Δ本人坚持效用论,而且坚持基数效用理论的研究。谁说基数效用理论错误就一定要辩论几句,呵呵,谁让自己是自己思想的奴隶呢?可这里谁又不是呢?所以,大家彼此彼此,大概都不会介意的。但要尊重事实与逻辑,尊重前人研究的成果。
这里仅仅就楼主的观点分辨。
要想批判边际效用,首先要清楚所批对象的定义是什么,靶子都不清楚,非说自己是百发百中,恐怕就有打哪指哪的嫌疑了。这种论证方式哪个杂志登载了,也是那个杂志的不幸。
每一种物品都是以自己的一些自然属性来满足主体需要的,这些自然属性都有量的量度,量度增加1倍,其功能也增加一倍,比如一定卡路里的热可以消融一定体积的冰,加倍的热量也会消融加倍数量的冰。但是在一个组合要素才能产生效果的情况下,其中一种要素增加一倍,效果未必增加一倍。攒一台电脑要一个CPU与一个主板,若干其它零件。现在你说只要增加一个主板,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就要好一倍,可能么?问题在于要分清效果是单一要素形成还是多要素形成。
人比之多要素的效果问题更为复杂。简单说,人非草木。满足欲望的过程与冰消融的过程不同。人的任何一个具体的欲望,只要有物品能使之满足,就一定在一定量的消费上达到满足点(这一判断。可以先反驳)。这个特点与欲望的无限性并不矛盾。欲望的无限性是指需要的长期性和欲望种类将无限增加性,而欲望可满足性是指一定时期一定具体品类欲望的可满足性。这就是与冰的区别。看不到这种区别,虽不能说像楼主揶揄“门格尔——边际效用论先驱之一”的用词那样——苯,至少分析也是不到位的。
其次看边际效用。一般的语言描述是:最后一个单位消费带来的效用。前面都是定语,终归还是效用。但依我所知,这是误解。
近似或离散的情况下,边际效用是每多消费一个数量的物品,所增加的效用与这次增加消费的物品数量的比。严格或连续状态下,边际效用是效用增量与消费增量的比值在消费增量趋于0时的极限。就离散状态而言,边际效用也是一个比值而不是一个单一单位的数值,不是效用单位(古典的基数效用单位与我认为的不同),而是效用单位与消费品单位的比值。如果消费单位是1吨汽油,效用增量就是1吨汽油消费后的效用量除以1吨,以毫克为单位(已经接近连续了)的计算是1毫克汽油消费的效用增量除以1毫克。楼主留有余地说边际效用“几乎”没有一个正确的细胞,可是楼主所说的边际效用是这个涵义吗?
楼主凭什么假定效用函数就是U=F(1/N)呢?
请楼主做一下这个函数的极限;
U=X(1-X/2S),当ΔX趋向于0时,ΔU/ΔX的极限是多少?再考虑最后这个极限值(另一个关于X的函数)与X的关系。若我说这就是效用函数,楼主怎样反驳?
至于货币价格与边际效用的关系,还有着更为复杂的换算。。若真有意研究,或想有效地批判,就请先将以上的边际效用叙述理解一下,我以为这个解释是符合历史上提出和主张边际效用理论的前人们在使用这个词时的涵义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0 10:21:5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