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666 2
2007-01-20

  任重道远,人是大一统的工具

  翻开目前市场上的人力资源管理书籍,里面的内容多是那几章:招聘、考核、薪酬、培训开发、事业生涯设计、劳动管理……多是从国外的书籍上摘抄而来,加进几点自己的观点,就在市场上发行。并不是说这些书不好,而是感觉到目前市场的人力资源书籍,甚至其他管理学科的书籍,都有功用、功利之嫌疑,误导人们,特别是对于我们的大学教育下的学生,使他们的思维模式固化,形成人力资源管理的固有模式,把人当作组织系统中不变的齿轮,作为工具在运转。人是动态的、多变的,中国长期大一统统治下的人,思维模式与应对外界的风险机变能力也是多变的,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暂时没有办法形成人性化的衡量尺度。文化差异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国外传、抄过来的人力资源管理框架,就显得难以适应和应对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实际。

  曾经有人和我谈起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问我有什么看法,我说我的看法很简单、很浅显: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首先就是把员工当作人来看,其次是把员工当作人才看!把员工当人看就是要承认他,承认他是人,所以人也就存在优点和缺点。正视这个作为人的主体,存在的各种需求和缺点与长处;把员工当作人才看,就是要开发他(她)激励他(她),充分的发挥他(她)的潜能,使之为企业,为社会创造效益。这两点,我们做了很多年,还是难以做到的。因为社会的大环境、大背景,长期把人当作工具的附加,当作大一统社会背景下的工具延伸。把人作为集体成员的一分子,忽视和忽略人的非大一统情况下的生存与发展需求,只把组织目标作为人在团体中的一切行为、行动指南与纲领,使得人性被长期压抑。人力资源在企业管理当中形同虚设,做一些形式主义,做一些自说自话的事情,使得企业为考核而考核,为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源。没有真正把人当作人来管理,没有把人当作社会人与自然人的结合来管理,长期以来总是把人当作社会人来要求,要求他(她)的社会部分而压制他(她)的自然部分和经济部分。

  2003年中国广州出现了民工荒,2004年浙江出现了民工荒,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日子里,上海、苏州、北京等地也会发生民工荒。这种现象并不是政府行为所能够左右的,虽然政府已经意识到并进行干预,但短期内收效甚微。民工荒,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对于社会或社会对于人的本性尊重的一个逐渐清醒和反思过程。

  中国可以说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才,中国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劳动力。

  中国最近两年的民工荒的本质,让我们企业反思:到底中国缺的是什么?缺的是对人的尊重!

  社会发展到今天,从饱肚子经济时代跨越到心理经济时代,无论是每月400---1000元的农民工(农民工定义本身就是错误的,带有歧视色彩,农民是指依靠土地为生存资源的主要来源的人,所谓的农民工,根本生存依靠不是土地,而是各种各样的工作。当农民工这个字眼从中国的语言里消失、从中国的媒体消失、从人们的口中消失以后,换成国民或公民称谓,中国的人力资源才真正意义上进入资源状态),或是10000多元每月的的高级白领(高级打工者),心态难以树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主人心态,只能停留在打工者心态上,或说难以被当作企业主人对待。无论从基本人权角度还是从政治需要角度,在企业层面上来看,打工者毕竟不是原始积累的创造和拥有者,要想与原始积累的拥有者享受相同的物质和精神待遇,那是永远不可能的事,劳资双方的本质决定了这一切。自古以来,在中国地理环境、自然环境与政治环境、文化背景下,只有推翻原始积累者的地位,才能获得那份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否则,就只有被统治的份,只有享受被统治的滋味和待遇。在企业内部特别在私营企业内部,要真正把人力资源做好,在目前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按西方的人力资源管理形式,去规划和操作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显得捉襟见肘,只有步人后尘。

  目前许多学者认为西方经济执行的是海盗文化、海盗政治、海盗经济,而中国经济目前还在沿袭几千年来的大一统经济(家族联合经济),或说是自给自足的家庭经营模式经济,无论从大企业还是到小企业,正在发生内部资本经济萌芽和转型。中国的私营经济发源于夫妻之间的协作、父子之间的协作、母子之间的协作,以亲情来维持和维系,主张的是关系。西方是以协作的结果为合作关系纽带,主张的是信任,主张的是权利,主张的是利润和成果。中西方文化差异与经济主体格局不同,导致把西方的人力资源管理拿来,套用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实际,就走了样。实际不是人力资源管理走了样,也不是西方的人力资源模式有问题,而是我们的“拿来主义”出了问题。当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时候,总是寄予很高的希望于人力资源管理者。实际上人力资源管理者,是难以进行真正意义上人的经营管理。当企业经营者懂得这个道理以后,就不应该再求全责备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去做那些不可能的事,而是从简单的做起,从基本的做起,从企业是最实际需要做起,做一些可以衡量的事情,企业的规范、标准、程序体系,使员工做事有个依据和方法指南,这才是目前企业大一统情况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

   目前私营企业对于人力资源期望很高,认为人力资源无所不能,也不时的把人力资源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来抓,人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也在一些老板的嘴巴里蹦出。或是乐此不疲的做考核,做招聘设计,别出心裁的在招聘环节上花力气、下工夫,似乎要有火眼金睛把人看穿。这些都是徒劳的,因为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主体,同时还是简单的自然体和经济集合。以复杂的社会主体来衡量,或以简单的自然主体来衡量,或是两者结合的衡量,都显得苍白无力,或是把员工简单的看作经济人,也是片面的。

  在把人当机械、当齿轮,当作大一统的工具来看待的某个环境里,都是徒劳的。对人性的尊重,对人性的承认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稳定、潜力挖掘与企业整体素质的培养提高。当人们还在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框架里徘徊、思考人的需求问题时,我在思考,人的需求也许是沿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上升的,并不是保持一直持续上升态势,而是反复的,跳跃的,间隔的或是从最低需求,突然上升到最高需求,当满足了最高需求后,又突然跌落到最低需求,或许在别人或他以前看来是最低的需求又转变成为最高需求。在人性复杂的需求变化中,西方的人力资源理论就显得苍白无力,特别是在中国目前的企业环境里,或私营企业对于财富的聚敛环境里,人力资源中只存在:“人力”----人作为劳动力存在,不是当作资源存在。有什么样的人才可以塑造什么样的企业,不是有什么样的企业塑造什么样的人。在现实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我们却看到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是有什么样的企业再找什么样合适的人。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和人力资源开发发展的角度,应该是有什么样的人才能塑造出什么样的企业,做到这个意义上,人力资源也算是真的开始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总是先设定了岗位要求、模式,把人才拉来填空,不是寻求一定的人,让他们来塑造他们所想要塑造的企业。企业就觉得他们想要的人才没有,难招聘!人才也就更困惑:他们的事业平台没有,做的是职业----为了钱而做的养家糊口的叫做职业,为了兴趣爱好而做的叫做事业。寻找事业平台很难,不仅仅是很难,本来就没有,只是经理人员的一个梦想。在中国不缺少人才,学非所用,业非所长,导致人才在消耗,人才在埋没,人才在湮灭,企业发展更举步为艰。招聘往往去问应聘者为何辞职?为何不做了?多少钱一月?工作成绩怎么样,很少去问。如果我们的企业是你的你会怎么做?如果现在给你一个企业你会怎么做?如果给你100万你将投资什么行业?你能否写出企业计划书?你预计在经营这个企业将会遇到什么困难?如何解决?往往是把招聘建立在经理人过去职业的查询和考证上,认为过去是未来的函数,认为经理人过去的行为会决定他(她)将在企业的成绩。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极其有害的。因为把人当作一成不变的机体,本身就犯着低级的错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企业的未来发展。因为他们(她们)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所招聘人员的质量和素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又往往是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折射。因为有什么样的经营者,人力资源管理者就要迎合他们,去组织招聘和执行他们的人力资源需求计划并实施。在目前中国,人力资源还停留在人力阶段,还只是简单的劳动力,没有提升到资源的档次上来,只是把人当作齿轮,当作社会大一统的工具对待。没有能够正视人性的基本需求特点,很难把握企业发展真正需要的速度。所有这些,都可归因在企业主对财富的聚敛态度和社会对人的态度上,归因社会文化、政治、经济背景下对人性的尊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20 11:35:00

劳动力到人是一种转变,人到人才 是一种转变,说的有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1 12:34:00

唉,看了这篇文章,怎么说呢。。。说的很多东西也许是对的,或者说是理想状态,但肯定与现实不符。。。先别激动,并不是说“理想状态”就等同于乌托邦,我也不是一味推崇现实。打个比方,我们都说好人应该有好报,这个只代表我们的善良愿望,并不代表现实。。或许我们是想表达,我们应该朝着那种“理想状态”前进,为之努力。至于“理想状态”会否到达,何时到达,不知道。。。(不过我认为是不断趋近而不可能到达的)以上是对这篇文章(或者这类思想)逻辑上的态度,下面试着讨论点具体的。

1、关于人力资源书籍。我认为是这样,真正做得好人力资源的不需要看书,或者说看书只是为了让他们显得更专业;而把看这类书作为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途径显然是错误的。要做好人力资源,你只要了解人性并且能熟练运用就行了。至于引进不引进、是否生搬照抄这些都是次要问题,不理也罢。。

2、“把员工当人看,把员工当人才看”。我有点奇怪,哪个企业不把员工当人看了?企业那么多规章制度变态条例,不就是太把员工当人看了?!不对?哦,文章的意思是不能老把员工当“坏人”看,还要帮助他们成长,挖掘他们的潜力,发现他们的优点。。。这种事情企业没做吗?那么企业里的各种晋升算什么呢?中小企业里晋升的机会要比大型企业多,是吧?再说人才。什么是人才?说得清楚吗?我看最中肯的评价是:能给我赚钱的就是人才!换一种冠冕堂皇的说法是,能对企业有所贡献的就是人才。说到这里,作者逻辑上的错误就很明显了。。企业是什么?是为了盈利而生存的组织。所以只要你在企业中,你必须要为这个组织存在的意义服务!所谓当人看也好,当机器看也罢,都必须建立在这个前提基础上!作者更多要考虑的应该是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约束人的缺点,通过制度创新设计来达到为企业贡献的终极目的。。。可能有人听了这话会很不爽,好象丫的就是鼓励人做奴隶么。。。千万别有这种情绪冲动,这也不是现实和理想的冲突,事实上,不管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只要企业是为了盈利而存在,情况就是这样,绝对不会因为谁的意志而改变!让我们换一种逻辑来看:既然把人看作一种资源,那么资源是什么?不就是为了创造更多的资源而存在的?否则叫它资源干嘛?它的本性如此,不带善恶之分。企业这种组织形式就是通过整合各种资源,然后创造更多的资源。这个逻辑肯定正确的,所以真的要讨论,也不过是讨论如何更好地利用资源(让人多创造效益,少干减少效益的事)。

还要补充一点,如果你真的在中小企业里呆过,真的能从资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你觉得不会有“不把人当人看”的想法。。。这个充其量只是一种个人情绪发泄,对解决问题没有一点帮助。我说过了,一切为了生存。你要有这种想法也没错,只是讨论的对象、情景弄错了,如果换在另一种情况下,比如慈善啊公益事业啊更合适。

至于作者反对企业因岗招人、更看重过去经历等等,我只能说,很遗憾,这个也是绝对错误的。。。需要展开吗?不需要吧,因为这里面的逻辑根本错误。企业代表资本方,它只是要新的资源来帮它,不需要新的资本来约束它!

最后再说一点,中国商业发展不过几十年,和西方几百年的历史不是一个级别上的。人力资源管理在这种大背景下也避免不了迂回前行。对人家的经验我们应该借鉴,思考,照搬那是脑袋进水的人干的。至于未来怎么样,还是那句话:摸着石头过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者的思考是有益的,总比不思考老在那怨天尤人的要好,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