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新参加进来的金融机构,
并不像保险公司那样
拥有足够的资本保证金,
因此一旦危机发生,
大多无法支付相应的赔偿金,
而面临崩溃。
他们为什么要买这些基金呢?
因为这些CDS的收益率很高,
吸引了各种的退休基金、
教育基金、理财产品
和外国主权基金大量购买。
CDS的市场究竟有多大,
还没有确切的数字。
有非官方的调查说,
这个市场有
50万亿到60万亿美元左右。
大约相当于美国国债的4倍,
超过全球GDP的总和。
但它完全是柜台交易,
没有任何政府监督,
甚至没有中央结算登记系统,
很多交易全凭电话或者传真,
用一个笔记本
就可以记录所有往来交易,
完全保密。
次贷危机发生以后,
CDS市场随即受到影响。
雷曼兄弟
因此几乎耗尽所有的流动资金,
贝尔斯登被吞并,
雷曼兄弟破产,美林被收购,
房利美、房地美和AIG
被政府接管,
都是信用违约互换,
就是CDS所惹的祸。
至此,美国银行业的性质
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本来银行的作用,
是为国家经济发展
提供所需要的资金
并进行管理和交易。
而后来越来越卷入到
金融游戏里面,
以赚取费用和进行投机。
这是第二个原因,
这场危机的第二个根源。
第三,华尔街的贪婪无度,
金融市场监管缺位。
金融衍生产品
只是金融风暴的直接表现,
更深层的原因则是贪婪。
有人说华尔街的金融游戏
比起拉斯维加斯的赌场
更加不公平、不理性和贪得无厌。
在赌场赌钱,
输赢都是自己的钱,
而华尔街的投资银行,
不用自己的钱,
而且只赚不赔,
赚钱后装进自己的腰包。
华尔街的金融家们,
年收入一般都有五百万,一千万,
甚至于两千多万美元。
如果输了钱,
他们最多减少一些奖金而已。
即使他们所经营的公司破产,
他们照样可以带着
巨额离职福利一走了之。
如前美林公司的总裁
O’Neal(欧尼尔),
花旗集团的总裁Prince(普林斯),
还有Wachovia(华克维银行)的
总裁Thompson(汤普森)
都分别带了6600万,1600万
和500万美元的离职金离开。
而美国的法律没有任何条文
可以追讨他们的高额酬劳。
美国金融投机的泛滥
和高级主管的胆大妄为,
说明限制和监管金融业的立法
不但跟不上,
反而大大倒退了。
我们前面曾经提到,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
美国开始抛弃
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
重归市场万能论,
主张放松管制。
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
允许商业银行
经营投资银行业务,
为高风险投资活动提供了方便。
2000年在格林斯潘的强力支持下,
国会又通过了
《商品期货现代化法案》,
解除了对华尔街金融衍生品的
法律监督,
其中包括上面提到的CDS。
而把金融衍生品监管的重任
统统下放到华尔街的投资银行
和私人债券评级机构等
金融机构的手里,
政府没有一种具有制衡功能的
现代金融监管体制。
2000年的2月,华尔街一家
著名投资银行的高级主管
向证券交易委员会提出,
允许所有投资银行
提高它们贷款杠杆的比例。
过了四年,
布什政府的证券交易委员会,
果然采纳了这个建议,
让投资银行可以借
更多的外来资金开展业务,
使杠杆率达到30:1,
也就是说以1美元的股本
可以借贷30美元,
这位极力向当局游说的
高级主管,
就是后来布什政府的
财政部长鲍尔森。
2005年下半年开始,
美国购房放贷标准明显降低,
接受缺乏充分资份证明文件
或具有高债务收入比的
借款申请。
放贷标准的降低,
基本上都发生在
联邦银行监管规定的范围之外。
美国证券信用评级机构
也是这次金融风暴的帮凶。
信用评级是债券等
金融产品定价的主要依据,
批评人士指出,
美国的信用评级机构
故意帮助投资银行和券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