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197 5
2012-02-29
次贷危机演变成金融风暴,首先,大批房屋被没收,如果房价持续上升,上面讲的这样一个游戏,就可以一直玩下去,但是一旦利率上升,房价下跌,贷款买房的人就陷入了深渊。从2004年以来,利率不断升高,而次级贷款者,都是使用的浮动利率,所借的款必须支付高利率。2006年时的利率,只比国库券高两个百分点,而一年以后,就升高到7个百分点,据估计,有60%贷款人的利率,比起2004年贷款开始的时候,提高了25%以上,他们必须把自己税后的收入37%用于偿还贷款、保险费和地税等等,比优惠贷款借贷者多出20个百分点,2006年全美国有130万家庭,无力还债,而拖欠房贷,

比上一年增加了42%,据估计,房价每下跌一个百分点,因为无力偿债,而房屋被没收的案子将增加7万件。2007年,全美国有一百万栋房屋被没收拍卖。贷款公司在没收了房子以后,
要拿到市场上再度出售,增加了市场上房屋的供应量,房价更加下滑,贷款公司不得不收紧贷款标准,让众多人无法借到钱买房子,使房屋的需求量下降,进一步打击了房市,造成一种恶性的循环。然后,就是次贷机构的倒闭了,
在房价下跌,利率上升和大批次级贷款者失去房产的情况下,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因为无法收回贷款,而产生呆账和坏账。2007年2月以后,次级贷款危机越演越烈,其中浮动利率贷款拖欠的比例和借款人
丧失抵押补回权的比例,都升至历史最高点。三月美国第二大次级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濒临破产倒闭的消息,使纽约股市,首次因为次贷危机遭到重创,从2006年底到2007年7月,
全美国一共有80多家次贷公司宣布停业,其中11家破产,危机很快波及到优惠贷款市场,和其他的领域。同时引起欧洲和日本金融市场的动荡,因为世界各国都购买了不少美国的次级贷款债券。8月美联储宣布分三次向金融体系
注入80亿美元,以维持稳定,同时,全世界各国央行也先后提供2360亿美元的信用资金,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2007年8月应该看作是次贷危机的开始。再下一步,就是银行也受到波及。之后到2008年8月的一年里面,
美国金融机构,总共认列了3500亿美元的资产减值,华尔街裁员数万人,有九家美国银行倒闭,美国经济的增长减少了一半以上。7月,加州主要经营房贷的IndyMac银行破产,被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接管。
这是美国历史上倒闭的第三大银行。3月16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Bear Stearns)旗下的两支避险基金,因为涉足次级债券而出现了巨额亏损,在美联储的融资担保下出售给了摩根大通公司。再次引起了纽约股市的大跌。
这是美国金融风暴暴发以后,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家大的房贷公司,也陷入了困境,在8月前后,就是2008年的8月前后,有报道说,房利美和房地美,出现了大量亏损,
两家公司的资产总额都达到了负500亿美元。就是亏损500亿,很难靠它们自身的能力来解决困境,可能会被收归国有,消息传出以后,给金融界又是一大打击,金融股大挫,两家公司的股价,跌到了17年来的最低点,它们不得不
提高利率和收费标准,使得买房的人贷款更加困难,更多的房屋卖不出去,又造成了恶性循环,房市无法复苏。现在我们就简单地介绍一下房利美跟房地美这两家公司,是怎么一回事。这两家公司是美国所谓的ZF支持企业,
就是Government:SponsoredEnterprises,简称GSE,实际上是半国有企业,是美国房屋抵押市场的主要支柱。房利美成立于1938年,是大萧条以后美国新政的产物,主要支持各地储蓄和贷款机构,向居民提供贷款,购买住宅。房利美从这些机构手中,
购买抵押资产,为它们提供流动性。1968年房利美在纽约证交所上市,这点和近年来,中国的国有银行大举上市有一点类似,随着抵押资产证券化的不断发展,房利美的业务,也不断扩张,也变得更加复杂。它从银行金融公司、
投资银行等各类金融中介机构,买入抵押资产,并在资本市场上把它们证券化,通过资本市场的杠杆作用,房利美很快成为房地产市场的龙头。为了制衡房利美的垄断地位,美国在1970年,又成立了房地美,这两家公司,
作为ZF支持的企业,都有资格获得财政部的贷款。两家公司,现在持有和担保的房贷占全美国房贷总额十二万一千亿美元的一半,还向银行提供了新贷款的资金,它们并不直接提供贷款。
而是向银行助贷机构和抵押贷款机构,购买贷款,然后加以包装,成为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简称MBS,再出售给投资者,以维持房地产市场的现金流动。早期它们是从事最安全的房贷,即30年起固定利率,
头款为20%的房贷,直到这次信贷危机暴发前,它们的业务一直都是盈利的,但是最近数年,它们大幅降低标准,购买与次级贷款有关的房贷,以至因为次贷风暴而亏损。金融风暴继续延烧,投资银行走入历史,
美国的金融风暴,并没有到此为止,2008年9月15日,有158年历史,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宣布破产,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宗的破产案,过去多少年来,雷曼公司在美国金融界,呼风唤雨,
从事资讯、全球并购等业务,营收丰厚,而自从涉足次贷业务以来,却不断亏损。股价一路暴跌,资产受损,雷曼宣布破产当天,全球股价大跌,美国ZF官员在和一些大银行主管紧张磋商之后,
决定不以ZF的资金来救援,第二天,英国第三大银行,巴克莱银行和雷曼兄弟签约,以不到20亿美元的价格买下雷曼公司最核心的资本市场业务。接着,有94年历史的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也因为负债累累,
被迫以440亿美元卖给美国银行,就是Bank of America。上述两个事件,促使道琼斯指数大跌504点,这是“9.11事件”以来,美国股市最大的跌幅。同时,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
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也面临倒闭,美联储宣布以850亿美元解救,换取该公司79.9%的股份,以免发生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企业破产。信贷危机至此已经撼动了美国金融体系的核心。
9月底,摩根大通银行,宣布以19亿美元收购陷入财务困境的美国第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的部分资产。9月21日,美联储批准,硕果仅存的两大投资银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型为传统的商业银行。我们都知道,
华尔街原先一共有五家大型投资银行,就是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其中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先后倒闭,美林出售给美国银行,剩下的高盛跟摩根士丹利经过美联储批准,转型为传统的银行控股公司,
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全部消失了,走入了历史。商业银行跟投资银行,究竟应该是分离经营还是合并经营,在美国是一个长期争论的话题,一般来说,商业银行是经营间接融资业务,通过储蓄存款和企业贷款之间的利息差距,
赚取利润;而投资银行却是经营直接融资业务,一般既不接受存款,也不发放贷款,而是为企业发行股票、债券和衍生金融工具,或提供重组、清算业务,兼并、收购等服务,从中抽取佣金。此外,投资银行的功能,
还包括向投资者提供证券经济服务和资产管理服务。并且运用自己的资本,在资本市场上进行投资交易。在1933年以前,美国的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业务是合一的,在经历了大萧条之后,为了不让商业银行有可能损害储户的利益,
美国国会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强制投资银行同商业银行分离经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投资银行创造了众多金融衍生产品,使华尔街在全世界呼风唤雨,金融急剧扩张,债务经济大大膨胀。
到了上世纪很多商业银行,不满足于利润较低的零售业务,要求跨足投资银行业务。1998年,美国国会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中的大部分条款,商业银行开始大规模从事投资银行的业务。现在随着
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的转型,美国的银行又回到了1933年以前的状况。分析家们认为:这将可降低这些原投资银行的杠杆作用,即使其使用的资产,即让它可以使用的资产,只能相当于其资本准备金的十倍,
而不是过去投资银行时期的二十到三十倍,这将大大减少风险和投资,当然也意味着银行利润的降低,但它们又可以吸收储蓄存款和得到联储会的融资,在未来的信贷市场上,直接贷款会增加,而各种各样的衍生金融产品,
如资产支持证券将减少,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事实上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合二为一,所获得的利益,远远大于所受到的限制,银行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核心地位,还会不断加强,华尔街不会因为投资银行的消失
而停止膨胀和扩张的步伐。金融风暴下一步就引发了经济的衰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美国的金融风暴,很快地引发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全球的股市应声暴跌。从2008年9月到10月中旬的一个多月里面,
美国道琼斯指数连跌了8天,一路跌到八千点以下,截至10月12日的一个星期里面,全球股市蒸发超过了6万亿美元,金融风暴的主要表现,就是信贷紧缩,美国的各主要金融机构,都出现流动资金短缺。
它们彼此都不再信任对方,不愿意借钱给对方,这直接导致了金融机构借贷成本的提高,信贷规模和信贷的交易量萎缩,并且直接影响到实体经济。削弱了企业的借贷投资,扩大生产的意愿,
增加了失业人数,美国的三大汽车厂,都已经濒临于破产的边缘。流动资金的短缺,也影响到了个人的消费,个人储蓄受到威胁。银行帐户和退休金帐户缩水,使得消费者深感忧虑,不得不削减不必要甚至于必要的支出。
一旦投资和消费走弱,经济衰退就难以避免了,2008年美国第三季度的GDP,下降了0.5%,根据经济学定义,GDP连续下降两个季度,并且经过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的认定,可以认为,经济已经进入了衰退。但是,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
虽然至今,经济研究局还没有正式宣布美国进入衰退,但是,该局规定的衰退定义,是全国经济活动有重大的减弱。美国实际上已经处于衰退状态,失业人数,已经高达6.5%,2009年,可能达到8.5%,甚至于9%。
有些资料显示,欧元区,欧洲各国和日本,都已经陷入经济衰退。现在,我们再来解释一下,就是刚刚讲到的股市蒸发了几万亿的美元,那么有人可能会问:这赔掉的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2-29 22:13:22
那么下一部分,
我们谈一下
美国ZF的救市措施。
美国所面对的是
自从1929年以来,
最严重的金融危机,
最初美国ZF采取
放任自流的做法,
认为次级贷款市场
是高风险投机的产品,
ZF没有义务
去解救那些投资者。
布什总统多次声明,不会干预,
但是随着危机越演越烈,
形成了信贷紧缩,
并且开始影响到了实体经济。
美国ZF不得不改变做法,
积极介入。
首先采取财政性的扩张政策。
国会通过实施
1680亿美元的退税财政刺激方案。
在货币政策方面,
第一、是降低利率;
自从2007年9月以来,
美联储已经连续降息九次,
联邦基金利率由4.25%
降到2008年11月的1%,
远远低于通货膨胀率,
可以说从2008年起,
美国已经进入了负利率的时代。
第二、是向市场注资,
就是注入资金。
注资实际上就是发放短期贷款,
一般来说,是7到12天,
现在可以延长到28天以后,
连本带利偿还。
美联储从2007年8月起,
多次通过贷款拍卖的方式,
向市场投注了九百多亿美元,
以确保银行有充分的资金,
来应付正常的贷款需求。
对信贷紧缩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进入2008年,
次贷危机进一步恶化,
一向倡导自由市场经济的
美国ZF,
全力以赴,进行干预。
它的主要措施有:
成立2000亿美元基金,
让证券商换券以便容易借钱,
开放主要券商向美联储贴现,
3月向濒于破产的
贝尔斯登公司提供300亿美元,
供摩根大通收购,
这个是破天荒的举动,
因为过去美联储是向商业银行,
而不向投资银行开放贴现窗口。
7月1日,美联储再度
以竞标的方式,
释出750亿美元贷款,
帮助银行取得融资。
7月13日财政部和美联储宣布,
允许房利美和房地美
从美联储贴现窗口
获得紧急贷款,
同时要求国会
对这两家公司的信贷额度
最多增加到3000亿美元,
以及在必要时
对该两家公司投资,
购买其股票。
2008年9月5日,
美国财政部长鲍尔森宣布,
联邦接管亏损累累的
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家公司,
借以稳定房市,
避免更大的金融市场动荡。
在过去几年里,
这两家公司收购了
大量的次级贷款,
助长了房市的泡沫,
它们直接持有的贷款
达15000亿美元,
提供担保的超过50000亿美元,
如果任由这两家公司倒闭,
等于切断了
民间房贷资金的来源,
造成房贷利率飙升,
美国房市更难复苏。
联邦ZF反复衡量以后,
决定投注资金,
维持这两家公司的运作。
定期通过购买两家公司
可转换优先股以及认购股,
来投注各1000亿美元的资金,
也就是说,
ZF在投注资金的时候,
已经取得了公司的所有权,
公司的总裁已经被解雇,
管理权交给联邦财政部
和住房城市发展部。
接着9月16日,
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AIG,
美国国际集团濒临倒闭,
为了避免可能导致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美联储宣布
同意贷款850亿美元
换取该公司79.9%的股份,
以免发生有史以来
最大规模的企业破产。
AIG并不是没有资产,
但是大多数是流动性低的资产,
比如说飞机、大楼、建筑等,
没有办法立即兑现,
所以,面临无法偿债的压力,
美联储提供的850亿美元贷款,
为期两年,
要以它的资产做抵押,
两年以后,必须偿还,
并且支付利息,
美国ZF为什么要援救
贝尔斯登、房利美、房地美,
以及AIG,
而不援救雷曼兄弟呢?
引起了议论纷纷。
据分析,联邦ZF援救的标准
可能是要公司大到不能倒,
贝尔斯登虽然在雷曼之后
为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
但它经营很多的
衍生金融商品交易,
如果突然崩溃将会引发
全球金融市场拖欠风暴,
动摇国际信用市场
顺利运作的信心。
像房利美和房地美倒闭一样,
会引发系统风险。
而AIG的规模非常庞大,
一旦倒闭,
将使众多美国民众受损,
造成的损害将超过ZF提供的
850亿美元的援助。
从9月15日到19日,
全球各国中央银行,
为了对付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9 22:13:56
下面我们再谈第五个部分
就是造成金融风暴的根源
人们不禁会问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
这场世纪性的金融经济灾难
导火线当然是前面所说到的
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破裂
但又是哪一些因素
促成了房地产泡沫呢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
美国上至国会
下至所有的媒体 学者
和普通的百姓
都在试图追究
引发这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
不久前美国的金融杂志
《拜伦》周刊(Barron’s)说
要揪出罪魁祸首
恐怕还不大容易
因为包括美国的前后任总统
克林顿 布什
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内的
数十个政界名人
数千个金融专业人士
以及数百万个没有还债能力的
房屋贷款人都有责任
美国的知名经济学家
媒体 前ZF财经官员等
纷纷发表文章或演说
探讨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说
他们提出了以下
一些值得思考的原因
美国长期以来的低利率
造成流动性泛滥
形成资产和信用泡沫
自从90年代末
美国就出现高科技泡沫
但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
信奉所谓的有效市场理论
就是Efficient-Market Theory
以为价格总是反映现有的资讯
因而是正确的 无须央行干预
于是导致了2000年初
美国互联网高科技泡沫的破裂
三大股市一起暴跌
2001年美国又遭受
9?1恐怖袭击
此后为了防止美国经济衰退
美联储逐步将联邦基金利率
从6.5%降低到数十年来最低的1%
格林斯潘认为
国际上资金充沛
中东产油国和中国
都握有大量美元
若美国大幅降低利率
有助于这些国家的资金
进入美国
购买美国国债和各种债券
另一方面
对美国的普通民众而言
在超低利率下
几乎人人都能买房
贷款越来越容易
美国人一向被鼓励
多消费 少储蓄
这种流动性的过剩
和对资金的需求相结合
为房地产热潮提供了天赐良机
克林顿ZF时期
曾经大力提倡住者有其屋
早在2006年
英国的《经济学家》杂志
就指出 美联储
长期维持宽松的信贷环境
不仅助长了
美国居民过度借贷消费
和购房的风气
而且造成了美国经济透支
使用了原本属于
未来增长的资源
在利率逐渐回升的状态下
美国居民的消费开支势必萎缩
而房地产市场则有可能崩盘
现在的事实证明了
这家杂志的预言是正确的
美国的低利率
还促使了大量外资流入美国
低利率意味着货币的价值降低
美元相对于外国货币贬值
外国资金纷纷到美国来投资
购买美国资产
进一步抬高了美国的资产价格
加剧泡沫
这是第一个根源
那么第二个根源
美国金融服务业的过度扩张
以及衍生金融产品的泛滥
自从里根ZF以来
美国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鼓励金融业不断地创新
大肆扩张 几乎没有任何约束
华尔街的金融家们挖空心思
创制各种衍生金融产品
投机 欺骗盛行
想方设法攫取短期的暴利
而丝毫不顾及
整体经济的长期影响
他们深知
这场游戏背后的高风险
但贪婪的本性战胜了理智
按照他们的如意算盘
万一豪赌失利也会由借贷者
投资者和纳税人来买单
他们还是可以
带着巨额的盈利全身而退
过去二十多年来
美国的金融服务业飞快发展
它在美国公司利润所占的份额
从80年代初的10%
跃升到2007年的40%
这一行业在股票市场中的份额
则从6%上升到19%
可是金融服务业在美国公司
所创造的总附加值中只占15%
而在私人部门的就业中只占5%
它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实体经济
我们从下一张表可以看出
美国金融业的利润
是如何飞快地发展
到了2007年 在公司的
在所有公司的利润中
已经超过了40%
再下面一张表
我们可以看出
美国金融业的资产竟然占到
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倍
也就是1000%
贷款的证券化是近年来
美国的一项重大的金融创新
收购房屋抵押贷款债权的
是华尔街的大公司
包括商业银行 投资银行
避险基金 共同基金
养老基金等等
由于次贷危机发放机构
一般不能通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9 22:14:23
这些新参加进来的金融机构,
并不像保险公司那样
拥有足够的资本保证金,
因此一旦危机发生,
大多无法支付相应的赔偿金,
而面临崩溃。
他们为什么要买这些基金呢?
因为这些CDS的收益率很高,
吸引了各种的退休基金、
教育基金、理财产品
和外国主权基金大量购买。
CDS的市场究竟有多大,
还没有确切的数字。
有非官方的调查说,
这个市场有
50万亿到60万亿美元左右。
大约相当于美国国债的4倍,
超过全球GDP的总和。
但它完全是柜台交易,
没有任何政府监督,
甚至没有中央结算登记系统,
很多交易全凭电话或者传真,
用一个笔记本
就可以记录所有往来交易,
完全保密。
次贷危机发生以后,
CDS市场随即受到影响。
雷曼兄弟
因此几乎耗尽所有的流动资金,
贝尔斯登被吞并,
雷曼兄弟破产,美林被收购,
房利美、房地美和AIG
被政府接管,
都是信用违约互换,
就是CDS所惹的祸。
至此,美国银行业的性质
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本来银行的作用,
是为国家经济发展
提供所需要的资金
并进行管理和交易。
而后来越来越卷入到
金融游戏里面,
以赚取费用和进行投机。
这是第二个原因,
这场危机的第二个根源。
第三,华尔街的贪婪无度,
金融市场监管缺位。
金融衍生产品
只是金融风暴的直接表现,
更深层的原因则是贪婪。
有人说华尔街的金融游戏
比起拉斯维加斯的赌场
更加不公平、不理性和贪得无厌。
在赌场赌钱,
输赢都是自己的钱,
而华尔街的投资银行,
不用自己的钱,
而且只赚不赔,
赚钱后装进自己的腰包。
华尔街的金融家们,
年收入一般都有五百万,一千万,
甚至于两千多万美元。
如果输了钱,
他们最多减少一些奖金而已。
即使他们所经营的公司破产,
他们照样可以带着
巨额离职福利一走了之。
如前美林公司的总裁
O’Neal(欧尼尔),
花旗集团的总裁Prince(普林斯),
还有Wachovia(华克维银行)的
总裁Thompson(汤普森)
都分别带了6600万,1600万
和500万美元的离职金离开。
而美国的法律没有任何条文
可以追讨他们的高额酬劳。
美国金融投机的泛滥
和高级主管的胆大妄为,
说明限制和监管金融业的立法
不但跟不上,
反而大大倒退了。
我们前面曾经提到,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
美国开始抛弃
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
重归市场万能论,
主张放松管制。
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
允许商业银行
经营投资银行业务,
为高风险投资活动提供了方便。
2000年在格林斯潘的强力支持下,
国会又通过了
《商品期货现代化法案》,
解除了对华尔街金融衍生品的
法律监督,
其中包括上面提到的CDS。
而把金融衍生品监管的重任
统统下放到华尔街的投资银行
和私人债券评级机构等
金融机构的手里,
政府没有一种具有制衡功能的
现代金融监管体制。
2000年的2月,华尔街一家
著名投资银行的高级主管
向证券交易委员会提出,
允许所有投资银行
提高它们贷款杠杆的比例。
过了四年,
布什政府的证券交易委员会,
果然采纳了这个建议,
让投资银行可以借
更多的外来资金开展业务,
使杠杆率达到30:1,
也就是说以1美元的股本
可以借贷30美元,
这位极力向当局游说的
高级主管,
就是后来布什政府的
财政部长鲍尔森。
2005年下半年开始,
美国购房放贷标准明显降低,
接受缺乏充分资份证明文件
或具有高债务收入比的
借款申请。
放贷标准的降低,
基本上都发生在
联邦银行监管规定的范围之外。
美国证券信用评级机构
也是这次金融风暴的帮凶。
信用评级是债券等
金融产品定价的主要依据,
批评人士指出,
美国的信用评级机构
故意帮助投资银行和券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9 22:14:35
这些新参加进来的金融机构,
并不像保险公司那样
拥有足够的资本保证金,
因此一旦危机发生,
大多无法支付相应的赔偿金,
而面临崩溃。
他们为什么要买这些基金呢?
因为这些CDS的收益率很高,
吸引了各种的退休基金、
教育基金、理财产品
和外国主权基金大量购买。
CDS的市场究竟有多大,
还没有确切的数字。
有非官方的调查说,
这个市场有
50万亿到60万亿美元左右。
大约相当于美国国债的4倍,
超过全球GDP的总和。
但它完全是柜台交易,
没有任何政府监督,
甚至没有中央结算登记系统,
很多交易全凭电话或者传真,
用一个笔记本
就可以记录所有往来交易,
完全保密。
次贷危机发生以后,
CDS市场随即受到影响。
雷曼兄弟
因此几乎耗尽所有的流动资金,
贝尔斯登被吞并,
雷曼兄弟破产,美林被收购,
房利美、房地美和AIG
被政府接管,
都是信用违约互换,
就是CDS所惹的祸。
至此,美国银行业的性质
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本来银行的作用,
是为国家经济发展
提供所需要的资金
并进行管理和交易。
而后来越来越卷入到
金融游戏里面,
以赚取费用和进行投机。
这是第二个原因,
这场危机的第二个根源。
第三,华尔街的贪婪无度,
金融市场监管缺位。
金融衍生产品
只是金融风暴的直接表现,
更深层的原因则是贪婪。
有人说华尔街的金融游戏
比起拉斯维加斯的赌场
更加不公平、不理性和贪得无厌。
在赌场赌钱,
输赢都是自己的钱,
而华尔街的投资银行,
不用自己的钱,
而且只赚不赔,
赚钱后装进自己的腰包。
华尔街的金融家们,
年收入一般都有五百万,一千万,
甚至于两千多万美元。
如果输了钱,
他们最多减少一些奖金而已。
即使他们所经营的公司破产,
他们照样可以带着
巨额离职福利一走了之。
如前美林公司的总裁
O’Neal(欧尼尔),
花旗集团的总裁Prince(普林斯),
还有Wachovia(华克维银行)的
总裁Thompson(汤普森)
都分别带了6600万,1600万
和500万美元的离职金离开。
而美国的法律没有任何条文
可以追讨他们的高额酬劳。
美国金融投机的泛滥
和高级主管的胆大妄为,
说明限制和监管金融业的立法
不但跟不上,
反而大大倒退了。
我们前面曾经提到,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
美国开始抛弃
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
重归市场万能论,
主张放松管制。
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
允许商业银行
经营投资银行业务,
为高风险投资活动提供了方便。
2000年在格林斯潘的强力支持下,
国会又通过了
《商品期货现代化法案》,
解除了对华尔街金融衍生品的
法律监督,
其中包括上面提到的CDS。
而把金融衍生品监管的重任
统统下放到华尔街的投资银行
和私人债券评级机构等
金融机构的手里,
政府没有一种具有制衡功能的
现代金融监管体制。
2000年的2月,华尔街一家
著名投资银行的高级主管
向证券交易委员会提出,
允许所有投资银行
提高它们贷款杠杆的比例。
过了四年,
布什政府的证券交易委员会,
果然采纳了这个建议,
让投资银行可以借
更多的外来资金开展业务,
使杠杆率达到30:1,
也就是说以1美元的股本
可以借贷30美元,
这位极力向当局游说的
高级主管,
就是后来布什政府的
财政部长鲍尔森。
2005年下半年开始,
美国购房放贷标准明显降低,
接受缺乏充分资份证明文件
或具有高债务收入比的
借款申请。
放贷标准的降低,
基本上都发生在
联邦银行监管规定的范围之外。
美国证券信用评级机构
也是这次金融风暴的帮凶。
信用评级是债券等
金融产品定价的主要依据,
批评人士指出,
美国的信用评级机构
故意帮助投资银行和券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9 22:15:03
这些新参加进来的金融机构,
并不像保险公司那样
拥有足够的资本保证金,
因此一旦危机发生,
大多无法支付相应的赔偿金,
而面临崩溃。
他们为什么要买这些基金呢?
因为这些CDS的收益率很高,
吸引了各种的退休基金、
教育基金、理财产品
和外国主权基金大量购买。
CDS的市场究竟有多大,
还没有确切的数字。
有非官方的调查说,
这个市场有
50万亿到60万亿美元左右。
大约相当于美国国债的4倍,
超过全球GDP的总和。
但它完全是柜台交易,
没有任何政府监督,
甚至没有中央结算登记系统,
很多交易全凭电话或者传真,
用一个笔记本
就可以记录所有往来交易,
完全保密。
次贷危机发生以后,
CDS市场随即受到影响。
雷曼兄弟
因此几乎耗尽所有的流动资金,
贝尔斯登被吞并,
雷曼兄弟破产,美林被收购,
房利美、房地美和AIG
被政府接管,
都是信用违约互换,
就是CDS所惹的祸。
至此,美国银行业的性质
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本来银行的作用,
是为国家经济发展
提供所需要的资金
并进行管理和交易。
而后来越来越卷入到
金融游戏里面,
以赚取费用和进行投机。
这是第二个原因,
这场危机的第二个根源。
第三,华尔街的贪婪无度,
金融市场监管缺位。
金融衍生产品
只是金融风暴的直接表现,
更深层的原因则是贪婪。
有人说华尔街的金融游戏
比起拉斯维加斯的赌场
更加不公平、不理性和贪得无厌。
在赌场赌钱,
输赢都是自己的钱,
而华尔街的投资银行,
不用自己的钱,
而且只赚不赔,
赚钱后装进自己的腰包。
华尔街的金融家们,
年收入一般都有五百万,一千万,
甚至于两千多万美元。
如果输了钱,
他们最多减少一些奖金而已。
即使他们所经营的公司破产,
他们照样可以带着
巨额离职福利一走了之。
如前美林公司的总裁
O’Neal(欧尼尔),
花旗集团的总裁Prince(普林斯),
还有Wachovia(华克维银行)的
总裁Thompson(汤普森)
都分别带了6600万,1600万
和500万美元的离职金离开。
而美国的法律没有任何条文
可以追讨他们的高额酬劳。
美国金融投机的泛滥
和高级主管的胆大妄为,
说明限制和监管金融业的立法
不但跟不上,
反而大大倒退了。
我们前面曾经提到,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
美国开始抛弃
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
重归市场万能论,
主张放松管制。
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
允许商业银行
经营投资银行业务,
为高风险投资活动提供了方便。
2000年在格林斯潘的强力支持下,
国会又通过了
《商品期货现代化法案》,
解除了对华尔街金融衍生品的
法律监督,
其中包括上面提到的CDS。
而把金融衍生品监管的重任
统统下放到华尔街的投资银行
和私人债券评级机构等
金融机构的手里,
政府没有一种具有制衡功能的
现代金融监管体制。
2000年的2月,华尔街一家
著名投资银行的高级主管
向证券交易委员会提出,
允许所有投资银行
提高它们贷款杠杆的比例。
过了四年,
布什政府的证券交易委员会,
果然采纳了这个建议,
让投资银行可以借
更多的外来资金开展业务,
使杠杆率达到30:1,
也就是说以1美元的股本
可以借贷30美元,
这位极力向当局游说的
高级主管,
就是后来布什政府的
财政部长鲍尔森。
2005年下半年开始,
美国购房放贷标准明显降低,
接受缺乏充分资份证明文件
或具有高债务收入比的
借款申请。
放贷标准的降低,
基本上都发生在
联邦银行监管规定的范围之外。
美国证券信用评级机构
也是这次金融风暴的帮凶。
信用评级是债券等
金融产品定价的主要依据,
批评人士指出,
美国的信用评级机构
故意帮助投资银行和券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