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012-8-15 17:30:24
阿梁 发表于 2012-8-15 14:16
很好!我明白你的意思。这样吧,我提个建议,假设你垄断了全球所有企业,包括银行,这时,你还能不能赚钱? ...
针对你的第一段:
      一个不现实的例子能得出现实而实用的结论吗?
      即使可以,当你垄断了社会所有的企业、银行,你还用货币干什么?  货币只是财富价格,在价格因素上,货币的增加意味着财富的增加, 因为人类在不断生产粮食、开采矿藏等等,而不是在吃货币、制造货币。我现在问你,当你垄断了所有,生产了1万吨粮食,8000吨用于支出,你财富增加了没?—— 真是完全脱离商品市场的分析啊。
针对你第二段:如果工人存了10元,这10元怎么用都是发生在一个循环中,你低估了金融体系的效率,自己假设了一个错误的循环,简单的例子: 工资在银行卡上,你提出90元消费的同时,剩余的十元已被银行放贷给其他信用卡持有者进行了消费,只要这100元已进入银行卡,她就只是个电脑屏幕上的数字,这100元可以同时被用于多个用途。据此, 你的必要要素出了严重错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8-15 20:17:38
song1934 发表于 2012-8-15 17:30
针对你的第一段:
      一个不现实的例子能得出现实而实用的结论吗?
      即使可以,当你垄断了社会 ...
我建议用一个整体单位来计算,所以虚拟了一个垄断者。您当然有理由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您应该换个思维。比如,一个人a去垄断世界,不可能。但a可以控制一家公司,a的兄弟控制了另一家公司,于是a及其兄弟就能控制2家公司,然后,a又有一个朋友控制了第三家公司,于是,三人控制了3家公司,接着,又有a的不认识的一位朋友控制第4家,如此推下去,结果,a以及与a相同的一大群人,他们垄断了全球企业及银行业。这些人叫boss。这个虚拟垄断者叫boss。只不过boss是多个人,但它是一个整体。boss们在一轮循环中共支出、共产出,对应就有币存,也会出现买卖差。在这个虚拟垄断下,世界经济仍是原样,货币不可缺少。我们设定虚拟垄断,只是为了计算方便,理解方便。至于您说8000吨粮食支出,这在货币上记为0. 我通篇讲的是用货币。货币支出后,还要收回更多。否则,入不敷出。而粮食支出,不清楚您的用途。

关于银行卡的举例,您所说不够完整。不管银行中100元如何被用于何种用途,并不违反我原先的推断。完整的例子应该是:一个工人获得100元工资,同时生产出105元货物待售。工人从银行取出90元,买走了90元货物,银行中还有10元存款。再往下,您要说明什么?我一定就着您完整的例子解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8-16 11:37:01
阿梁 发表于 2012-8-15 20:17
我建议用一个整体单位来计算,所以虚拟了一个垄断者。您当然有理由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您应该换个思维。比 ...
8000吨的支出,在货币上即为0?!   讨论起点越来越低了, 货币不只是纸币,这是其一; 像你举得那种单纯地生产例子,没有实物为基础, 只追求数学等式里的数字,这是不符经济事实的。

你的第二段啥也没说,如此就否定了支出与储蓄再消费在一个循环里的事实?你的”银行中还有10元“,表示戛然而止了吧, 银行不马上用这10元创造利润,白给利息啊?   这种事实你不用回避吧?

我一直说你的模型思路是清晰的,让你别举这些毫无严谨性的例子 ——  按你的定义,企业一共支付了100元,怎么可能生产出价值105元的东西?    这个社会只有这100块, 全卖了,你也就得到100元,剩下那5块钱,你自己印出来啊?  这5块只有国家印了才有, 国家不印钱,生产多少东西,总货币价值也是100元—— 所以,货币总量与通缩、通胀的关系就产生了,这个我不用给你一一解释吧。 所以,停止举这些例子吧

但是该怎么说怎么说,这个错误的例子不影响你的模型,但对你模型也毫无解释意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8-16 12:01:44
阿梁 发表于 2012-8-15 15:05
1.你说ZF不是企业的雇员。完全可以。我本以为这样能帮助理解的。我的意思是,ZF拿到的税收本是企业支出的 ...
第一点,ZF的税收是x的一部分, 但我说,ZF拿税收再盈利,你没看吗? ZF用t的税收,投资美国国债,盈利T,这T还是x的一部分吗?

第二点,首先感慨你模型有那么的”可以“,这样可以那也可以。 你明确规定”r值就是x在本轮循环中没有用于购买y的那一笔钱“,现在r又可以变成债务,债务如果用来消费,你又怎么解释?说购买的是下一个y?下一个y还没出来呢。

第三点,ZF的收入是税收为主,不用还债的,此讨论点好低啊。 还有就是,ZF投资多是基础建设,硬件不是消费品,也是多数自己运营,就如高速路等,不对外销售的,也就没有y—x这一说。

从常理上讲,一个公司破产,一定是因为资不抵债,但整个宏观经济危机的发生,不是因为你模型里的债务,一个经济危机一定对应一个债务水平,毋庸置疑,但绝不是你模型里的看似正确的债务循环增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8-16 12:21:42
song1934 发表于 2012-8-16 11:37
8000吨的支出,在货币上即为0?!   讨论起点越来越低了, 货币不只是纸币,这是其一; 像你举得那种单纯 ...
很好,谢谢!这样分析下去,就快见分晓了。
1.8000吨为什么只计算货币,因为货币是媒介。抛开媒介,物物交换,则不会出现经济周期。这需要在整篇文章逻辑理顺后就明白了。所以请原谅暂时我不再深入解释。
2.第二段我给出完整例子:一个工人获得100元工资,同时生产出105元货物待售。工人从银行取出90元,买走了90元货物,银行中还有10元存款。之后,企业要开始第二轮扩大再生产。不过,企业这时手中有卖出商品的90元(工人买的)。由于企业认为105元货物全卖出后会得到105元,扩大再生产应该用105元支出,所以企业敢于向银行借钱,借出了那10元,但还少5元。但是,这时社会的总商品量是105元,于是央行有理由按照商品增加而增发货币5元(设流通速度为1)。这5元被借入银行,然后企业再借出。这样,企业借了15元,所以手中就有了105元,保证了扩大再生产的进行。这就是你所说的货币存在银行的用途。此与我的推断毫不矛盾。   结论:债务保证了企业能扩大再生产,无论这个债务是企业自己借的还是其他人借的。

3.非常好的质问。谢谢!这里提到问题实质了。那5元钱确实是国家印刷的。但是没有人会想到发行方式隐藏逻辑错误。我通篇讲的逻辑,最终结论就是在发行方式上改动。
因为这5元是从银行里借出来的,所以属于投资,因而5元购买从货架上拿下5元货物的同时,又向货架上放上了大于5元的货物,否则,债务无法偿还。传统经济学没有注意到这个现象。假如这5元不是从银行借出来的,而是贸易顺差的5元。则拿下5元货物后,就不会放上货物了,而是在国外放上5元货物了。所以各国都在追求贸易顺差,只是说不清道理。大家都注意到顺差大时,国内经济情况就好。

请接着质问。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8-16 14:51:27
阿梁 发表于 2012-8-16 12:21
很好,谢谢!这样分析下去,就快见分晓了。
1.8000吨为什么只计算货币,因为货币是媒介。抛开媒介,物物 ...
你完整的例子,总是在为模型编辑剧情,让我还怎么讨论,都说了10元可能马上用于消费,你说10元用来再扩大生产,也有这个可能—— 这些可能性地存在使你的模型中r值不准确;

第三段, ZF新增发货币不只有一种方式, 国债的回购和外汇自然的回购,都不给企业形成债务,你的让
债务倍增模型是错的,但还有完善的余地,希望到此你能明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8-16 22:15:48
song1934 发表于 2012-8-16 14:51
你完整的例子,总是在为模型编辑剧情,让我还怎么讨论,都说了10元可能马上用于消费,你说10元用来再扩大 ...
10元被借出用于消费,完全可以,但那与企业借出去投资,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一样的。下面写成15元,包含新投放的5元货币以对应。
这个问题要看企业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单一一个企业。就是说,企业整体最后有15元货物剩余时,居民借出15元,则购买力增加15元,于是剩余得以消除,是净消费。企业顺利售出商品获得105元。但接下去的问题是,居民在下一轮的购买力就要减15,因为要还债。那么,下一轮,企业支出105元货币扩大再生产后,本来币存10%后剩下94.5元可购买商品,但还要减去居民借的15元还债钱,于是真正去拿下货物的钱只有79.5元。所以,要么企业借15元以保证下一轮扩大再生产,要么有人借贷15元,去消费15元剩余,使企业获得105元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总之,买卖差引起的债务会滚存下去,债务人是企业、个人、ZF,都可以。我上一回复因手懒,没写仔细,请见谅。

关于增发的货币用于回购国债,虽没有给企业增加债务,但国债并没有销毁,因为国债是财政部发的,最后还得财政部来还债。也就是说债务依然存在。债务会支持着企业去获得币利。上一段讲,只要债务存在,不论是否是企业借债,都可以保证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进行。但是,社会上的债务不可以无限制地扩大,最后,债多了,承受不了,就只好衰退。(需要注明的是:这些债务不好统计,它包括民间的、企业间的等等欠条或赊销等形式,统计局没有统计。但事实却存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8-16 22:34:26
阿梁 发表于 2012-8-16 22:15
10元被借出用于消费,完全可以,但那与企业借出去投资,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一样的。下面写成15元,包含新投 ...
第一段先不讨论了,老是挑一个本事无严谨性例子的毛病也没意思。

先解决第二段, 国债的回购就是国债的销毁,国债都是有日期的。 财政部的国债这个债的还法就是用的新增货币,这个新增货币肯定不再支出x内,这是常识。
另外,新增货币购买外汇的途径,你没有反驳,表示默认吗? 这两个途径基本上都没有使企业产生新的债务,但社会的货币总量增加了,用于购买企业产出y的商品,只能是企业的支出x,这个假设已经彻底被推翻了。你必须完善你的模型了。
    提醒楼主一个个人看法,在经济学里,理论可以产生理论,理论可以产生模型,但模型产生新的理论,尤其是数学模型可以产生新的理论这样想法,几乎没有,经济学的难点在理论上,不是在数学上,之所以你的模型有那么多漏洞可抓,有那么多“这也可以,那样可以”,究其原因是什么,楼主可以好好想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8-17 00:14:31
song1934 发表于 2012-8-16 22:34
第一段先不讨论了,老是挑一个本事无严谨性例子的毛病也没意思。

先解决第二段, 国债的回购就是国债的 ...
第一段暂不讨论吧,你没有指出究竟何处不严谨。你说的 r 值肯定存在。暂且按下,说第2段。

如果那样销毁国债,其实是非法的,但确实发生了,我不否认。(或者还有一种形式,就是赤字欠的债永远不还,只付利息。)说它非法,是因为有人直接印货币来购买,而不是生产产品来交换。但是即使如此,这种做法仍不能完全解决“买卖差”问题。理由:新增发的货币如何使用的呢?补贴给企业、居民或是做工程(多数是投资)。这里面,只有补贴给居民的那部分,在居民消费后,不会向货架上放新产品,其它补贴给企业或兴办工程,则是投资性质,要向货架上放更多的产品,因为使用这笔货币的人也想尽量还债,否则好说不好听。众所周知,财政要收支平衡,所以尽可能要还清债务。因此,即使增发货币购买国债且永久不还,也只有补贴给居民的那一部分才是币损,能真正减少债务,使经济正常化,可惜数量太少,且让居民不劳动就获得补贴也不合适。总之,让央行增发货币来回购国债并销毁国债,含有一小部分解决根源的成分。

那么,购买外汇呢?增发货币购买外汇,确实增加了购买力。但是,购买外汇后,持有增发本币的一般都是外国企业,它们来投资。于是,社会的企业由原来的n个,变成了n+1个,企业支出由100变成了110,而R和r没变,买卖差依然存在。不过这次没有增加债务。但计算下去,需要每年应该有越来越多的外资进入才能持续保持经济发展。注意,这是对一国而言。如果看全球为一体,就不存在增货币购外汇的问题了,而只存在货币流向到哪一个国家的问题。所以关于国债和外汇问题是不能解决“买卖差”的。
我之所以用了很多“这也可以,那也可以”,是因为这些都是逻辑判断的假设,我都假设过,不是骗你。在多种假设后,结论一致。
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8-17 09:04:29
阿梁 发表于 2012-8-17 00:14
第一段暂不讨论吧,你没有指出究竟何处不严谨。你说的 r 值肯定存在。暂且按下,说第2段。

如果那样销 ...
<<<如果那样销毁国债,其实是非法的,但确实发生了,我不否认。(或者还有一种形式,就是赤字欠的债永远不还,只付利息。)说它非法,是因为有人直接印货币来购买,而不是生产产品来交换。但是即使如此,这种做法仍不能完全解决“买卖差”问题。理由:新增发的货币如何使用的呢?补贴给企业、居民或是做工程(多数是投资)。这里面,只有补贴给居民的那部分,在居民消费后,不会向货架上放新产品,其它补贴给企业或兴办工程,则是投资性质,要向货架上放更多的产品,因为使用这笔货币的人也想尽量还债,否则好说不好听。众所周知,财政要收支平衡,所以尽可能要还清债务。因此,即使增发货币购买国债且永久不还,也只有补贴给居民的那一部分才是币损,能真正减少债务,使经济正常化,可惜数量太少,且让居民不劳动就获得补贴也不合适。总之,让央行增发货币来回购国债并销毁国债,含有一小部分解决根源的成分。>>
     你基础知识这么薄弱,怎么能做这样的数学模型呢?  好好看看央行增发货币的方式,好好看看国债3.27事件,都说国债有日期的,到期回购,贴息不贴息的都有,你好像根本没在意?还是不明白啊。
      我从没否认有买卖差, 没有没买卖差就是没有存货,人早饿死了,这么浅显的道理还用个数学模型解释吗。  我是说你的模型中的公式是错误的, 债务不是像你公式那样成倍增长的,你必须改正你的模型,需要很多纠正系数,最终结论也应该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危机的根源不是债务。
     

   那么,购买外汇呢?增发货币购买外汇,确实增加了购买力。但是,购买外汇后,持有增发本币的一般都是外国企业,它们来投资。于是,社会的企业由原来的n个,变成了n+1个,企业支出由100变成了110,而R和r没变,买卖差依然存在。不过这次没有增加债务。但计算下去,需要每年应该有越来越多的外资进入才能持续保持经济发展。注意,这是对一国而言。如果看全球为一体,就不存在增货币购外汇的问题了,而只存在货币流向到哪一个国家的问题。所以关于国债和外汇问题是不能解决“买卖差”的。

   楼主真是糊涂啊,中国外贸依存度高时达60%,你居然说持增发新币的主要是外企,中国有结汇制度,出口企业挣了美元不赶紧卖成人民币,等着干嘛? 过程就相当于用新增货币购买了产品y。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8-17 11:20:08
song1934 发表于 2012-8-17 09:04
关于国债:首先,我的推论里讲到,必须有债务来帮助实现币利,这个债务指的是无理债务,也必须是无理债务,无论这个债务是何种方式。国债只是方式的一种。而国债是必须偿还的。   我说的非法,指的是ZF直接从央行拿到新增货币去偿还国债,因为合法途径是ZF靠自己的财政收入来偿还国债,而不能直接通过央行印纸币还债。当然是否存在偷摸行为,不得而知,不讨论。总之,国债是债务,但又是投资行为,也就是说,国债那笔钱从货架上拿下商品时,又放上更多商品。因此它对减少买卖差没有作用。我们需要的是净消费,即从货架上拿下货物,而不会放上新货物的一笔购买。这笔购买是币损,它可以减小买卖差。如能消除买卖差,则经济周期问题就可以解决了。所以说国债发行、回购销毁,实质就是借债还钱的过程。与银行放贷异曲同工。不能解决买卖差问题。除了我说的补贴给居民且债务永久不还的那部分。

关于购买外汇:确实,我回帖时确实忽略了出口因素,故应承认疏漏。但是,从全球为一体角度来看,不可能出口到外星球,故而,全球为一体时,没有出口。所以,你考虑的出口,则是以中国为例。出口确实可以增加购买力,可以买掉y的剩余,不增加无理债务,但进口则反之。因此,顺差才是对消除买卖差最好手段。顺差是币损行为。(购买外汇行为只是更换流通媒介,不必讨论)。    话说回来,不可能每个国家都有顺差。我的文章里讲到“新投”,公式里有顺差,指出它是币损,对一国经济有莫大好处。你可以看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8-17 11:27:54
看看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8-17 13:05:07
阿梁 发表于 2012-8-17 11:20
关于国债:首先,我的推论里讲到,必须有债务来帮助实现币利,这个债务指的是无理债务,也必须是无理债务 ...
楼主好吧,我再重复一遍:  国家从央行拿到的新币多是无息贷款,不属于企业负债的范畴,央行贷款也不是用来生产消费品,而是投资基础建设,这些产品不属于y,国家的高速路等很少卖的,而国家的支出通过福利、消费补贴等流入社会,这些钱不在企业支出x之列,但用于消费y。

    谈到购买外汇,你说模型是针对整个经济社会,也就是说,只要外汇购买存在,你的模型就不适应一国经济对吧?关于顺差我明白你的意思,看过你之前的回复了。 下面谈世界经济与你模型是否适应。
    对于整个经济社会,你的模型依然不对。  在国与国之间时常发生的,中东地区的石油换食品, 拉美地区的食品换木材、咖啡换食品,都是大宗商品交易,直接影响经济走向,但不是货币媒介的交易,不产生债务,因为楼主曾把8000吨粮食计做0。
      不管是顺差还是逆差,外汇买卖是全球新币进入世界经济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是用于消费的钱大于企业的支持x,而关于债务, 财政部向央行借的债,不是企业,财政部的借来的钱不全是投资,也有福利和消费补贴的用处,欠央行的债是不会导致债务危机的,国家破产是别的原因,不多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8-17 16:51:45
song1934 发表于 2012-8-17 13:05
楼主好吧,我再重复一遍:  国家从央行拿到的新币多是无息贷款,不属于企业负债的范畴,央行贷款也不是用 ...
诚如所言,国家拿到无息贷款,且投资基础建设,高速路也不卖。但是,国家拿到这笔款,就计入了财政支出,而财政是追求平衡的,所以,即使高速路不卖,但财政在通过其他会弥补这个“卖”。好比一个企业,生产产品去卖,但也可能生产一个礼品赠送。实际上,卖礼品的钱含在产品中。高速路所卖的钱转移在税收中。总之,由于财政追求平衡,所以不能纠正买卖差。那么,财政赤字呢?当财政赤字可以永久不还债时,其补贴给居民的部分,有纠正买卖差的作用,补贴给企业的则没有,因为企业支出是有币利的。
购买外汇,对一国经济仍然是适用的,请参看“新投”公式。
关于物物交换,实际上就是进出口,计价方式是货币,进出口合计为0(物物等价)。这对纠正买卖差没有作用。就是说,石油在中东剩余,而粮食在另一国剩余,那么,互换后,粮食和石油仍然是要卖的。只不过原来中东卖石油,现在改卖粮食,另一国则相反。如果全球看成一体,则无非是把石油和粮食运送到可以卖掉的地方。
新币进入流通(指增发的部分,不包括旧币换新),基本都是投资行为,换外汇只是变换币种。没有出现币损的机会。也就是社会缺乏拿下而不放上货物的机会。财政部需要收支平衡,所以补贴和福利只有少部分成为币损(如前所述)或者财政收支平衡则根本没有币损。欠央行的债和欠民间债的实质一样,不过,欠央行的债可以赖着不还,但也不可过多,会出现难以支付的问题。所以,美国现在对那些债务头痛不已。
总之,消除买卖差是关键,而方法只有币损才能真真消除。债务可以暂时消除,但遗留问题给将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8-17 22:04:15
阿梁 发表于 2012-8-17 16:51
诚如所言,国家拿到无息贷款,且投资基础建设,高速路也不卖。但是,国家拿到这笔款,就计入了财政支出, ...
呵呵,想把错的东西在我这里扳成对的,你碰茬子上了,真是对不住了。

你说“高速路所卖的钱转移在税收中。总之,由于财政追求平衡,所以不能纠正买卖差。”

中国高速有8万公里,美国有超过24万公里,中国一年的税收才不到10万亿,你告诉我怎么个转移到税收中? 还有你说转就转了,详解?—— 都说过税收中很多可能用于消费补贴和福利,是x之外的对y的购买,转到税收中也没有用啊

财政追求平衡,所以不能纠正买卖差是吧? 那楼主举个实现财政平衡的国家我看看。

楼主说石油换食品,只是把石油和食品换到不同的地方,最后还是卖了对啊,好,先假设这符合事实,  你怎么用模型计算产生的买卖差?—— 两种货币不互相承认,没有汇率一说,你怎么计算?而作为一个  数学  模型,计算不出这些买卖差,又如何严谨?难道只停留在思路上,那还叫数学模型,追求什么恒等干嘛?

况且, 这并不符合实施, 非洲、中东、伊拉克,难民聚集,分发食物时,你见哪个人还收他们要钱来?

全球有多少人处于在接受救济的状态,这种规模又是多么的大,你分析过吗。—— 而这些情况在凯恩斯、哈耶克等书中都有分析。


最后,我在强调,各国ZF可以通过外汇买卖投入新货币,整个世界经济在没有增加商品的情况下,增加了货币增量,这就是你说的币损, —— 因为,1 各国ZF几乎都是赤字和负债的,只是水平不同,也就是他们总有可以不还的债。
2 新增币虽说多是用于投资,但这些投资又多是投资的基础建设,不是用来消费的,更无法转移到税收中,不属于买卖差的范畴。

      最后,先不提古代经济,就现代经济而言, 楼主认为是先有货币,还是先有企业? 你一定得说先有的企业,然后国家才发的钞票,否则用于购买y的货币一定大于x!     可实际上你觉得可能吗? 看看建国大业都能知道的问题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8-18 02:21:39
song1934 发表于 2012-8-17 22:04
呵呵,想把错的东西在我这里扳成对的,你碰茬子上了,真是对不住了。

你说“高速路所卖的钱转移在税收 ...
你能指出我的错误,我不视你为茬子,应该感激才对。不过,您确实问到我目前最头痛的统计问题上来了。有些数据我无法获得,试着解释:
“转移到税收中……”,指的是财政支出10万亿,又收回10万亿。这是财政平衡。不管这10万亿用于造路、水利、国防。总之,这10万亿的支出,本来自于企业和其它的纳税,本来就是x中的一部分。因而,y>x,买卖差存在。现在要消除买卖差,于是,财政用国债获得1万亿债务,导致支出11万亿,而最终收入10万亿,赤字为1万亿。还有顺差,约1万亿,形成2万亿来弥补币利。但是,中国现在GDP就有约40多万亿,若增长率是10%,则大约币利就是4万亿。不过,本文讲的是总商品量的币利,即每个企业的币利。GDP只计算最终产品,省略了中间产品,因而实际币利应该更大。另外,中国有庞大的年新增储蓄(居民),也就是币存,约4万亿,此外,还没计算放到股市里的钱(也是币存)。所以,买卖差估计至少也在8万亿以上。因此,靠赤字和顺差仍然不能对冲买卖差。年年如此。因此,为对冲买卖差而保证企业盈利,中国出现了极其庞大的债务,不光是ZF债务,更多的是统计局未统计或无法统计的社会散在债务,包括三角债或其它名目,如赊欠、赊销、按揭等等。有了这些债,买卖差才得以假性消除,即企业实现了币利。不过债务永远滚存。   针对您的问题,“转移到税收中……”,指的是财政在刻意减少赤字。而减少赤字,就更加难以对冲买卖差。就是说,财政支出10万亿,全造高速,如果不卖高速,那应该没有税收,即赤字10万亿。现在有税收,最后只形成了1万亿赤字,相当于高速卖了9万亿。或者说,10万亿里面有5000亿用于造高速,其它9500亿则是正常税收和支出。如果税收只有9500亿,则是高速未卖。而财政追求平衡,必定要收税10万亿。结果,相当于高速卖了5000亿。

财政平衡或盈余的国家也有,一般出现在顺差较大的国家,比如新加坡、部分海湾国家以及香港。

计算买卖差:对任意一国,先统计企业支出的货币额x,再统计市面上要销售的商品值y,再统计居民收入与居民消费的差值与x的比值(r)。用商品值y减去支出x为币利。买卖差为(y-x)+ r x.

难民获得救济,属于文章中所讲的捐赠,已含在x中,不影响买卖差。不管等待捐赠的规模有多大,买卖差肯定会存在。

超发货币并非币损,因为每一笔钱支出时都期望收回,除了居民支出为净消费不收回。而超发货币不会直接给居民。各国几乎都有永久不还的赤字,这并非最佳解决方案,因为引起通货膨胀,且即是投资,则必定要收回更多的钱或至少不赔钱。

关于先有货币还是现有企业,我不关注。我关注的是计算的起点。即货币从企业支出被定义为起点,然后货币被其他人用来购买企业的产出,则货币回到企业为终点。这样形成一个货币循环。在这个循环里包含了经济周期的秘密。

写了很多,不过应该谢谢您!我确实要在很多方面重新完善。但第一步,我需要证实的是买卖差的存在以及现在还没有有效弥补买卖差的措施。统计证明很难,为下一步。当然,如果您推翻了我的观点,如果属实,我一定发帖声明我的错误,以正视听。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8-18 10:35:00
阿梁 发表于 2012-8-18 02:21
你能指出我的错误,我不视你为茬子,应该感激才对。不过,您确实问到我目前最头痛的统计问题上来了。有些 ...
指的是财政支出10万亿,又收回10万亿  ZF基本都是赤字和负债的,你要让我重复几遍这个事?    你怎么还说十万亿是来自企业和其他纳税啊?  2008的4万亿刺激可能来自企业吗?从事实出发,不要从你的数学模型出发去设计事实。
     你还是说储蓄是币存,我都白讲了,你这不原地打转儿吗?  
     股市的币存是稳定的,对于今年,都2100多点了,币存甚至都在减小, 而顺差每年都有,怎么不能对冲?

gdp计算的是产品的价值,不是货币总量,你把gdp增长率理解成币利? 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

你的币利的概念,只能在货币总量上做文章。

就是说,财政支出10万亿,全造高速,如果不卖高速,那应该没有税收,即赤字10万亿。现在有税收,最后只形成了1万亿赤字,相当于高速卖了9万亿。—— 高速基本国有是事实,税收每年在增长也是事实,你还让我怎么说?

财政平衡或盈余的国家也有,一般出现在顺差较大的国家,比如新加坡、部分海湾国家以及香港。 —— 我没否认一个没有,各个国家ZF大都在赤字和负责,明显是非常的大的数目。

难民获得救济,属于文章中所讲的捐赠,已含在x中,不影响买卖差。—— x是企业的支出,国家不是企业,你这些定义太随意了。

超发货币并非币损,因为每一笔钱支出时都期望收回,除了居民支出为净消费不收回。而超发货币不会直接给居民。楼主是铁了新考验我耐力了,还是让我重复,呵呵—— 新增货币部分由ZF借出,进行福利和消费补贴,这不是直接给居民吗,这些你不是没考虑,还是定义错了,导致了模型的错误。

关于先有货币还是现有企业,我不关注。我关注的是计算的起点。—— 要保持你的模型正确,你当然不能关注这个,这也说明了你模型的局限性, 居民要么先于企业拥有货币,要么喝企业同时拥有货币, 怎么可能有你说的“ 用于购买y的货币是企业支出x”的说法。 多明显的错误啊。

     在这个坛子里,高水平的没有多少,即使你有错,也没有在这里声明,自己完善好了即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8-18 19:08:34
song1934 发表于 2012-8-18 10:35
指的是财政支出10万亿,又收回10万亿  ZF基本都是赤字和负债的,你要让我重复几遍这个事?    你怎么还说 ...
你对整个逻辑没有理顺,所以提出的质问夹杂混乱。我来重新叙述。
货币循环路径:所有企业看成一个整体,开始支出货币,假设共支出100元(x)。由于企业要盈利,所以肯定会生产出105元货物(y)放上货架。那x由什么组成呢?x是企业卖出上一次的货物后拿到的,于是,企业开始纳税、分红、消费(比如吃饭、旅游)、捐赠(比如捐给慈善基金),然后投资,投资中包含了工人的工资以及对资本品的购买。工人拿到工资也交税、消费、捐赠、储蓄等。税费给财政,财政又将收到的钱发给事业单位及个人,花钱……。总之,企业支出x后,无论以何种名义在不同人手中流转,它的币值不会增加,也就是购买力最大只有100元。那么,经储蓄后,购买力只剩下90元了。这90元会从货架上拿下商品。于是,货架上肯定比原来多出了15元货物。现在,如何使这些货物被合理地拿下去?有几种可能如下:
1.贸易顺差。即15元货物被外国买走,而外国买走15元货物后不会在国内的货架上放任何货物。这是最理想的。企业买完了15元货物剩余,下一轮就可以扩大支出为105元。没有无理债务留存。
2.外来投资。即境外资金进入进行投资,买走15元货物,但外企不能亏损,于是立刻又向货架上放上大于15元的货物。这样做的实质等于,企业年初支出不是100元,而是105元,所以最后剩余并未被拿掉。
(你说的买外汇就是以上这两种情况。)
3.银行扩张。由于市场上货物为105元了,所以原来100元货币就不足了,国家可以新发行5元投放社会。这5元假设都是从银行投放的,于是银行将有5元以及本轮储蓄的10元共15元可放贷。放贷对象分为企业或个人。那么,对于企业,既然借了债,肯定要归还,于是企业借15元买掉15元剩余,随手又向货架上放上了大于15元的货物。此与外来投资不同的是,此次有债务,而外来投资没有新债务发生。那么,如果15元借给居民消费了,则居民就欠债,在第二轮循环时,居民因要还债,那么购买力就会下降15元。一正一反,结果一样。因此银行扩张不能完善解决15元剩余问题。
4.财政赤字。尽管财政可以赤字形式扩大支出,但国债毕竟不可能将储蓄尽数争来。但可以假设新增发的5元是财政增发,即全归财政所有。而且,按您所说,主要用于福利、补贴形式投放社会,而且赤字永远不还。(实际是要还的,国债有期限)。这样看起来似乎可以买完15元剩余。但是,补贴里面,有很多是补贴给企业的。企业拿到补贴后的支出,类同于第2条。不过,补贴给居民的,则是正解,因为居民拿下货物后,不会向货架上放商品。“家电下乡”就是例子。然而,这又不合理,因为企业生产的商品被无偿分给了居民。
5.超发货币。既然新投放5元在消费掉15元货物后又看到还有约16元货物被新放在货架上,那么就再发16元,买完剩余。由于16元超发,结果是拿下16元,则货架上又多出17元货物,如此反复不已。且通胀发生。

因此,要正好拿下第一轮循环的15元剩余,需要这笔钱有2个条件,一不是借来的钱(不能有债务产生),二不可以拿下货物后又向货架上放新货物(不是投资行为)。缺一不可。就是说,这笔钱是个净亏损的使用法。有了这个净损,企业就能顺利获利,可以顺利扩大再生产,社会债务也可以清零。经济上升期缺乏这种币损,所以靠债务来弥补。而到了衰退时,债务无法清偿,企业被迫发生币损以补偿前期的币损不足,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那么回答您的问题:ZF负债只有赤字可以使社会购买力增加,但ZF是追求平衡的,没有刻意去消除买卖差。由于这个不足,所以引发社会上大量的债务产生以弥补买卖差,但这些债务只会滚存,不能清零。

GDP的增长率理解为币利率,这是取近似值,我也不清楚币利率是多少。

难民获得救济属于捐赠,已含在x中。就是说,捐赠来源于ZF或民间,肯定是x中的一部分被转手使用而已。比如说,企业纳税给ZF,ZF用其中一部分去赈灾,不就是原来的x中的一部分钱吗?ZF发钱给灾民或ZF买大米发给灾民,钱还是原来x中的那些钱,使用者在变换,但购买力不变,对买卖差无影响。

新增货币由ZF借出,首先就产生了债务,以后使用不符合我说的2个条件,不能纠正买卖差。如果ZF可以永久不还,那么第一个条件可忽略,但第2个条件不全符合,比如补贴给企业。

你说居民与企业可以同时拥有货币,这不错。那么,居民用手上的钱不就可以消除买卖差了吗?当然可以。不过,循环下去试试。比如在循环的第一轮,居民手中本有15元,于是购买力就增加了15元,本轮循环顺利完成。但下一轮,居民手中就没有那笔钱了,一切就按照我的模型进行了。

无论如何,我的统计数据不足,尚不能用统计数据来验证。有些统计数据是统计局不统计的,我也没办法。只好用模型来讲述道理。我的文章确实有待完善。谢谢您的指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8-19 09:04:58
.....斯拉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8-20 09:52:15
阿梁 发表于 2012-8-18 19:08
你对整个逻辑没有理顺,所以提出的质问夹杂混乱。我来重新叙述。
货币循环路径:所有企业看成一个整体, ...
对于你说的,我都一一反驳了,不想再重复了,你这条回复,在前面回复中都能找到相关内容,没有新的东西,就不加评论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8-20 09:59:08
song1934 发表于 2012-8-20 09:52
对于你说的,我都一一反驳了,不想再重复了,你这条回复,在前面回复中都能找到相关内容,没有新的东西, ...
好的!我仍然坚持我的观点。对您的反驳表示感谢。我需要完善我文理的表述。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8-20 10:03:30
zhenhao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8-20 18:30:0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19 20:14:32
其实我觉得楼主的用数学推理的方法是对的,你可以假设市场上没有货币,只是大家一起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再分配出去,可以不用货币,货币只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分配的一个凭证,拿凭证去领取商品,简单的说,只有企业和消费者的一个社会里,生产出来的产品就只分配给工人和企业家,工人分到商品一部分消费掉了,一部分储蓄起来,储蓄起来的就是楼主所说的币存,一部分商品到企业家的手里,他们也消费一部分,但是消费完,他们的利润去掉消费后,就也需要储蓄起来,也就是楼主说的币利。然后工人的储蓄加上企业家的储蓄也就是社会的储蓄,是社会生产出来没消费完的商品,也就是楼主说的币存加币利。但是为了消除这些消费不完的商品,就只好借给别人消费,就是楼主所说的通过银行借贷出去。最后,货物通过借贷消除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新一轮的生产,只要经济是发展的,资本家的总体储蓄是不断增加的,也就是说社会的商品的储蓄是不断增加的,这些消费不完的商品,只有借出去才能再生产。但是,随着借的越来越多,最后债务太大,产生信用危机,储蓄所有者将不再借出,那么就没有了购买力,企业无法生产产品,借贷者将不能偿还债务,导致借贷者破产,产生了经济危机。楼主是这个意思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19 21:52:50
334123783 发表于 2012-9-19 20:14
其实我觉得楼主的用数学推理的方法是对的,你可以假设市场上没有货币,只是大家一起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再 ...
你的这种提法很有意思,舍去货币,而只用商品。大概的意思不差,但逻辑严谨性不如直接用货币。因为货币币值是印在纸上不变的,数学上有很好的对应验证功效。而商品值却可能变化,这样,在验证时会有麻烦。另外,货币是常见的经济产物,不应舍去。考虑货币,则很容易发现QE1、QE2、QE3、4万亿以及现在的17万亿,这些货币政策都是错误的,这些超发的货币可以暂时消化货架上的剩余,但随后不久,超发货币带来的新的更大剩余就会出现。之后,无可奈何,只得再超发货币,再停滞,……,不断恶性循环,最终,滞涨终于来临。请参看240楼的分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0 16:47:25
楼主说的商品价值量会变化怎么理解?商品一旦生产出来,凝结在商品中的价值量是不变的吧,变得只是价格,商品的价值量不变,而纸币增发会导致纸币的价值量缩水,单位纸币的含金量减少,发生商品的价格变化。现在的纸币就是充当一个分配的作用,就好像大家一起生产出来的产品放在货架上,在固定的产品的条件下,没人给你一张凭证,拿凭证来领取货物。但是纸币长得都是一样的,ZF多印出来出来的纸币是假凭证,没有价值的,但是和真的长得一样。鱼龙混杂,由假凭证与真凭证在一块竞争,卖者又分不出来的,真凭证与假凭证的竞争必然导致纸币的贬值。,在商品数量与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假凭证领取了一部分商品,自然真凭证就少领取了。这不是就是通胀导致的购买力下降吗?一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一定,商品的价值总量不会发生变化。纸币只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它所代表的就是商品的含金量。纸币发多了,但是社会总价值量不变,自然单位纸币的价值就低啊!纸币的作用就是间接地分配,把纸币去掉,就是大家一起生产产品然后按货物分配,不用纸币来分配,简化分析过程。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和马克思所指的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是不一样的,社会主义强调的是消费多少分配多少,按需分配,不会有剩余。而资本主义社会就是资本家消费的少而分配的多,自然就有剩余,而这些剩余就只有靠借出去给别人消费才能再生产。资本主义的这种分配方式只会让分配差距越来越大,资本家的剩余越来越多,借出去就可以继续生产,借不出去,就会导致生产停滞,因为没有购买力了。一旦借债关系发生问题,经济危机就产生了。几乎每次经济危机都离不开信用问题。金融危机就是借贷危机,借的收不回来谁还借啊,不借就没有购买力,导致产品过剩,该破产的破产,该倒闭的倒闭。过一段时间再重新来一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0 16:51:13
所以,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社会逃避不了经济危机的恶果。资本主义社会的这种分配方式是产生经济危机的必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0 17:19:28
334123783 发表于 2012-9-20 16:51
所以,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社会逃避不了经济危机的恶果。资本主义社会的这种分配方式是产生经济危机的必然。
我不赞成你这样的观点。马克思的理论只是经济危机理论,尚不能解释经济周期。因为剩余价值可以导致经济向下发展,发生危机。但是,危机时,剩余价值依然存在,资本家依然剥削。因此,经济应该在危机后持续危机下去才符合马克思的理论。那么,是什么使得经济反转了呢?显然不是剥削,也不是分配方式。望思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0 19:27:33
经济危机时是有剩余价值存在,但是社会生产力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因为产生了信用危机,一些资本家不能借到资金,无法进行生产,因此无法还起已借的债务,导致破产,只好赖账;产生信用危机,资本家不愿意把商品借给别人消费和投资,导致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那这部分买不出去的产品就会损失。而借出去的资金收不回来其实也就是你说的币损的意思,积累的资本自然就会减少一部分,自己的那一部分产品自己又消费不完,只好浪费。损失过后,又可以重新开始新的一轮生产,因为剩余产品已部分损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0 19:37:52
你说的币损其实就是赖账,一样的,一些借贷的资本家生产的产品,由于信用危机,社会没有购买力,卖不出去产品,这些产品就都损失了,自己也破产了,更没钱还贷了,这些损失的商品都是借的社会的储蓄。这不是赖账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