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建言中国企业“走出去”时需关注文化整合、战略重点等
3
4月8日,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举行主题为“海外并购、走出去与国际化”的圆桌讨论。图为会议现场。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宋国强摄
-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罗霞
“低迷期间多收购”,适时收购低价而优质的海外资产、品牌、技术,对于转型之中的中国企业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今天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海外并购、走出去与国际化”分论坛上,与会嘉宾纷纷表示,海外并购增多将成为必然,不过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时应着重处理好文化整合、确定战略重点等问题,避免掉入“陷阱”。
海外并购增多是必然趋势
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保持多年的连续增长后,一份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仍实现了增长,超过770亿美元。
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规模不断上升,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张红力认为有四大方面原因。首先,投资属于高风险业务,需要多年时间学习、摸索,所以中国企业在2000年初时已经开始尝试海外投资活动,尤其最近几年海外投资上升很快。第二,从全球经济状况看,过去不太成熟的投资机会如今都成熟了。第三,中国很多企业成长非常快,已经达到了一个阶段,愿意海外投资。第四,很多中国企业希望实现业务多元化发展,需要寻找新的技术、新的市场。
“随着企业越来越多地走出去,中国对外投资规模会大幅度上升,但资源行业投资的比例会逐步下降。”弘毅投资总裁、联想控股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赵令欢强调,很多公司在中国市场有丰富经验,但是随着中国市场中产阶级的崛起,他们需要更高级的、更好的服务产品,所以需要到海外找到很好的技术、合作伙伴和品牌,来满足国内客户需求,这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原因。
在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行长兼首席执行官马蔚华看来,中国企业不断走出去这一背景下,中国的金融业特别是银行走出去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因为银行是为这些客户服务的。这几年,包括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增速丝毫没有减弱,所以近年来中国金融业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快。
文化差异等问题需关注
在与会不少嘉宾的眼中,全球许多并购案的失败,均跟“文化”有重要关系。
“全世界并购实践中,成功的只有30%,失败的居多数,主要原因是文化的整合不能到位。”马蔚华说,金融企业走出去过程中有几种方式可以选择:并购、建分支机构和境外金融机构合作,其各有各的好处。如果并购,可以得到一个现有的市场份额,但是难处在于如何整合文化。
安可顾问有限公司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MargeryKraus、美国华美银行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DominicNG等对此均持有相同的看法,纷纷认为整合文化对于海外并购的重要性。
“除文化问题外,战略重点也是一个问题。”DominicNG说,经常发现中国企业到美国投资时会随意、随机地做一些收购,而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重点,所以这些企业经常会出现很多挑战。另外中国企业在进入海外市场时没有一个明确的愿景目标,不知道自己的差异化、优势在哪里。
针对金融类海外投资,DominicNG提醒中国企业,美国对金融的监管和中国有非常大的差异。如果一家中资银行对美国法律法规不太熟悉,就会遇到很大挑战。美国每个州对金融的监管都不一样。
MargeryKraus提出,海外投资还应注重劳动力、媒体沟通、危机管理等环节。比如在劳动力方面,如果完全根据中国的方式来运营,便会碰到很大问题。
谨慎多思对待并购
MargeryKraus建议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需找到一个非常好的顾问,或者是把一些权力下放给本地的管理团队,同时在“文化”上真正予以消化。
马蔚华用一个例子阐述了自己关于海外收购的关注点。在吉利收购沃尔沃前,马蔚华曾向吉利董事长问了三个问题:第一,你怎么搞定工会?因为瑞典工会力量很大。第二,你怎么融通文化?瑞典文化跟中国文化有很大差异。第三,你有没有源源不断的后续资金。
从整体来看,中国企业走出去历史不长,海外并购明显经验不足。张红力认为,对犯的错误要有更大的容忍度。有时候公司犯了错误,付出的成本非常高。他希望监管机构能制定一些规则,帮助企业进行海外并购,同时媒体应对一些海外并购案予以更多地理解和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