的产品。比如改善环境,治理污染,植树造林等。由于新就业者仍然是为社会贡献,全民则没有反对的道理。当然,不建议用新投的钱去开挖矿山,发电等,因为那将冲击市场或给市场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要告知全民,新投可有效扩大内需,且挽救经济衰退,消除债务,扩大就业,那么,没有损害任何人的利益,谁又会去反对呢?

举例来说,如果新投的钱,用来改善城市环境,清除垃圾,居住区搞得象花园一样,绿树成荫,而不用你多纳税、多交物业费就能实现,你绝对不会拒绝共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2 21:23:31
clm0600 发表于 2012-5-2 19:44
货币量居然没有增加,真不知道你是怎么算的。
投4万亿就是增加了货币,投2万亿就根本没有增加货币?
...
很好,你的提问很犀利。
4万亿确实是增加了货币量,那是用税收抵押或别种抵押从银行借贷出来的。
但2万亿却不增加货币量,那是通过提高准备金率收上来的,重新又投放回去。就是你所说的“先要从生产流通领域里抽取出来”。

那么问题:
1.假如提高准备金所收的钱是储户的,那么,是否会减少了消费?其实,由于重新投放,就业增加,新就业者将增加收入而去消费,这样就在整体上增加了消费。这正是各国ZF所希望的。
2.看起来会减少投资规模,因为减少了从银行贷出的可能。但是,由于新就业者的购买,所以,投资者将通过卖出产品而获得足够的投资能力,生产量自然丝毫不减。所以没有通胀。你可以列数字计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3 12:32:43
clm0600 发表于 2012-5-2 21:33
1、你忽略了一个问题,所有的企业,都会凭空涨价的,所有企业的整体利润,就是靠物价普长,即通货膨胀。, ...
1.如果用新投完全消除库存,那么会引起企业的漫天要价。为了保证企业不涨价,则,买卖比需要控制在合理区间。请参见我的博客里面《经济周期成因新解》,最后部分提到买卖比的合理区间。不过博客在三人行网,五一期间暂停访问,过几天就可看了。
买卖比控制在安全区间,且买卖比值不高,则企业断然不敢涨价,谁涨价谁的货就卖不出去,那等于自杀。

2.储户的钱仍然是储户的,并没有强行剥夺储户的户主权利。就如同银行拿储户的钱去放贷一样,并没有将储户的钱变成银行所有。
所不同的是,银行放贷可以回收,而新投却无货币回收。因此提高银行的准备金将使一部分银行的现金变成长期存款存在央行不能动用。但是,这样的做法可以使银行的坏账得以消除。相比之下,坏账消除,经济环境将更好,各经济单位都会欢迎。
还有一个办法,即,因商品量增加而需要增加货币量时,新增的货币量必须用新投方式。这样,买卖比将在很大程度上稳定,或下降速度变缓。等到买卖比过低时,再实施一次较大规模的新投以提升买卖比。这是可行的办法,能避免衰退或停滞。
买卖比在什么区间是最合适的,计算很复杂,我尚无法得出结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3 13:16:54
clm0600 发表于 2012-5-3 12:38
你的方法就是对富人课税,转化为穷人的消费力,同时好歹让富人能看到一些树。

而现实呢,你向富人借 ...
哪里有课税?
也没有向任何人借债。

如不用此法,经济必衰退,大家都没好日子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3 13:47:59
clm0600 发表于 2012-5-3 13:27
你自己说的,提高银行准本金率,先让这些钱失去流动性,
然后又不顾这些钱是有主人的,拿来雇人种树,这 ...
需要知道,货币是不能凭空流向市场的,而是有实物抵押才能借贷后流向市场。一般情况下,黄金、白银、房产等都可抵押。ZF用税收作抵押。那么,新投则是用新就业者的产出直接交换货币,这没有不合理的。也就是说,所谓“雇人种树”属于种树人本来就应该获得货币,而不是谁有钱后才可以雇人种树。所以,种树的钱本就属于种树人,但不种树就拿不到这笔钱,因为社会上所有人都通过劳动才能有收获。
ZF只是新投的组织者,而不是ZF可以无偿占有这笔货币。

提高准备金冻结了一部分货币,那是在经济即将衰退之时,买卖比过低。新投之后,买卖比将上升,产品会增加,货币量也要增加。那时,降低准备金,银行是可以再使用这笔钱的。由于准备金率是一个范围很大的区间,那么升降的最佳率值,暂时我无法确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3 14:48:36
clm0600 发表于 2012-5-3 14:07
种树的人当然无所谓,只要给钱,让我干什么都无所谓了。
可是钱是要有来源的,你必须交代钱的来源。
这就是我所说要改变发行方式。即一部分货币要用新投方式,这笔货币直接转给了不生产商品的待业者,以此增加消费的力量,从而平衡买与卖的关系。但是,给与货币也不违反劳有所获的原则。

现行所有的货币最初都是从银行借出来的,所以经济反复而有周期现象。19世纪,曾有在澳洲、美洲发现金矿,大家都去挖金子,也就是待业者直接获得了货币,于是经济没有在预期时间发生经济危机。这与本文方法异曲同工。那时候金子可以直接流通,兑换纸币也一样。

如果你一定用抵押借贷获得货币,那势必要生产出产品来售卖,获得利润后再还债。这实质上只是经济中多了一个企业而已,是不能解决经济周期问题的。

总之,改变发行方式,使部分货币在投放后形成与全社会币利+币存相匹配的币损,则经济周期问题可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3 16:55:10
clm0600 发表于 2012-5-3 16:34
这不是又回到印钱做福利的路子上了吗?

只不过你给接受福利的人安排了一些活而已,这就是早已有之的 ...
首先,本文指出经济周期的根源是由数学推理而来,而这一提法以前并未有涉及。所提出的解决办法是根据数学原理而提出。
其次,所谓挖沟,使用的货币来源于国债或是赤字(税收抵押的借贷),因而必定要收回“投资”。因而是在继续犯数学逻辑错误。而本文指出必须造成币损来匹配经济发展,这是与以前的理论不同,解决手段不同。
第三.地球上有的是类似种树的需要,比如,现在要低碳,所以各大洲的沙漠可以去绿化。等绿化充分了,还可以去发展教育、搞科研、搞体育(公共体育设施等)、清除垃圾等。原则是对全体公民有利,本身高投入却是低产出或无产出的,就是人们不大愿意投资的项目。多得很!

因此,我们的分歧将在是不是印钞票上。可我的方法里并不主动印钞票,而是改变投放方式。那么你所说的漏洞是指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4 08:58:23
clm0600 发表于 2012-5-3 21:09
被动印钞票也是印钞票,钞票就是购买力。
你的方式,就是强行制造购买力,然后用来购买号称对全民有利的 ...
先要明白,货币量是根据商品量而决定的,不是本文要求增减的。在货币量既定的情况下,改变投放方式。所以,根本没有印钞票做福利的事情。并非我不承认,而是没有。

如你第二段所说,如果对全民有利就应通过纳税来做,那么,错误不可避免。因为追根朔源,税收来源于企业的支出(见文章摘要)。而企业的产出必须大于支出,所以,买卖差不可避免。因此,逻辑错误隐匿存在。最终导致经济周期。

我通篇讲的就是要纠正买卖差(新投是手段),而你还在延续买卖差。请你首先就买卖差是否存在且是否属于逻辑错误给出评论。这一点不统一,双方各执一词,论不出结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4 10:15:03
clm0600 发表于 2012-5-4 09:24
买卖差当然存在,但你这不是纠正买卖差,而是迁就迎合买卖差
跟本不知道,买卖差就是一个不合理的抢劫行 ...
错误:“追根溯源,税收是来自人们的收入,是ZF占有了人们的一部分消费权。
就算是收企业的,企业也会照样放在产品价格里面,等着消费者来买单。
不管怎么样,只要ZF把这些税花掉,就自然弥补了这个买卖差。”

企业的支出包括了纳税、工资,然后雇员有工资收入再纳税,也就是说,无论如何纳税,这些税都取自于企业的支出。而企业如果产出不能大于支出,则来年不能扩大再生产。所以ZF的税收源自于企业的支出,即使ZF将税收全部花掉,再加上企业自己的投资、社会的消费,这些购买不可能买完企业的产出。参见本文摘要。如要买完,保证企业来年能扩大再生产,则社会必须新产生债务以扩大购买力。
因此,你说的ZF把这些税花掉可以弥补买卖差,数学上是不可行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