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尽快重开国债期货市场
李剑阁|文
去年全国政协会议期间,我提交了“关于重开国债期货产品的建议”的提案。时隔一年,国债期货的准备工作又有了扎实的推进,我觉得有必要再次呼吁管理层尽快做出重开国债期货市场的决策。
1995年,因发生“3.27”事件,国债期货交易被暂停。当时,国债期货交易出现问题的原因错综复杂,与交易所和经纪人缺乏风险意识和相关经验,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国债现货市场规模过小,市场基础设施薄弱,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监管部门缺乏监管手段都有关系。
尽管当年的国债期货试点以暂停告终,但是,在国际上,国债期货作为一种历史悠久、运作成熟的金融衍生产品,其规避利率风险和价格发现的功能已得到广泛的认可。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全球2009年国债期货的成交量为1016万亿美元,占交易所各品种期货交易总量的85-90%。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债期货市场平稳运行,未给金融系统增加风险。事实表明,在合理的制度规范约束下,国债期货市场的风险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功能也可以得到有效发挥。
目前,我国发展国债期货交易越来越有必要。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利率风险暴露已经进入活跃期,风险管理需求日趋紧迫。国债期货交易能有效帮助我国的金融机构和经济当事人规避利率风险,保障金融体系的安全;国债期货交易还能促进我国利率市场化和利率体系的完善,提高债券定价的有效性和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促进我国债券市场的整合和深入发展。
作为“3.27”事件调查和处理的主要亲历者,我觉得事件过去十七年之后,我国经济和金融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市场和监管情况来看,我国重开国债期货市场的条件已经成熟。
首先,一个期货品种的产生必须仰赖于成熟、规模庞大的现货市场。目前,我国国债现货市场发展日趋成熟,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流动性持续增强,品种得到优化,期限结构趋于合理,市场交易主体逐渐多元化。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记账式国债存量达到6.5万亿元,位居亚洲第二位,世界第五位,约是1995年国债期货试点时期国债存量的60倍。此外,国债现货市场交易日益活跃,2011年全年银行间市场国债现券交易总额为8.6万亿元,国债回购交易总额高达2.6万亿元。从中金所设计的国债期货合约看,标的为5年期标准券,剩余期限4-7年的国债都可以参与交割。符合交割条件的国债数量达34只,国债存量达1.6万亿元,能够有效防范交割风险。
其次,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发展,为保障国债期货交易的稳定运行提供了重要条件。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利率尚未实现市场化,由官方决定的利率长期固定不变,投资者不必担心利率风险,自然也就没有在国债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的实际需要,市场参与者普遍是投机者。当时我国面临通胀压力,国家对国债利率实行保值补贴,此时投资国债期货面临的主要风险是政策风险。但目前我国已经放开了除存款利率的上限、贷款利率的下限以外的所有利率管制,国债发行与交易利率已基本实现市场化;在国债一级发行市场上,记账式国债采用对国债承销团成员公开价格招标的方式发行,发行利率完全由市场投标决定;在国债二级交易市场上,国债价格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二级市场利率也实现了市场化。
从国际经验来看,国债期货的推出并不要求一个国家已经达到利率完全市场化的程度,只要国债现货市场实现利率市场化,就具备推出国债期货交易的条件。例如,美国1976年推出了世界上首个国债期货合约,而其利率市场化直至1986年才全部完成;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直至1994年才结束,却早在1985年就推出了首个国债期货合约。
再次,国内商品期货和股指期货市场的良好运行,形成了一套包括保证金制度、涨跌停板制度、限仓制度、大户报告制度、强行平仓制度、风险警示制度在内的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为重开国债期货市场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完善的市场环境。场内交易、集中托管、逐日清算和信息披露比较充分等特点,也有效降低了国债期货市场运行的风险。同时,期货市场的大发展,推动相关机构加大技术投入,建立了更加强大的交易和网络系统。国债期货与商品、股指期货有不少共同点,因此在恢复国债期货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商品和股指期货的经验。
最后,日益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管能力为国债期货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当前,随着《期货交易管理条例》、《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期货公司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法律法规的颁布,我国期货市场进入法制化发展轨道,为国债期货的推出提供了完善的法律保障。同时,期货市场集中统一监管的模式已经确立,监管手段日趋丰富,监管能力逐步提高,能够守住不发生系统风险的底线,确保风险可测、可控、可承受。此外,金融期货市场会员分级结算制度、结算担保金制度、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创新在股指期货运行过程中得到了检验,可以确保国债期货的平稳运行。
目前,经过数年努力国债期货已完成了合约及规则设计、技术系统开发工作,国债期货仿真交易已经启动并在逐步扩大参与范围。国债期货各项筹备工作已经就绪,上市条件基本成熟,应该说重开国债期货市场已水到渠成。我相信,改革的最佳时机永远只会提供给具有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决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