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2年,伴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热潮,投资面临的风险也在累积 。近期,商务部密集发布针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预警。
投资必然伴随风险,不过专家表示,考虑到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增速迅猛的态势, 在世界政治与经济都存在巨大变数的2012年,风险更加值得警惕。中国企业走出 去正步入风险高发期,亟待构筑“走出去”风险防控体系。
风险
中国海外投资风险警报频发 已步入风险高发期
进入2012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活动越来越活跃。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 2012年1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87个国家和地区的355家境外企业进 行了直接投资,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3.76亿美元,同比增长59.9%。
而伴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热潮,海外投资面临的风险也在累积。近期,商 务部密集发布针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预警。《经济参考报》记者据公开消息初 步统计,仅今年1月至今,商务部驻亚洲、欧洲、西亚、非洲的机构就发布了相关预 警提示信息近20条。
“在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走出去’战略实施进入了一 个新的阶段,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方面的挑战。”商务部 新闻发言人沈丹阳日前特别指出。据介绍,近年来,随着“走出去”规模扩大,中国 境外企业项目和人员不断增加,到去年年底,境外企业已经有18000多家,在外 人员约120万人,资产总量超过1.5万亿美元。
今年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多变,西亚北非局势动荡不已,欧债危机 持续发酵,社会治安环境令人担忧。年初伊始,我境外施工人员接连发生遭劫持和绑 架事件。1月28日29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劫持,31日25名中国工人埃及遭劫 持。如此高频率的突发袭击事件引发了各界对海外结构和人员安全的高度关注。中国 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副秘书长和振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企业“走出去” 在近期比较突出的风险主要还是来自政局动荡。
除此之外,来自海外的壁垒也有增多的迹象。一位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受 到欧债危机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投资的目光转向欧洲,尤其是以品牌和技 术为目的的并购明显增多。而这样的并购一向难度更大、阻碍也更多。
有海外媒体观点称,中国增长迅速的海外投资恐会遭遇明显而有力的障碍,因为 (海外)虽对中国资金存在迫切需求,但面对一拥而上的中国资金,又存在不安。并 称对资金需求迫切的欧盟就有着复杂的政治障碍以及对中国投资的挑剔。
据悉,今年1月,法国成立了11个委员会,对核心产业进行监督,包括汽车、 航空航天、海军和铁路运输、奢侈品、消费者行业、科技、医疗和可再生能源行业。 而意大利也将效仿法国式的策略,在被视为具有战略重要性的行业(如能源、电信、 科技、防务和食品)挫败不受欢迎的外国并购进行讨论。
投资必然伴随风险,在复杂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压力会进 一步加大。专家表示,考虑到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增速迅猛的态势,在世界政治与经济 都存在巨大变数的2012年,风险增多更加值得警惕。中国企业“走出去”正步入 风险高发期。
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副研究员李众敏对记者表示“走出 去”就会有风险,这是不可避免的。比如说货币价值不稳定带来的汇率风险、外汇管 制等政策风险、立法议会的审查抵触等风险都是经常遇到的。从表现上来看,近期风 险确实增多了,尤其是非洲拉美等区域的政局动荡要特别注意。之所以感觉风险多了 这也是因为我们在海外的资产规模大了,在之前并没有这么大的规模。
短板
风险防范能力亟待提高
专家表示,除了外界环境的客观原因之外,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风险也来自自 身的原因。主要是企业国际风险防范能力不足,具体体现在:国际化经营能力普遍不 足,国际化人才的短缺,企业的经营层对国外的法律环境、经营环境往往不熟悉。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日前就对媒体表示,的确有少数中央企业在“走出去” 过程中出现了亏损,并指出,造成亏损的原因在于境外经营风险防范体系不健全,境 外资产管控体系不完善,国际化经营人才短缺、经验不足。
以海外并购为例,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陈丛威长期关注企业海外并购领域,她对 《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中国海外并购交易数量与交易金额保持显著增长,但是值 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失败率也一直为全球最高。其中的风险除了外界环 境之外,还有企业自身的原因。
“举例来说,中国光明食品对澳大利亚Sucrogen的收购没有成功,就是 因为缺少专业的团队导致未能对Sucrogen作出正确估价及谈判不力,过早地 公开收购信息,结果不止收购过程中屡屡碰壁,还不得不以失败告终,被新加坡丰益 国际渔翁得利。”她说。
陈丛威提出几点参考成功案例形成的建议:首先国内企业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和 实力,了解并且精通行业运作,之后还要对海外企业进行深入了解,明确收购的目的 。第二,国内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之前需要将所有问题和解决方法思考清楚,这样遇 到了问题就不会手忙脚乱。另外,交易成功之后,企业要知道如何建立优秀的管理团 队。最后,要善于学习。
李众敏建议说,企业应该首先立足国内市场,提高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如果真 的需要海外投资,那就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小步慢走,多做多研究。“很多大企 业在研究上都是非常不够的。投资海外之前应提前研究清楚当地的政策、经济形势、 投资环境及法律、劳工方面,尤其是劳工方面我们经常出问题,如劳工对就业的要求 、政府的政策、利润汇回的限制等必须搞清楚”。
“2012年虽然存在各种风险,并不是说风险存在就会阻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 。”和振伟表示,一方面,中国企业已经认识到了这种风险,如利比亚问题出现后, 企业意识到政治风险问题,从而提高了规避意识。而且,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经验越来 越多,从教训中学到很多“不能因为存在风险就停止对外投资,毕竟风险大可能利润 就大。从大方向来看,现在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一个有利时机。正因为出现问题,才 出现很多商机。当企业遇到生存问题的时候,就必须解决某些原来不能解决的问题, 也就存在许多机遇。所以中国企业应该充分抓住这种机遇。”
他建议说,企业在投资之前可以做好预案,尽可能选择风险低的国家,再次,企 业在走出去之前可以做好投保,出现问题可以通过保险渠道获得补偿。
保障
联合构建风险防控体系
频发的风险,无疑也给政府部门提出了更多要求。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日前 介绍说,在指导企业防范安全风险方面,商务部从前几年开始就已经着手构建一套“ 走出去”风险防控体系。
据介绍,这个体系主要有四个内容:一是加强基础工作。商务部开发运行了对外 投资合作统计系统,覆盖90%以上的在外企业、项目和人员信息。一旦境外出现问 题,能迅速掌握信息,为妥善处置境外安全事件提供有效保障。
二是建立预警制度。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热点地区安全形势的监测分析研 判,及时发布预警
三是强化监管措施。对到高风险国家设立企业和实施项目,进行安全审核。
四是提供政府公共服务。定期发布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国别贸易投资环 境报告,给企业防范境外风险提供指导,组织企业境外有关人员进行境外安全培训, 商签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帮助企业解决遇到境外风险问题等等。
“前不久商务部发布了《境外中资企业机构和人员安全管理指南》,这就是建设 ‘走出去’风险防控体系的一项重要工作,主要目的是为了指导企业建立科学的境外 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事前管理,有效规避和控制风险。”沈丹阳说。
李众敏对此评论称,风险防范体系还需要多个相关部门的联合“比如外交部必须 得参与,因为很多时候发生风险靠经济层面是解决不了的,必须要靠外交手段。其次 ,政府和各个部门必须担负起保证海外投资利益的责任,发生风险时,我们必须发出 声音,甚至直接和对方进行交涉,表达我们的关注。”
和振伟表示,政府可以采取措施有效帮助企业防范风险。目前,国家发改委和商 务部都在为企业走出去的项目做核准,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提醒企业注意风险因素 。一方面核准这些项目是否符合我们境外投资的导向和制度要求,另一方面看资金来 源是否有保障,也要注意参考国别指导目录,使我们国家企业健康地走出去。此外, 不仅政府,还有各种机构,都应该做出努力提高企业的风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