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老贴子再拷一下。马克思的反比定律只是一个特例,用我以下的理论可以推导出来。
价值四大定律(上)
有关价值的几个概念定义:
1、 价值:衡量财富的量,记作Q。
2、 财富:人类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经济学研究对象,含有人类劳动的产品、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集合。
3、 价值损耗:因自然力或社会关系的原因,使财富未能参与转换(生产)而浪费资源的过程,如食物的变质、闲置设备的折旧和劳动力的失业等。
4、 产品价值:衡量劳动产品作为财富的量,记作Qp。
5、 劳动力价值:衡量劳动力作为财富的量,记作Qm。
6、 价值传递:价值含量高的产品向价值含量低的产品转移价值的一种现象,是价值运动的一个基本规律。
7、 生产力:单位时间投入的价值量,记作P。
8、 生产力系数:产出与投入的价值的比例系数,用来衡量财富转换与增值过程的比例关系,记作K。
9、 产品生产力系数:生产劳动产品时,产出与投入的价值的比例系数,记作Kp。
10、劳动力生成系数:生成劳动力时,产出与投入的价值的比例系数,记作Km。
11、利润:产出减去投入的价值量,记作Qδ。
12、利润率:利润与投入的比值,记作Kδ。
引言 自从人类产生以来,就离不开劳动。至于是人类天生就会劳动,还是劳动创造了人类?我觉得这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大可不必去深究。总之,人类生产劳动产品,劳动产品再被人类消耗,维持人类的生存以及后代的延续,如此循环往复。这是个简单的常识,相信大部分人都会接受。但是,在以人为本的经济学里,恰恰忽视了人的价值问题,并且对价值问题争论不休。
那么价值是什么?价值运动规律又是怎么样的?
当我们摆脱狭隘的“人本位”思想,而站在比较超然的立场来研究人类社会时,我们会发现人类社会在进行着两大生产:劳动产品的生产和劳动力的生产。这两大生产相互循环,构成人类社会系统,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和能量来发展自身。在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其遵循的是生物原则,即用最小的价值耗费来获取尽可能大的价值。这就是价值的本质。无论是劳动产品还是劳动力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属性,即价值。
由此,我们可以把价值分为劳动产品价值和劳动力价值。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把价值作为衡量财富的量来进行研究,得出以下四大定律,并以这些定律为基础,推论出一些价值规律来解释一些经济现象。
价值第一定律:价值转换与财富递增定律(投入与产出定律) 在人类社会这个系统中,价值在劳动产品与劳动力之间进行转换,并不断从自然界吸取物质和能量,使财富的价值总量得到增加。
在密闭的条件下(不与外界发生交换和信息交换),不考虑价值损耗,价值的转换与产生可表达为如下方程式:
Q= P*T
或 Q=K*Qt
或 Q=K*Pt*T
式中:K为常数,即生产力系数,P为生产力,T为生产时间,Q为价值,Qt为投入的价值,Pt为投入生产力。
当生产力系数一定时,生产时间加长,则产品价值同比增大;当生产时间不变时,生产力提高,产品价值也同比增大;当产品价值一定时(因为需求的限制),则生产力提高一倍时,生产时间必然减少一半。
当分别考察劳动产品价值和劳动力价值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方程:
Qp=Kp*(Qtp+ Qtm)
和 Qm=Km*(Qtp+ Qtm)
式中,Qp为劳动产品价值,Qm为劳动力价值,Kp为产品生产力系数,Km为劳动力生成系数,Qtp为投入的劳动产品价值,Qtm为投入的劳动力价值。
K大于1时,人类社会在发展;K等于1时,人类社会发展停滞不前; K小于1时,人类社会爆发危机。
价值第二定律:价值传递定律(价值平衡定律) 当发生交换和信息交换时,价值含量高的产品向价值含量低的产品转移价值,并最终达到平衡,人为地阻止这种传递或让其逆向传递,需要付出附加的成本。
价值传递可用如下方程表达:
1 d(f(t))
Q(t)=Q+— ∫ e(τ)dτ+ T2 ———
T1 dt
式中,Q(t)为实时价值,Q为原始价值,T1为价值向外传递时间,e(τ)为价值向外传递时间函数,T2为价值向内传递时间,f(t)为价值向内传递时间函数。
当价值向外传递时,是个积分的过程,若向外传递的速度过快,则会发生震荡,造成价值上下波动,但最终还是会在均衡点达到稳定。当价值向内传递(其他产品的价值向该产品传递价值)时,是个微分的过程,有助于价值的稳定。
由于价值传递定律的作用,于是就出现了各种阻止其传递的方法。如垄断、技术保密、关税、移民政策、税收与补贴等财政政策。这些措施保护了生产力发达集团的利益,但是为此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
以下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价值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如何受这两大定律的作用:
假设社会生产由五个生产部门构成,记为A、B、C、D、E,且这五个部门的生产价值均为1,总价值为5。因为科技进步,A部门生产力提高一倍,这时A部门生产的产品增加一倍,所创造的价值变为2,总价值升为6。由于交换和信息交换的发生,A部门的产品价值向其他四个部门传递,总价值还是保持不变为6。当传递完成达到均衡(生产力系数K值相等)时,总价值为6,五个部门的价值分别为1.2。这时,A、B、C、D、E五个部门的单位产品的价值分别为原来单位产品价值的0.6、1.2、1.2、1.2、1.2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部门的生产力提高了,整个社会的价值总量增大了,社会进步了。但由于价值传递的作用,当达到价值平衡点时,生产力提高的部门其单位产品的价值反而变小。由于一种产品占社会整个产品很少的部分,我们可以得出: 推论一:单位产品价值与生产率反比规律 某个产品的生产率提高,当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其单位产品的价值会降低,与其他单位产品价值的比值与其提高的生产力成反比。
当投入的价值以劳动力价值为主的时候,并且传递速率很快时,我们可以得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并且观察到所谓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在以上的例子中,如果A部门总是在价值传递达到平衡之前再次提高其生产力,那么该部门所产生的总价值总是高于其他部门,我们可以得出: 推论二:价值(价格)差规律 若某生产单位能有效地阻止价值向外传递,或总是不断地提高其生产力,其在市场竞争中将处于优势,能够获得更大的价值,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
由于高科技产业或产品符合以上的条件,因此其总是能够获得更高的附加值。
若A、B、C、D四个部门都生产价值都提高到2,E部门保持不变,其总价值为9。当达到平衡时,A、B、C、D、E五个部门的单位产品价值分别为原来的0.9、0.9、0.9、0.9、1.8倍。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土地被生产的极少,因此就相当这里的E部门了。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推论三:土地增值规律 土地的价值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增值,其增值幅度与总产值的增值成正比。
对于土地价值的详细论述,我将另行专文探讨,让大家明了如何投资房地产赚钱(嘿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1 20:06:2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