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题解说经济周期根源
以下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是对原帖的简化,涉及经济周期根源以及现在我们应采取的对策问题。任何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人都可以看懂。所涉数据可以在企业的收支明细中去查证。
由于经济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商品买卖问题,所以探讨从商品开始。定义企业生产的,用于售卖的产品或服务为商品,而货币、劳动力在此不作为商品(此为简化而定义。如一定要归入商品,可用别的数学方法来证明,结论一致)。非企业单位生产的商品可以归入企业(后文数学上有讲解)。
企业要发展,每年有产出也有支出,设第一年产出值为y,支出货币为x,售出货物后得到货币y,则y > x。如果不能满足这个条件,企业是无法扩大的。当y = x时,企业只能简单再生产;当y < x时,企业入不敷出,有倒闭出局的危险。所以,企业必须y > x。将y-x的差额定义为“币利”。如币利为负值则称为“币损”。币利与原支出的比值设为R,称为“币利率。”
企业支出的货币x,并不会购买x值的商品,因为x中有投资、消费、纳税、捐赠、分红等。比如发的工资,有一部分会去购买商品,其它则储蓄(本文用“币存”表示,包括了被遗忘的货币)。与支出值x相比,设币存率为r。
推理:
1.市场是一个大货架,生产企业会向货架上放上他们生产出来的商品。一个企业一年支出货币x。而生产出来的商品值为y。设币利率为R, 则y=(1+R)x ;
2.该企业支出的x,并不会到货架上拿下价值x的商品,而是有一部币存(储蓄)了,设币存率为r,则从货架上拿下了(1- r)x的货物;
3.因此,一个企业的支出x的结果,相对于货架,是拿下了(1 - r)x货物,但放上了(1+R)x ,等于货架上净增加了(R+r)x的货物。
4.社会有n个企业,他们会遵守这一规律,一年下来,社会企业总体支出n x的货币,向货架上净增加n(R+r)x的货物。此是剩余(本文称此为“买卖差”),当年无法销售,留到下一年(本年度所有购买已发生完毕了)。而社会企业总体支出n x的货币,只能有n(1 - r)x用于购买商品,这笔购买就是社会投资、消费、政府采购等所有购买商品的数额总和。由于这些购买的货币源自于企业,所以非企业的单位可视为企业的附属,企业给附属发钱不叫工资而叫“税费”、 “捐赠”等而已。事业单位可以视为企业的附属,事业单位的产出可以计算到企业的产出中。
所以,剩余是数学问题。货币多周转只能是剩余增加而不是消除!
5. 全社会n(1- r)x的货币用于购买商品,其实就是全社会一年的投资+消费+政府采购。使用的货币还是企业原支出的货币,交换到形形色色的买主手中实行购买而已。那么,剩余一定不可避免吗?还有进出口未计算。其实,对一国来说,足够大的顺差可以消除剩余。但不可能所有国家皆有顺差。而且现在经济一体化,全球应视为一个整体,商品不可能销售到其他星球,所以净出口应视为0。此外,还有外资进入问题。对于一国来说,不断有外资进入也可以消除剩余,而且债务不至于扩大。但是,这种情况要求外资一年一年不断扩大的情况也不能长久。因为,不断扩大的外资涌入也必将有终结之时。这个终结是外资资源枯竭了,无法继续扩大了的结果。同时,外资扩大进入,则在资本输出国就意味着快速进入衰退阶段。如果将全球一体化看待,则全球本无外资(外星资本)。
(以下为简化叙述,将n略去)
6.但是第二年,企业却做到了扩大再生产。企业如何售出商品而获得货币y而扩大支出的呢?答案只有一个,举债。即要么是第一年发生了(R+r)x数额的债务,扩大了购买力,保证企业获得y,要么就是第二年企业在有存货剩余的基础上,举债(R+r)x,保证了有支出y的能力。总之,社会扩大再生产建立在债务的基础上。注意:这个(R+r)x债务,应称作“无理债务”,因为它只会在社会中滚存而无法消除。
7.无理债务将会累积增大,这是社会债务累积的根源,最终导致债务危机。
8.如果没有(R+r)x的债务,则第二年经济就衰退了,因为有(R+r)x的货物卖不出去。第二年支出无法扩大,企业不可能扩大再生产。由于有(R+r)x的无理债务,所以社会经济可以不断上行。但若干年后,比如连续增长10,社会所需的就不是年(R+r)x的债务支持,而,10倍以上(R+r)x债务。计算时可以将前面1.的一年时间单位改为10年,相应就是10年的(R+r)x剩余。这时的剩余是10年的结果,相对于第10年来说,社会债务总额将超过第10年的GDP。这时,债务危机就体现出来了,银行会率先承受不了过多的坏账。因此,客观情况要求银行收缩。一旦银行不放贷,那么,社会剩余就肯定卖不出去,来年经济就势必下行。经济下行伴随商品大降价、债务减免等实质性币损现象的出现,这时就是经济衰退或萧条。等到实质性币损达到足够程度,社会上剩下的无理债务规模能被社会忍受,银行就会放贷,于是经济复苏。又开始下一个轮回。
9.根据上面的分析,如何解决剩余的问题呢?答案是需要社会有一个局部的y < x的行为与全局配合。即社会有足额的币损行为去与全社会的币利+币存相匹配。这样就消除了(R+r)x的剩余。
10.由于现行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都不是币损行为,所以,它们对消除经济周期是无效的。但是它们可以暂时消除剩余,犹如第一年举债(R+r)x一样,可保证暂时的经济上升。长期来看,最后的经济停滞是不可避免的,因为(R+r)x的买卖差没有消除。如果举债引起货币超发,则通货膨胀不可避免,于是滞涨发生。
11.正确的破除经济周期的方法是需要有一定数额的币损行为。就是有一笔资金,投放后只买不卖,结果造成社会购买力增加,才能消除剩余,使经济正常地持续发展。
12.这个币损行为由于违反经营原则,所以不可以由企业来履行。建议由政府来实施。因为政府不以盈利为目的,且有监管市场的权利和责任。方法是,将每年投放市场的现金抽出一小部分,用于组织安排就业。但该就业所产出的是全民共享产品,不得上市销售。而且,该笔资金的支出如果计入财政,则在年末应以赤字形式表现出来。(如不计入财政,那么财政应收支平衡。)把这个方法取名“新投”,它是完全币损的,可以保证经济持续发展,同时也没有人不劳而获,社会剩余和债务问题得以完全解决。
为什么要推论经济周期根源呢?因为现在世界范围已在萧条之中,过去几年尚未有正确的解决方案。譬如中国,现在又重新准备货币政策了,这是在2008年就实施过的,引起了现在的“物价上涨”。于是国家又货币紧缩。紧缩又导致经济要下行,所以再决定要宽松。其实两种方法都不正确。而国际上呢?剩余太多,为消除剩余,所以有举债的,也有降汇率的等措施,根本没有“币损”的概念。所实行的方案都是以前几十年反复用过的老路子。都不可能尽快使世界经济见底回升。本文提出的观点,尽管与传统经济学理论完全相悖,但作者认为,上述的推理是合理的,敬请各位读者评判。
本文是从以前几个版本中摘选的最精简版本。以前的版本分别在人大经济论坛和凯迪网上发表。但是迄今为止,只获得1位网友支持,其他多是各种反对。但是,反对的意见全都偏离数学基础,空洞地用传统概念来反驳。原文更详细论述见: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 ... e=1&1=1#8373198
作者希望:
如果认为本文错误,请回帖“反对”,能注明原因更好,我尽力解答。也请反对者将此贴转发给您的学生,告诉他们:“看看这篇幼稚的帖子吧,以后不要犯这样的错误。”
如果认为本帖尚不清楚,请回帖“看看”,并将此贴转发给你的老师和朋友,请他们评判一下对错。告诉他们:这是一篇煞有介事的帖子,茶余饭后略作思考。
如果认为本帖有道理,请回帖:“支持”并转发其他人。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