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感言 ---及对论坛文章发表专区发展的思考 (三石一号)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曾经说过中国缺乏经济学基础研究,的确现在很多搞经济学学者,包括一些未来的经济学研究人员,都习惯做政策研究,但是基础研究作不好,又能提出什么更好的政策建议呢?现在学习经济学的学生大都不是为了这一目标,诸如赚钱,有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之类的等等。当然,作基础研究不是说政策分析不重要,而是只有基础理论获得了进展,政策才会变得更加有效,社会福利才会最大化。这里讲的基础研究包含实证和规范两个层面。在基础研究的范畴里,大多数研究者又偏好经验性研究。经验性研究只需要将理论与历史数据结合分析,没有理论研究那么乏味。然而这并不是说理论研究本身没有意思,经验证据表明:当 一个人做事情专注的时候,他会充分体会到过程中的乐趣。所以,基础研究也是乐在其中。因此,忌浮躁是在基础研究中首要的问题。这也是我要说的问题所在。虽然,在理论研究,包括实证层面和规范层面的,同时也包含自然科学研究。这个现象在学生当中尤其普遍,这将是本文说的又一个层面。
个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个人。我们每个人都要与他人,团体组织,或政府打交道,所以当我们面临各种各样的关系时,尤其当这些关系成为我们活动的约束时,如何在既定约束下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便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那么,有压力是好事还是坏事,这得综合多种因素分析,比如个人对理想实现效用的期望值,个人的心理素质高低,个人的处事能力等等一系列因素。这里面有一个次要的因素即个人对待事物本身的态度,这一因素是个人内在因素综合作用的内生产物。当一个人对待事物总是过于不求甚解,或者不能实事求是,总是本着期望大于实际期望的态度处理自身所面对的事物和关系,那么这可以看作一种浮躁或者说轻浮心理。这在实际做事情的时候是万万要不得的。原本出事能力很强的一个人却因为浮躁或者轻浮错过很多成功的良机,又或者因为浮躁失去了进一步提升个人能力的机遇,或者影响了个人对事物本身的理解程度。在这里,个人被假设成有限理性的个人。
在作基础研究的过程中,这种治学态度绝对要不得。我们每个人都是有限理性的个人,能力要受到个人知识水平,视野宽广程度和策略思维及逻辑分析能力,以及个人的理解能力的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迫于知识发展无限性与人类认知的有限性,我们每个人只可能在自己专有的一个或几个领域学有所长。那么为何我们的知识又是那么渊博。关键就在于交流,直接的或间接的。直接的指当面或者通过一种有效途径可以接受对方的亲自指导;而间接的指通过书本形式途径了解。作为学习经济学的或者对经济学感兴趣的志者,我们都见过每一篇学术论文都会在后面列出参考文献;在阅读经济学或其他科学的专著时,开篇的序言总会谈到与作者交流思想 的老师,为什么?这就是交流促进了个人学术能力的升华。正如交换可以提升效率一样,人们之间的交流可以提升个人水平。为什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能够在中国经济学研究领域占有独特地位,这与他们的组织制度设计是有很大关系的。我们知道,他们每年都要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作讲座,以促进思想交流,加上研究者的高水平及其治学态度,上述结果是一定的。我们需要借鉴他们的经验和治学态度。
我曾经问过一个计算机水平很高的朋友,中国的计算机水平在世界上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他回答到,其实中国的计算机个人研究水平和程序员的个人能力都是很突出的,差就差在管理制度层面及团队作战能力。他补充到,一个中国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到国外很快就可以成为精英。为什么呢?IT界普遍存在一种浮躁轻浮作风,目标一切向钱看,什么赚钱作什么。这就决定了我们只能处于科技发展链条的低端。是缺乏资金吗?不是,就是这种作风在作怪,不能静下心来好好的研究。
经济学究竟如何呢?我的回答是也总体水平也好不到什么地方。之所以用总体,乃是因为在我国的确有一批水平很高的经济学家,诸如:林毅夫`樊纲`张维迎`吴敬琏`余永定`王则柯`邹恒甫等等。但是中国作为这么大的一个经济,仅有这些经济学家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更多的高水平经济学工作者。关于中国学习西方经济学的阶段,大多数经济系的学生都应该知道,在这里我不再添烦。我要强调的是经济学的基础研究。经济学越来越成为经济政策制定的依据,为了一个更大更强更好的经济,经济本身的发展也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数据,同时,基础研究所带来的经济理论的发展也会为一个更大更强更好的经济提供更加有效的理论框架。然而浮躁影响了我们的视野,我们总是不能很好的做研究,理论总是停留在以前的层面上,没有进取。学术界每天都在更新,而我们却依然沉浸在守旧的书本中。现在大多数经济学教授不能将高级微宏观经济学,学生本科阶段只写一篇毕业论文,还是网上下载的。如此,我们的经济学研究水平怎么能提高呢?
下面谈到本科生。我们知道,P`Samulson在本科阶段就已经发了很多论文,其中包括显示偏好理论等一系列得诺贝尔奖的文章。而国内大部分学校的本科生呢?当然,Samulson是一个特例,他是经济学天才,但是只要我们好好的去做,踏踏实实的去做,总会取得一定的成绩。现在,本科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还有很多设置不合理的课程;很多学生都是在从事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他们没有办法转变自己的专业,于是考研便成了一条选择的途径。然而,考研也不见得是最好的选择,研究生越来越多,是否也会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呢?不好说。同时考上了,也不见得就能学到多少知识。很多研究生都是集体培养的,这对作研究非常不利。同时,现在,学术界的轻浮作风也带到了研究生里面,研究生成了传递信息的信号指示,而不再说明知识水平和能力。这些直接影响着本科生的思想,在这种大环境下,学生也成为金钱的产物,很多学生把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不错的工作,此生足了。不谈理论,不谈政策,只关心money,是这种轻浮作风的表现。但是,还是有很多有志于从事基础研究和理论应用研究的人士。那么,就为这一部分人,我们得搞好外部环境,为他们的研究提供有利条件。的确,历史正是在这部分精英的带领下,才获得发展的。那么,如何去为做进一步的研究打基础呢?这是本文要说的最后一个问题。
本科阶段是一个基础阶段。本科学习的知识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台阶。传统的教材过于守旧,因此要广泛参阅最新的理论成果。当然,在这之前,必须作好前一阶段基础理论的学习;要交流,这里有两个:一个是与大学教授,老师。途径可以是课堂听讲或课下请教交流,也可以是讲座等;二是与专业内及相关专业的学生交流,这里强调一点,不要小看你周围的任何一个学生,没准他们中的那一个会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还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们要广泛吸收每个人的长处,当然不能只是拿来,要消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创新。要理解创新,把一项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并促进实践的发展,也是创新。不见得非得是发现。一项在国外淘汰的技术,只要国内没有的,应用近来并能使技术进步的也算是创新。当然,我们希望有更多基础研究创新。既然经济学作为一般性的理论,那么为什么华人就不能作出贡献呢?杨小凯,钱颖一,张五常,林毅夫,许成刚,刘遵义等是杰出代表。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呢?林毅夫教授曾经说过,未来中国将会是世界最大的经济。英国是最强的经济时,优秀经济学家出现在英国;现在美国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优秀的经济学家都出现在美国。那么未来,中国是最大最强的经济,那么优秀的经济学家将会出现在中国。那将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为了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们需要努力学习,广泛交流,刻苦钻研,吸收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为经济学的发展,为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论坛为我们的学习学术思想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网络平台。在论坛上,我们习惯于浏览西方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政治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及研究生招生专栏,以及时事部分。而上述专栏多文献和简单的问题讨论。招生专栏和时事部分有很强的现实性,很多人都要深造,希望通过论坛获取一些信息,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信息;时事部分通俗易懂,直观,象看网络电子报纸,尤其是经济评论更能激发读者的兴趣。文章发表专区则不同了,这里面的文章既要有适合一般人阅读的通俗文章,同时也要有一些阅读随想手记,还要有一些较好的学术性文章(学生写的);同时,还要包含前沿性学术论文和历史经典文章文献;在平时的学习和阅读过程中,我们不要读完就放,要学会思考,把自己的思考体会写下来,交流一番。这样我们才能够提高自己的水平。闭门造车,永远也不会有发展。那么,我们文章发表专区就为各位朋友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我们都是学经济学或者对经济学感兴趣的志者,不要浪费了资源,毕竟资源是稀缺的;而且我们浏览过的的经典文章文献也可以传上来,让我们共同来吸收这些文章中经典成分,形成思想共同交流,相互促进;前言性论文是我们接触最新理论的途径,开放经济学视野,提升自己经济学分析水平;一般性的包含哲理的文章,以供大家在看累之余解除疲劳,同时又能从中明白道理。
总之,初步形成以下几个内容:(含概经济学的各个领域)
1。一般人阅读的通俗文章 2。前沿性学术论文 3。历史经典文章文献; 4。阅读随笔手记
宗旨:以网络为平台,共同交流,促进发展
原本我们是平行线,人大经院论坛文章发表专区让我们相遇,让我们在交流中促进自我的发展。人大经院论坛文章发表专区随时欢迎你的到来!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