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工业人的未来》
德鲁克被盛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大师中的大师”,然而他的贡献却不仅仅限于管理学。在他早年的著作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他对历史趋势的判断,对自由、对社会的追问与探究。而他思考的高度,已足以构成他作为思想家的理由。
在《工业人的未来》这本书中,作者语言平实,行文流畅,结构清晰。与常见的学术论文中充斥弥漫的学究气不同,作者似乎更愿意以一种循循善诱的方式来展开他的论述。为了自由和实现价值,作为个体的人必须具备社会身份和功能,而一个社会要满足成员对其的要求,就必须具备功能性,同时为了避免本来必要的社会权力走向极权主义,就有必要保证这种决策性权力具备合法性基础——意味着同时也受到了约束。个人的身份和社会功能、权力的合法,这些共同构成了本书的核心。围绕这些,德鲁克又不惜笔墨的对一些观点进行了阐述和证明。比如对极权主义的反对。因为接受极权主义(不管以何种面目出现,是一个人或一群人)暗含接受了一种完美或能趋于完美的领导,意味着无需进行选择。而这恰恰是对自由的否定。由此,德鲁克从基本原则出发对“极权主义”进行了证伪。然而这种论述方式在其本身力求全面阐述的同时,也很容易使初读者迷失在其浩杂的语言丛林中。而在反复阅读此书后,会发现尽管伸出的枝桠众多,德鲁克却总能不动声色的牵引思维重新回归到他的主线上来。这与他“集中——发散”的思维方式有关。“集中”使他能够始终旗帜鲜明的引领读者不偏离论题,到达论述的彼岸。“发散”使他的每一句话、一个分论都得到翔实有力的支撑。
作者在社会、历史、哲学这几个不同学科中游走自如,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个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责任感。读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探求,更是一次心灵的荡涤。贯穿全书的德鲁克对人的价值和自由的追求。在战争和社会动荡时期,德鲁克敏锐的观察到时代特点与社会需求,从对历史现实的分析中揭示出矛盾的根源。在他的思想中,之所以需要一个自由的功能性社会,完全是由于进入工业时代的现实需求。当代工业进步产生的巨大物质生产能力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人们交往的基本模式,从而从根本上塑造了社会的基本秩序。这一点与卡尔.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谋而合,令熟谙政治经济学的中国读者备感亲切。不同的是,马克思将秩序的构造与执行统归为“上层建筑”,以实现概念的简化;而德鲁克则将政府与社会治理细分,认为二者不仅相异而且应该保持分离,这样才能达到相互制衡。虽然把“启蒙运动”视为“极权主义”的思想之源,
在本书的阅读中会让人联想到其他一些学说:马克思的政治经济理论、“启蒙运动”的三权分立,以及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对市场缺陷的揭露。各家学说立场迥异却不乏交集。让人在对比中自辨个中滋味。除了作者的思想性本身,译者所体现的知识淀积和专业功底也同样让人称道:词汇的遴选、语气的模拟都尽可能的传递了原著所要表达的思想。在读完这本书后,深深的感觉到孤立的读书是不够的,要把每一本书放在德鲁克著作体系的环境中才能更好的理解他和他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