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wanglinhai
楼主的观点很精彩,我仅就我所知道的发表一下个人见解:
一、我们无论经济学家们是客观唯心的还是主观唯心的,我们仅关心其观点是否正确。
二、效用,究其定义为“商品给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本身它就是一个主观的范畴,因为物品给人的满足程度是完全由人的意愿决定的。我们划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标准即是否为人的意愿为转移。满足程度不能拿秤量,暂时也不能凭借某种标准量化,只能凭人的心去感觉。但是它是有高低之分的,因而可以凭借人的假想画出无差异曲线来。
三、不能说边际效用价值论全是错的,因为边际效用学说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抽象出来的。譬如说人吃包子,在人一个一个吃包子的过程中,人越吃越饱,每一个吃到的包子对于人的满足感越来越少。随之也就产生了边际效用的定义“每增加使用单位商品带给人的满意程度”。因而边际效用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即人得切切实实在那里逐单位地使用商品,边际效用才存在。人在吃包子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包子是越来越难吃,所以这个事实是真理。所以边际效用在它适用的范围内是真理。
四、效用因人的需求而存在,即为人的需求而转移。当一个人对食物有需求时,食物对他有效用,反之人对食物没有需求时,食物对他就没有效用。而人的需求又完全取决于他的意愿,即便当人饥饿时人不想吃完全可以不吃。钻石比水贵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钻石的稀缺性,因而钻石求大于供,因而钻石的价格升高迫使供求平衡。至于一千克钻石和一千克水哪一个给人的效用更高些,完全取决于个人对其的效用评价。在沙漠里渴求生存的人要水不要钻石;温饱问题早已解决的富豪用钻石把自己打扮得更漂亮些,继而活得更有面子来的比较重要。对于钻石效用与水的效用的社会评价是个人对其评价的平均值。
五、价格大于零商品其边际效用是否大于零因人而异。因为效用是对人而言的。刚吃饱饭的人对与价格大于零的食物,边际效用也为零或者负数;免费的水对于特别渴的人边际效用特别高。价格是由社会供求形成的,因而是个社会的概念;边际效用是对逐个使用商品的单个消费者而言的。价格和边际效用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六、关于银和铝的事例我挺赞成楼主的。
七、我不大赞同楼主关于“价值理论研究时,一定要千方百计抛弃主观的成分,才能够接近真理”的看法,因为经济本来就要有人参与,经济学因为有人才能称作经济学,人就是主观的。按西经的定义效用即价值,按我上述的讨论,效用是主观的,所以价值也是主观的,所以价值研究不可能抛弃主观的成分。经济学的使命就是要研究这类问题,譬如一个人在气温20度时更舒服还是在零下20度更舒服?要不空调怎么来的呢?
八、马克思对价值的定义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异的人类劳动”,按此定义当然劳动创造价值啦。西经认为效用即价值,那可不效用决定价值嘛。只是由不同的定义导出不同的结论而已。
九、无差异曲线从理论上是可以存在的,如果两个面包与三张电影票和一个面包加上5张电影票带给人的满足程度是一样的,那可不效用是一样的嘛。商品无论它的形态、化学性质如何,带给人的满足感这点是共同的,满足感越高,购买意愿也就越高。购买意愿越高,就越有可能买的越多。譬如说去饭馆吃饭,饭馆的饭做的越好,就越愿意多买多吃。十分浅显的道理。
十、人的主观感觉当然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微观基础了。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无差异曲线决定个人需求曲线,社会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的加和,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决定价格。厂商根据价格决定自己的产量。那可不人的感觉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微观基础了。
综上,我认为西经固然有某些缺陷,但也不是完全不可取,它等待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的晚辈们来扬弃。总体来说楼主在银和铝的事例(包括该实例)之前批判的还可以,但是后面的批判貌似完全没读懂西经,也纳闷版主们为何给了那么多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