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欠发达地区金融
支持新农村建设实证分析及路径选择
[内容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本文从金融视角切入,以绵阳市辖内农业大县—盐亭县的典型案例,剖析了当前西部欠发达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指出了西部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新需求,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金融支持新路径、促进农村经济金融良性互动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西部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 金融支持 实证分析 路径选择
一、现状: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支农情况案例实证分析
盐亭案例:盐亭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地处嘉陵江、涪江分水岭上,属丘陵低山地貌,幅员面积164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面积54%,耕地面积3.42万公顷;全县辖36个镇乡,总人口59.5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2.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7%;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30元,低于全县平均2342元的水平。
目前,盐亭县向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主要有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机构。从发展趋势看,县域农村金融机构及从业人员处于撤并减少中(见表1)。
表1:盐亭县金融机构情况一览表 单位:人,个 |
时间 项目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国有商业银行机构网点数 | 28 | 24 | 18 | 15 | 13 |
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比上年减少数 | 6 | 47 | 88 | 28 | 16 |
农村信用社机构网点数 | 68 | 68 | 68 | 68 | 68 |
农村信用社从业人员数 | 291 | 291 | 290 | 313 | 312 |
邮政储蓄机构数 | 160 | 169 | 169 | 169 | 169 |
农发行从业人员数 | 20 | 20 | 17 | 16 | 19 |
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短期农业贷款占比少,并呈显逐年下降趋势。2005年盐亭金融机构人民币短期农业贷款余额49501万元,占当年贷款总额的5.63%,2001-2005年中,短期农业贷款率年均增长8.92%,远远低于贷款总额年均增长21.68%。(见表2)。
农业项目贷款数量甚微。据统计,2001-2005年,盐亭金融机构发放农业项目贷款的项目数少,资金数量有限,2001-2005年农业项目贷款占当年各项贷款总额的比例均低于0.25%(见表2)。
农户贷款面徘徊在较低的区间。农户在当地农信社获取贷款支持比例仍很小,全县52.3万户农户中,2005年获取农户贷款支持的仅8294户,贷款面为1.59%,2001-2005年均低于1.6%的比例(见表2)。
表2:盐亭县农村金融支持情况调查表 单位:万元,%,个 | |
项目 年份 | 短期农业贷款 | 农业项目贷款 | 农信社农户贷款面 | |
余额 | 占贷款总额之比(%) | 项目数 | 金额 | 占贷款总额之比(%) | 户数 | 占比 | |
|
2001 | 35166 | 8.77 | 3 | 250 | 0.06 | 6876 | 1.3 | |
2002 | 39304 | 8.37 | 7 | 620 | 0.13 | 7024 | 1.42 | |
2003 | 40144 | 6.02 | 10 | 1035 | 0.15 | 7381 | 1.49 | |
2004 | 35497 | 5.07 | 12 | 1679 | 0.24 | 7899 | 1.51 | |
2005 | 49501 | 5.63 | 15 | 2043 | 0.23 | 8294 | 1.59 | |
农村信贷资金价格偏高。截至2006年6月末,全县农户贷款余额8294万元,单户从200元至58000元不等,户均17680元,贷款利率大多上浮,最高年利率达11.79%,加权平均利率为8.81%。样本企业贷款余额3.2亿元,户均350.5万元,基本上浮了利率,最高年利率达10.34%,加权平均利率为7.46%。2005年以来,获得贷款的“三农”企业中上浮50%以上的占比达43.40%。无论是种养殖业还是经商、办厂,投资回报率在10%以上的极少,加上贷款的其他中介费用和税费等,农村经济很难承受如此高的资金价格。
表3: 盐亭县企业2005年以来贷款利率浮动情况 单位:% |
浮动倍数 | 0.9~1倍 | 1.0倍 | 1.0~1.3倍 | 1.3~1.5倍 | 1.5~2.0倍 | 2.0倍及以上 |
企业占比 | 7.55 | 16.98 | 9.43 | 22.64 | 43.40 | 0 |
农村信贷需求呈现多元化格局,农业信贷投向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不相适应。随着经济的发展,盐亭农村信贷需求主体出现变化,突出表现在传统农业信贷需求萎缩,非农信贷需求逐步增加.根据对20个乡镇的调查,2001-2005年,农户申请贷款用于购买农药、种子、化肥(传统农业)比例由45%下降到25%,用于农副产品加工、运输、商贸、特种种养殖(多种经营)的比例由26%上升到35%,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比例由6%上升到24%(见表4)。
表4:样本乡镇贷款需求情况调查表 单位:% |
年份 项目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传统农业贷款需求比例 | 45 | 48.3 | 40.3 | 35.4 | 25 |
多种经营贷款需求比例 | 26 | 27 | 32 | 34 | 35 |
企业生产经营贷款需求比例 | 6 | 12 | 15 | 20 | 24 |
同时,随着农村信贷需求的变化,涉农金融机构农业信贷投放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不相适应的矛盾较为突出。跟据对50户有大额资金需求的农民调查,2003年末、2004年末、2005年末和2006年6月末四个时点的资金需求量分别为700万元、1121万元、1485万元和1720万元,由于难以提供有效的抵押品,实际贷款满足率分别为22.89%、19.24%、18.05%和17.56%,贷款满足很低。
表5:50户大额资金需求客户资金供求情况表 单位:万元,% |
经营类型 | 年度 | 资金需求量 (万元) | 信用社供给量 (万元) | 资金供给率(%) | 缺口部分银行不贷原因 | 缺口资金解决途径 |
规模养殖 (16户) | 2003 | 65 | 26 | 40.00 | 缺乏有效的抵押品,只能发放少量的担保贷款 | 从民间借贷解决部分 |
2004 | 90 | 43 | 47.78 |
2005 | 135 | 54 | 40.00 |
2006.6 | 160 | 59 | 36.88 |
规模种植 (14户) | 2003 | 85 | 31 | 36.47 |
2004 | 116 | 48 | 41.38 |
2005 | 175 | 62 | 35.43 |
2006.6 | 210 | 73 | 34.76 |
粮食收购与加工 (11户) | 2003 | 310 | 59 | 19.03 |
2004 | 520 | 71 | 13.65 |
2005 | 660 | 74 | 11.21 |
2006.6 | 780 | 86 | 11.03 |
农资经营(9户) | 2003 | 240 | 46 | 19.17 |
2004 | 395 | 53 | 13.42 |
2005 | 470 | 65 | 13.83 |
2006.6 | 530 | 68 | 12.83 |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满足程度较低。近几年来,市、县两级政府注重加大对盐亭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有效改善了农村经济发展硬环境,但据调查显示,农村基础设施有效投入仍显不足,在GDP中的比重不足3%,在信贷总额中的比重不足6%,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在财政投入的占比呈下降趋势。(见表6)。
表6:盐亭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情况 单位:万元、% | |
项目 年份 | 投资金额 | 占GDP比重 | 占财政收入比重 | 占贷款总额比重 | |
|
2003 | 39622 | 2.69 | 32.29 | 5.94 | |
2004 | 39146 | 2.64 | 23.84 | 5.59 | |
2005 | 46976 | 2.64 | 22.18 | 5.35 | |
农村民间融资活跃。在正规金融供给不足和市场内生需求的推动下,盐亭农村民间借贷、内部融资、拖欠(预收)款项等民间金融活动日趋活跃。根据人民银行2005年初对盐亭民间融资调查,有75%的农户反映其周围有从事高利贷的人;一旦生产生活资金紧张时, 只有7%的企业和21%的农户通过银行信贷解决,70%的企业、79%的农户通过民间借贷解决,此外还有23%的企业以降低库存、减少应收账款或者增加预收(应付)款解决。
农村保险有名无实,经济补偿机制缺失。由于农业既是弱势产业又是高风险领域,因而农业保险在保险业务中占比很小,农业保险有被商业保险公司彻底摒弃的隐患。截至2005年末,盐亭农业保费收入仅为463万元,比上年下降23.6%,且呈逐年下降趋势,农业保险对粮食生产的支持作用几乎丧失殆尽。
二、西部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新需求
(一)金融单一支持向多元化支持的需求转变。长期以来,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水利建设、通信发展、电网改造完善、清洁节能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这其中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缺少资金、缺少投入。以盐亭为例,十五期间全县累计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方面的各类资金仅14亿元,而要完成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预计资金总量将超过50亿人民币,这其中不仅需要金融机构的信贷大支持,更需要政府加快财政政策性投入,需要农民自主投资、需要借市场之手引导和实施招标投,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的多元化和多层次。
(二)单一化金融服务向一站式服务的需求转变。目前,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体制不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与新农村建设需求不相一致。除了正常的存款、贷款、结算外,涉农金融机构为农民量身定做的服务品种太少,不仅如此,最基本、最普遍的银行卡业务在农村也很少推广或推广力度有限,资金结算没有联网上线,结算渠道一直不畅;代收、代付、代理、代管等中间业务没有开办,网上银行等新型业务更是未有涉足;贷款也只是以小额生产性流动资金贷款为主,在贷款额度、贷款期限、贷款利率、贷款用途上仍处于功能不断放大的探索性研究和试行之中。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加大,新农村建设对集信贷、结算、保险等综合性金融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金融超市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三)风险事后救助和补偿向事前风险防范和抵御上的需求转变。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受自然灾害和市场行情影响较大,一遇到市场变化、自然灾害,农户就近乎倾家荡产,金融机构债权也难以得到维护。以盐亭为例,今年以来,盐亭遭受50年不遇的大旱灾,种养殖业贷款不良比例高达16%,年增量达1123万元,新增贷款有23%形成不良就是很好的一个证明。新农村建设,农民所需要的不是受灾后被动式的接受政府救助,而是主动式的减灾避险,超前防范。特别是在自然灾害频发的西部欠发达地区,迫切需要建立起农民自身的风险基金组织和专业管理协会,及时规避风险、减少损失,提高各类风险承受能力。
(四)传统型农民身份向新型农民身份的需求转变。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民的知识结构、文化层次、专业技能得到本质提升,而目前金融机构相应的配套支持尚显偏弱,主要表现有三:一是助学类资金需求满足率低。目前许多农村贫困学生就学贷款还困难,以盐亭为例,截至8月末,助学贷款余额为569万元,仅占需求量的8%,金融机构与地方党政和教育、财政等有关部门互动还不够,生源地助学贷款还未启动。二是教育类资金需求满足率低。贫困农民接受技能教育培训还较难,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其他中介组织贷款还少,农民就业技能培训贷款还未开办。三是创业类资金需求满足率低。对农民进城再立业、乡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外出务工回乡再创业没有专门的支持途径和办法,缺乏一揽子综合信贷支持措施。
(五)信贷支农政策向各项政策相互匹配的需求转变。 现行农民除简单的利率、存期外,所掌握了解的金融政策和相关知识非常有限,对每年的货币信贷政策变化与要求更是微乎其微。随着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现代化,农民也会逐渐有意识地走近政策、接触政策,并且将一些金融支持政策与相关配套政策联系起来,综合判别政策的变化和走向,以决定取舍。这就需要金融部门自身要吃透政策,把握政情,立足政务,适时下发并调整配套金融服务措施。
三、西部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选择原则。当前完善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体系正处于“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时期,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总结经验,抓紧开展规划、设计和实践好金融支持新路径,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量体裁衣原则。当前,农村金融需求的主体是农户和农村企业,他们的金融需求与城市居民和工商企业相比更多样和复杂。因此,在设计农村金融体系时,一定要考虑农村金融需求的这些特点。
2、循序渐进原则。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既要立足当前,还要兼顾长远,总体上应该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稳妥推进。
3、因地制宜原则。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的类型、功能、布局、结构等必须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农村产业升级相协调,使金融、经济、社会顺畅运转、和谐共存。
4、引入竞争原则。一个有活力、有效率的农村金融体系是将资金安全高效地留在农村的最佳途径,也是解决经济二元结构的重要手段。通过构建合理的市场体系,增强相互间的竞争,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经营的效率,从而适应农村多元化发展的经济组织形式对金融服务的需要。
5、政策扶持原则。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生产的规模小,经营分散,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因此,在进行农村金融体系设计时,应当从政策或法律上予以体现按照中央“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
(二)选择路径。西部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要以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目标,准确选择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合理路径,有力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共赢发展。
1、调整支持“新思路”。金融机构要要按照新农村建设“双发展、双稳定、双增效”取向,从支持传统农业向支持现代农业转变,从支持传统农民向支持现代农民转变,从支持传统农村向支持新农村建设转变。
2、延伸涉农“新服务”。要继续发挥银企对接的平台作用,实现银政企理念、情感和业务交流的全面对接。要建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库,主动发掘潜在优质客户,扩大支农支持面;积极开办支农金融超市,实行保险、公证、律师、金融、房地产开发商等部门联合办公,推行“一站式”服务和“一条龙”作业,探索金融支持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方式和新路径。
3、拓宽融资“新方式”。要开发新的融资方式,通过 “聚集项目、捆绑资金、集中投向”的方式,夯实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通过 “公司担保、联合共管、分环节投贷”的方式,发挥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链条效益;通过资产、负债、中间业务一体化营销方式,满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贷款、承兑票据贴现、应收账款融资等方面的金融需求。
4、激活小额农贷“新功能”。农信社要按照“合理授信、改善服务、防范风险、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抓好小额农户贷款功能放大工作,适当提高贷款额度,合理确还款期限。农行、农发行要加大新业务的营销力度,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的生产和发展。
5、构造农村金融生态“新环境”。要加快农村金融体制的全方位改革,对县级金融机构重新定位。通过支持改革、适当资金倾斜、有机财政扶持,提高涉农金融机构支农实力、能力和效率。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全力推进构建“乡(镇)政府、村委会、涉农金融机构、农户”四位一体的农村信用工程的深入创建。健全社会信用制度,提升社会诚信意识,加大对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的打击力度,为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营造良好的金融司法环境。建立优质中介服务环境,探索建立农村金融风险补偿机制,着力发展适合农村的担保机构和担保方式,适时转移和分散农村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