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什么还债:债务占比或达160%
时间:2012年02月27日 19:46:00 中财网
《经济学人》表示,中国并不像其他新兴发展中国家那样迫切需要提振经济增长,不管怎样,中国在政策调整方面都拥有许多回旋余地。该刊物表示:"中国拥有充足的政策宽松空间,这足以证明其经济将会软着陆,而不是硬着陆。"
有关中国经济的极好消息:去年年底,中国政府财政可持续性的关键指标--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比率(debt-to-GDP)为16.3%,这与2010年年底时早已低得出奇的17%相比又有所改善。
主要根据中国政府的债务负担较低这点,《经济学人》在"政策调整空间指数"(用以对各经济体实施刺激措施的能力进行排名)方面给于中国的估分很高。在27个新兴市场国家中,只有石油资源富饶的沙特及印尼在这方面比中国强。
《经济学人》表示,中国并不像其他新兴发展中国家那样迫切需要提振经济增长,不管怎样,中国在政策调整方面都拥有许多回旋余地。该刊物表示:"中国拥有充足的政策宽松空间,这足以证明其经济将会软着陆,而不是硬着陆。"
这一切听上去太棒了,但都与事实无关。在债务占比为16.3%的计算中,并没有把中国政府的"隐性负债"考虑在内。倘若把"隐性负债"计算在内的话,那么中国的债务占比就会飙升到90%至160%之间。如果你认为中国政府最近(至少从去年第四季度起)夸大了其GDP数据的话,那么债务占比就会接近希腊的164%。
令人惊讶的是,分析人士似乎并不担心中国政府的债务问题--无论其债务占比是如何计算得出的。正如《南华早报》专栏作者汤姆·霍兰德(Tom Holland)指出,人们臆测中国能够通过增长来摆脱这个问题,因为在过去中国一直能做到这点。
尽管《经济学人》给出如此乐观的评估,但中国经济早已在"硬着陆"了。中国今年1月份的经济数据可谓惨淡--甚或是有所收缩,而且至少在今年夏季之前不会有太大起色。如果今年经济没有明显提升的话,那么中国政府将面临一系列艰难抉择,因为正如"鬼城"现象所表明的那样,自2008年底以来,中国存在严重的资本错配。
中国政府有哪些选择呢?
首先,中央政府的技术官僚可以迫使各大银行承担损失。乍看之下,中国各大银行似乎有足够资金来承担大量的坏账冲销。去年年底,中国银行业的整体不良贷款率为0.96%,这与2010年年底时已低得令人难以置信的1.14%相比又有所"进步"。然而,中央政府不会迫使各地银行冲销大量贷款,因为2011年年底时的不良贷款率并没有反映各大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真实状况。
中国财政部可能会再次对各大银行进行资产重组,但这未必可行。中央政府尚未清理完1990年代末的大规模银行坏账剥离行动遗留下来的所有不良贷款。中国目前的隐性负债包括从那个时期遗留下来的、剥离到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贷款,而据霍兰德估计,这部分隐性负债占GDP的比率为7.5%。
因此,中国经济将没有实际增长,或实际增长率极低,中国银行业的财务状况不足以承担重大损失,而中央政府正被九十年代剥离的不良贷款所拖累。中国政府的技术官僚会如何应对呢?
霍兰德上周五写道:"中国政府可以采取世界各地其他国家的政府惯常遵循的办法,通过刺激通货膨胀来摆脱这个问题。"中国消费通胀率回落的总体趋势看来能给中国决策者提供一些灵活性,但目前中国物价(尤其是食品价格)的上涨速度远比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所表明的要高得多。
创造更多通胀压力会很容易。人民币最近有所走强,但大多数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政府在未来几个月内将终结人民币的升值步伐,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旨在援救其萎靡不振的出口企业,使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更加便宜。货币贬值的必然结果就是通货膨胀,这将有助于中央政府削减其不断攀升的债务的实际价值。
当然,到上个月月底积累了37万亿元人民币居民储蓄存款的中国民众将会为这种策略所害,但在过去三十多年来,中国政府通过把存款利率固定在异常低的水平,一直保持着一种"惩罚储蓄者而帮助借款者"的经济模式。存款利率低无异于与民争利,从而会抑制消费,但中国领导人从来没有认真考虑创建一种消费型经济。如今,没有一个国家的消费在本国经济中的所占比重比中国还要低。
而在一切事务都属政治范畴的中国,还有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鉴于通胀有可能造成波及广泛的社会动荡,党内对通胀问题一向是非常敏感。
所以,是的,利用通胀来解决中国的债务问题存在许多弊端,但此刻,对于中国政府的技术官僚而言,这种解决办法似乎是"矬子里面拔将军"。《经济学人》或许认为,中国政府的技术官僚在政策调整方面曾有许多回旋余地,但他们的选项都有鸡肋之嫌--而且回旋余地正在迅速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