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家庭的社会里,一般只有把东西买到自己的手里才好消费。而在高级的社会——天下一家的社会则不需要如此。在高级社会——天下一家的社会里,如果汽车有空闲的汽车,而你又要使用汽车,那么你去驾驶就是了。这时汽车也不仅仅是你的,而是整个社会的,所以别人也可以使用(比如与你一起使用,或者你使用完了他们再使用)。
所以高级的社会——天下一家的社会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而在家庭的社会里则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比如在家庭的社会里,明明你身边有许多空闲的汽车停在那里的,但由于那些汽车不是你的,所以你不得不花时间寻找你可以使用的汽车。
在家庭的社会里,每个家庭都有许多以前购买的,并且一时不再需要物资,但是由于这些物资是人们独自占有的,所以外人就是需要使用这些物资也无法使用,这就造成了物资的不能充分的利用。而在高级的社会——天下一家的社会里则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因为物资不再为个人独自占有了,任何物资都是属于所有的人的了。
在家庭的社会里,有些人有许多钱闲在那里没有用,而另一些人却因为缺少钱而在那里等死。也就是说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而在高级社会——天下一家的社会里则没有这样的问题,因为任何资源都是属于整个社会的,所以任何资源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利用。(当然在高级社会里也不再有货币了,为什么不再使用货币,也是因为天下一家了,有关这个问题的详细分析,详见我的其他文字)。
这种帖子我是删还是不删啊???
什么是你所谓的高级社会?你怎么定义它?产权?
什么是家庭社会??
高级社会是资源不会闲置的社会吗?你怎么设计这种制度??
你的论证逻辑:因为社会资源有闲置,所以缺乏效率。现在假设一种所谓的高级社会可以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所以高级社会可以从分的利用资源。
你认为这是论证吗??
估计是这样的前提得出这样的结论:
因为我们小家是有效率的,而且社会因为我们小家的存在而无效率,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更大的家,即天下一家。
因为我们的小家东西是我们大家的,是随便用的,因而我们的大家也是随便用的。
因为我们的小家。。。,因而。。。。
。。。
“天下是一家”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吗?如果小家之间是一种和谐有序,不也问题解决吗?如果小家是点,家的关系是连线,那么社会就是一个网络。网络的解决不仅是靠通过点的合并来解决的,因为合并只是把关系包含在了点的内部,问题还没有解决。
高级社会人们的利益会有冲突吗?比如,如果两人都要在同一时间开同一辆车,都没有任何退让余地,怎么解决?
天下一家的社会里是存在谦让的,而不会是对立的,是博爱的,而不是狭隘的。所谓的一家必须有这样的关系才是一家,否则则不是一家了。你要这样理解天下一家才行。
比如说我们就常常看到情侣在公共汽车上做在一个座位上,而一般的情况下,这个座位是只做一个人的。而没有爱的感情的人会为了一个座位而争夺,而有爱的人则不会如此,他们或者谦让,或者两各人做一个座位。
所以博爱的感情可以解决你所说的冲突问题。
这种帖子我是删还是不删啊???
什么是你所谓的高级社会?你怎么定义它?产权?
什么是家庭社会??
高级社会是资源不会闲置的社会吗?你怎么设计这种制度??
你的论证逻辑:因为社会资源有闲置,所以缺乏效率。现在假设一种所谓的高级社会可以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所以高级社会可以从分的利用资源。
你认为这是论证吗??
你还不理解我说的一切,你去看看我的博客就会知道的更多了。
估计是这样的前提得出这样的结论:
因为我们小家是有效率的,而且社会因为我们小家的存在而无效率,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更大的家,即天下一家。
因为我们的小家东西是我们大家的,是随便用的,因而我们的大家也是随便用的。
因为我们的小家。。。,因而。。。。
。。。
“天下是一家”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吗?如果小家之间是一种和谐有序,不也问题解决吗?如果小家是点,家的关系是连线,那么社会就是一个网络。网络的解决不仅是靠通过点的合并来解决的,因为合并只是把关系包含在了点的内部,问题还没有解决。
呵呵,如同不同的科学家会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向一样,你可以选择你的方向,但我的选择与你不同,我选择天下一家的方向。
这种帖子我是删还是不删啊???
什么是你所谓的高级社会?你怎么定义它?产权?
什么是家庭社会??
高级社会是资源不会闲置的社会吗?你怎么设计这种制度??
你的论证逻辑:因为社会资源有闲置,所以缺乏效率。现在假设一种所谓的高级社会可以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所以高级社会可以从分的利用资源。
你认为这是论证吗??
科学或类似科学的,一般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自身无矛盾的;二是可以证实的。
大家在讨论中发现了矛盾,而且似乎又无法证实的。这样看来,现在只能是个天真的想法罢了。
如果想成为科学或类科学的,还需多多令人信服辩驳人家对你的置疑呀。如果仅仅通过狡辩的方式,似乎有悖于科学的或类科学的初衷了。
科学或类似科学的,一般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自身无矛盾的;二是可以证实的。
大家在讨论中发现了矛盾,而且似乎又无法证实的。这样看来,现在只能是个天真的想法罢了。
如果想成为科学或类科学的,还需多多令人信服辩驳人家对你的置疑呀。如果仅仅通过狡辩的方式,似乎有悖于科学的或类科学的初衷了。
呵呵,你可以认为我是在狡辩,没有关系的,你继续这样认为好了,我不在意。为什么许多先知甚至被诬陷,被人迫害死了,这有什么呢?因为与别人不同,就是因为不符合一些人口里的科学,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呵呵。你是不是希望再制造一起这样的事情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8 22:53:31编辑过]
举个很纯的反例,楼主可不要恨我呀,我可是本着科学求真的态度呀。
我们小的时候都看过或听过“三个和尚”的故事。这个故事倒是蛮有启发意义的。
寺里的财产是公有的,也就是属于3个和尚的;这3个和尚可能没有亲缘、血缘关系,他们入寺的动机也是很纯的;他们的生活没有市场交换,没有货币。他们组成了一个家。我想这个家一定在严格意义上满足楼主所谓天下一家的要求。但结论为什么是3个和尚没水喝呢?看来所谓“天下一家人”内部也没有实现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呀,而且维持生活都困难了。
举个很纯的反例,楼主可不要恨我呀,我可是本着科学求真的态度呀。
我们小的时候都看过或听过“三个和尚”的故事。这个故事倒是蛮有启发意义的。
寺里的财产是公有的,也就是属于3个和尚的;这3个和尚可能没有亲缘、血缘关系,他们入寺的动机也是很纯的;他们的生活没有市场交换,没有货币。他们组成了一个家。我想这个家一定在严格意义上满足楼主所谓天下一家的要求。但结论为什么是3个和尚没水喝呢?看来所谓“天下一家人”内部也没有实现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呀,而且维持生活都困难了。
呵呵,你多大呀?
做学问有两个境界,一是把高深的理论用高深的话说出来;二是把高深的理论用通俗的话表现出来。第二个境界是蛮高的,我正在向第二方向努力(呵呵,自己吹嘘一下自己,让不人家都问我年龄问题了)。
哲学告诉我们,我们的语言是有问题的,有时候是模糊的,甚至充满奇异的诱惑力量的。因为逻辑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否认矛盾论存在,我们可以推出任何结论。维特根斯坦告诉我们,我们需要思想的澄清。经济学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把概念都界定清楚,不要受其诱惑,问题也就清楚了。如果高深的概念我们界定不清楚,那么我们回到最简单的情况,问题也是能界定清楚的,这是一种思想的试验,而且这更能抗拒语言的诱惑。
”苹果为什么会掉在地上?“,这可是一个大问题。因为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呵呵,我看楼主还是认真回答我对您的秸难吧。
通读了从天下一家的文献,我们似乎看到了mkszyz想法的潜在的前提:
我们加入天下一家是有条件的。什么条件呢?我想至少要:一财产归公;二道德情操无差异足够高尚;三足智商无差异足够高等等。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财产不归公,我们就不能称其为一家;如果道德不高尚,我们就不能辛勤的劳作,如果道德有差异,那么我们只能得到道德的最低点,因为我们都很聪明;如果我们智商不高,我们就不能看出我们在道德的选择时候我们怎样放弃。所以我们需要这样一系列的前提条件。
这个前提是有问题的。如果达到了这个入门的条件,社会还会存在现在的问题?这是值得怀疑的。那么我们加入这个家的动机是什么呢?我看不出这些道德情操高尚和智商足够高的人加入天下一家的动机。
而且重要的是,这里意味者,我们放弃了自己的个人财产,加入了”天下一家“那一刻,我们就道德、情操等足够高而且无差异了。这是令人感到怀疑的,就好比我们大口的吃巧克力我们说就是赌神高进一样不可信。物质和精神不是一种线性的对应。
如果不是这样,事实告诉我们,我们仍然有一堆问题没有解决。天下一家缺乏了一种发展机制,一种反馈的机制。因为没有差异,或是没有问题,我们无法发展。这是一种线性的思维方式。
举个mkszyz天下一家的中房屋拆迁的例子。如果你,我在湖中心的岛上有一套房子,我们都很十分喜欢它(不喜欢同居)。因为自然的原因湖水面积扩大了,只能容纳一房子。这时候房子需要拆迁,我们怎样不会厚此薄彼的处理这样的问题呢?我们还是不得不假定我们的物质是足够的丰富的能够满足你、我的要求。为什么呢?如果不是足够满足,要么结果是你,我都不住了(我们道德同样的高尚,我们都放弃),这样社会资源浪费了;如果有差异,道德高尚的你让给了道德稍低的我,如此岂不是道德不高的人驱逐道德高尚的人的需要,这也不公平呀。
为了更加清晰讨论楼主的主张,我把楼主的主张做一个概括。您天下一家的论述可以是这样的:
因为我们现实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不能完满的解决,这与我们家庭、企业、政府的存在有关,这就是您所说的“家庭的社会”吧。
因为看到了我们心目中小家的温馨幸福,就觉得社会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的家庭、企业、政府足够小造成的,因而我们为了解决社会问题,需要取消家庭、企业、政府把世界组成一个大家。
天下一家是重要的,它能完满的解决我们现实中的问题。
天下一家是高效率的,我的就是你的,我们不分彼此。
天下一家人都是道德高深、富于智慧的。
天下一家要么有正式的组织存在,要么有非正式的组织存在,两者不可得兼。
。。。
我们还可以用更简洁的一句话来概括楼主的观点:
意图用放弃私人财产的方式,用我们对天下一家的归属感来完满解决社会问题,天下一家是没有社会问题的,是完美的存在。
因为楼主的帖子重复了,为了强调一下,我在这里姑且再重复一遍,为以后的讨论梳理一个清晰的前提。
我的提纲式的总结,估计楼主不会反对吧。如果错了,麻烦楼主修改。[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9 10:13:21编辑过]
仔细想来,楼主的人本的伦理主义经济学是一个不小的创新。因为我们传统经济学在理性人的假设下丧失了人的本性,是楼主的天才发现,才使经济学得到了真正的回归。
我们应该支持扶持楼主的观点,使我们丧失的人性的经济人,在家的感召下得到洗涤和回归。
我们应该对于我们的幼稚感到羞愧,我们的驳斥在楼主的是非说答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楼主深深的道理,令我们钦佩。天下一家,阿门,鼠标。
根本不需要极大的丰富就可以建设起天下一家的社会,而天下一家的社会的建立确实会导致物质的丰富。因为一些限制发展的东西被消除了。比如因为有偷窃所导致的必须有警察法官监狱等等的事物消失了,比如因为有战争所导致的军队的装备的产业消失了,比如因为纠纷导致的低效率消失了。
而为什么物质不丰富也可以建设起天下一家的社会,这是因为充满爱的人可以艰苦奋斗,彼此分担苦难,所以可以在物质贫乏的时候建立起天下一家的社会。就如同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在困苦中奋斗,使家里富有起来一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9 12:31:25编辑过]
举个很纯的反例,楼主可不要恨我呀,我可是本着科学求真的态度呀。
我们小的时候都看过或听过“三个和尚”的故事。这个故事倒是蛮有启发意义的。
寺里的财产是公有的,也就是属于3个和尚的;这3个和尚可能没有亲缘、血缘关系,他们入寺的动机也是很纯的;他们的生活没有市场交换,没有货币。他们组成了一个家。我想这个家一定在严格意义上满足楼主所谓天下一家的要求。但结论为什么是3个和尚没水喝呢?看来所谓“天下一家人”内部也没有实现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呀,而且维持生活都困难了。
三个在一起的人不等于就是一家人,三个关在同一个监舍中的犯人就是一家人了?呵呵,有这么简单?你在同宿舍的人同学是一家人吗?你们在一起住了三四年就成了一家人了?
所以这里面不完全在外在的东西,还在内在的东西,如果没有爱,那么就不是一家人。
如果其中一个和尚有爱心,大爱之心,那么他就会一直打水打下去。而你说的那些和尚其实都是穿了袈裟的俗人,所以他们会没有水喝,就如同学生宿舍中的三个学生一样。
所以从你提的问题我就知道你并不理解天下一家。或者说你理解的很肤浅,很幼稚。
通读了从天下一家的文献,我们似乎看到了mkszyz想法的潜在的前提:
我们加入天下一家是有条件的。什么条件呢?我想至少要:一财产归公;二道德情操无差异足够高尚;三足智商无差异足够高等等。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财产不归公,我们就不能称其为一家;如果道德不高尚,我们就不能辛勤的劳作,如果道德有差异,那么我们只能得到道德的最低点,因为我们都很聪明;如果我们智商不高,我们就不能看出我们在道德的选择时候我们怎样放弃。所以我们需要这样一系列的前提条件。
这个前提是有问题的。如果达到了这个入门的条件,社会还会存在现在的问题?这是值得怀疑的。那么我们加入这个家的动机是什么呢?我看不出这些道德情操高尚和智商足够高的人加入天下一家的动机。
而且重要的是,这里意味者,我们放弃了自己的个人财产,加入了”天下一家“那一刻,我们就道德、情操等足够高而且无差异了。这是令人感到怀疑的,就好比我们大口的吃巧克力我们说就是赌神高进一样不可信。物质和精神不是一种线性的对应。
如果不是这样,事实告诉我们,我们仍然有一堆问题没有解决。天下一家缺乏了一种发展机制,一种反馈的机制。因为没有差异,或是没有问题,我们无法发展。这是一种线性的思维方式。
举个mkszyz天下一家的中房屋拆迁的例子。如果你,我在湖中心的岛上有一套房子,我们都很十分喜欢它(不喜欢同居)。因为自然的原因湖水面积扩大了,只能容纳一房子。这时候房子需要拆迁,我们怎样不会厚此薄彼的处理这样的问题呢?我们还是不得不假定我们的物质是足够的丰富的能够满足你、我的要求。为什么呢?如果不是足够满足,要么结果是你,我都不住了(我们道德同样的高尚,我们都放弃),这样社会资源浪费了;如果有差异,道德高尚的你让给了道德稍低的我,如此岂不是道德不高的人驱逐道德高尚的人的需要,这也不公平呀。
我到不是说马上就如何如何的高了,但要承认,不是谁都可以将自己的财产奉献出来的,而能够奉献的一般的来说是一定有什么信仰支撑着他。否则他不会如此的,因为会被人称为傻子的。
当然个人进入天下一家以后或在进入之前,人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就如同当初信仰其他的主义的人转变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一样。
根本不需要极大的丰富就可以建设起天下一家的社会,而天下一家的社会的建立确实会导致物质的丰富。因为一些限制发展的东西被消除了。比如因为有偷窃所导致的必须有警察法官监狱等等的事物消失了,比如因为有战争所导致的军队的装备的产业消失了,比如因为纠纷导致的低效率消失了。
而为什么物质不丰富也可以建设起天下一家的社会,这是因为充满爱的人可以艰苦奋斗,彼此分担苦难,所以可以在物质贫乏的时候建立起天下一家的社会。就如同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在困苦中奋斗,使家里富有起来一样。
LZ明显犯了一个基本的错误,就是认为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这明显是不符合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观点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与生产力,这个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客观规律,我们无法违背也不能违背。
为什么原始氏族的共产经济会解体为小家庭的自然经济?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使然。如果生产力不够,个体经济就无法单独生存下去,必然还是原始的共产经济。现在私有制下的发达商品经济(即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力还没有发挥完全,是必然要经历的,同时也是为日后的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的实现打下基础。只有当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才可以建立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建立共产主义的上层建筑,人们才会逐渐固定博爱的思想意思,这样才会达到天下一家的美好社会。
前苏联,巨变前的东欧,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搞的不是什么天下一家的社会,更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或是共产主义。我感觉有个评价是比较贴切的,那叫“战时共产主义”,为什么战时可以“共产”呢,那是因为国家正遭受着外部的灾患,民族矛盾大于本国经济矛盾,人民为了国家的生存可以忍饥挨饿为国家贡献,共度难关。和平年代可以么?答案是不可以,事实已经证明了。
在当今社会,我们能做的只是呼吁平等博爱的大同思想,走更加和谐健康的发展之路。在下坚信英特纳雄耐尔一定会实现,坚信人有实现自己的权利!
看来“一家人”在楼主哪里也是不清楚的。如果加入一个“爱”就是一家人了,我想“三个关在同一个监舍中的犯人”,“同宿舍的人同学”也可以是一家人,因为他们也有爱。你能否认你根你同宿舍同学的三四年感情吗?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你的骨子里,你的家的概念还是以父母兄妹的的亲情作为纽带和判定标准的。而同时,你又要试图超越现实,僧侣自然不是你心中的目标,通过概念的修正,其实你又回到了现实。
在你强调“一个和尚有爱心,大爱之心,那么他就会一直打水打下去”的时候,你就否认了家的公平原则。因为其他两个和尚并不是没有能力打水。我们不能盲目的爱,而放弃了公平。
在“我到不是说马上就如何如何的高了,但要承认,不是谁都可以将自己的财产奉献出来的,而能够奉献的一般的来说是一定有什么信仰支撑着他。否则他不会如此的,因为会被人称为傻子的。”中,你却承认了公平原则。这是互相矛盾的。
而你在诉求人的改造的时候,“用信仰支撑住“傻子””,这种动力是不足的。
如果但就一个问题而言,如果我们能完满解决“三个和尚”的问题,我们生活就令一个样子了,这比“天下一家”现实的多。和尚经常说:“我们天下一家”,而且和尚家的程度也是蛮高的,如果和尚出差到令一个寺院,吃住都是免费的。这种情况估计在我们现在已经不多了。因而,天下一家解决不了和尚问题。而现实中和尚怎的解决问题的呢?一个寺庙有个方丈,方丈命令的口气说:“超凡,超能“你们二人打水去,这个问题就这样在现实中得到了某种解决。
这个观点楼主是不会反对的:“天下一家是完满的存在,是没有社会问题的,它是能够解决天下不是一家而成为一家的问题的。”。
如果“天下不是一家而成为一家”是个问题,那么天下一家就不是完满的存在。如果“天下不是一家而成为一家”不是个问题,这时候又与楼主支持的观点又不相容了。
由此看来,这观点是有问题的。正确的似乎应该是:“天下一家是完满的存在,是没有社会问题的,它是不能够解决天下不是一家而成为一家的问题的。”不过这里还是有些说不通。正确的应该是“天下一家不是完满的存在,不是没有社会问题的,它是不能够解决天下不是一家而成为一家的问题的。”。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就是当今的一个家庭内部不是也有家庭矛盾么,婆媳间姑嫂间,甚至是夫妻之间不是也有矛盾么,“私房钱”的名词是哪来的呢? 到了天下一家的社会还是会有矛盾存在的,不过不是阶级矛盾利益矛盾,而是别的矛盾,譬如感情问题,这个就是我曾考虑过的问题。拿个简单的问题来说吧,你爱的人不爱你(指男女之情),你有什么办法呢,这个不就是个矛盾么~~~~~
矛盾普遍存在,马克思那多么简朴而正确的思想啊!
LZ明显犯了一个基本的错误,就是认为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这明显是不符合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观点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与生产力,这个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客观规律,我们无法违背也不能违背。
为什么原始氏族的共产经济会解体为小家庭的自然经济?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使然。如果生产力不够,个体经济就无法单独生存下去,必然还是原始的共产经济。现在私有制下的发达商品经济(即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力还没有发挥完全,是必然要经历的,同时也是为日后的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的实现打下基础。只有当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才可以建立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建立共产主义的上层建筑,人们才会逐渐固定博爱的思想意思,这样才会达到天下一家的美好社会。
前苏联,巨变前的东欧,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搞的不是什么天下一家的社会,更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或是共产主义。我感觉有个评价是比较贴切的,那叫“战时共产主义”,为什么战时可以“共产”呢,那是因为国家正遭受着外部的灾患,民族矛盾大于本国经济矛盾,人民为了国家的生存可以忍饥挨饿为国家贡献,共度难关。和平年代可以么?答案是不可以,事实已经证明了。
在当今社会,我们能做的只是呼吁平等博爱的大同思想,走更加和谐健康的发展之路。在下坚信英特纳雄耐尔一定会实现,坚信人有实现自己的权利!
你要注意,为什么在同样的社会条件下,一个团结友爱的团队反而比内斗的不团结的团队有更大的生产力呢?
您说的不对,团结友爱的团队比内斗的团队有的不是更大的生产力,而是有更和谐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和谐了才对生产力有了促进作用。
再者,就算是团结友爱有更大的生产力,那也不代表就是一家人啊。老板跟员工团结友爱就不用分彼此了么,老板照样剥削员工,员工照样得拿工资。要是老板没钱赚,或者老板不给员工工资,你看看这个团队还会团结友爱么?这个团结友爱是建立在当今私有制条件下的团结,是建立在私有制下合理分配的友爱,是有其历史局限性的,跟天下一家的共产主义有其共性但本质上不是一回事。
看来“一家人”在楼主哪里也是不清楚的。如果加入一个“爱”就是一家人了,我想“三个关在同一个监舍中的犯人”,“同宿舍的人同学”也可以是一家人,因为他们也有爱。你能否认你根你同宿舍同学的三四年感情吗?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你的骨子里,你的家的概念还是以父母兄妹的的亲情作为纽带和判定标准的。而同时,你又要试图超越现实,僧侣自然不是你心中的目标,通过概念的修正,其实你又回到了现实。
在你强调“一个和尚有爱心,大爱之心,那么他就会一直打水打下去”的时候,你就否认了家的公平原则。因为其他两个和尚并不是没有能力打水。我们不能盲目的爱,而放弃了公平。
在“我到不是说马上就如何如何的高了,但要承认,不是谁都可以将自己的财产奉献出来的,而能够奉献的一般的来说是一定有什么信仰支撑着他。否则他不会如此的,因为会被人称为傻子的。”中,你却承认了公平原则。这是互相矛盾的。
而你在诉求人的改造的时候,“用信仰支撑住“傻子””,这种动力是不足的。
如果但就一个问题而言,如果我们能完满解决“三个和尚”的问题,我们生活就令一个样子了,这比“天下一家”现实的多。和尚经常说:“我们天下一家”,而且和尚家的程度也是蛮高的,如果和尚出差到令一个寺院,吃住都是免费的。这种情况估计在我们现在已经不多了。因而,天下一家解决不了和尚问题。而现实中和尚怎的解决问题的呢?一个寺庙有个方丈,方丈命令的口气说:“超凡,超能“你们二人打水去,这个问题就这样在现实中得到了某种解决。
你并没有理解我说的一切。天下一家是不可以没有爱在其中的,而这个爱是博爱的爱,而不是一般的爱,不是世俗的唧唧我我的爱。而且天下一家的社会还是财产共享的。在世俗的社会爱不是博爱,财产也不是共享的。所以你不可以说世俗的社会就是天下一家的社会。你与同学在一起居住了三四年,是会形成所谓的感情,但这与我说的东西还是有相当大的距离。
关于打水的问题,博爱的人是不会因为别人不打水,于是自己也不打水的,因为这不符合博爱的精神。博爱是那种无条件的爱,而世俗的爱则是有条件的,所以总是有纠纷在世俗社会中产生。所以才会无水喝。
关于傻子问题你又理解错了。我是说那些可以奉献出自己的财产来共享的人往往与别人不同,他们不怕被别人看成是傻子。而世俗的人因为怕被世人讥笑为傻子,所以他们往往不会做出奉献出自己的财产的事情来。
当然关于信念的支撑的问题,我只是简单说了一些,事实上是因为博爱的支撑。
和尚的寺院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为我说的天下一家的社会准备的。所以才会有许多的类似。只是你看不出来。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就是当今的一个家庭内部不是也有家庭矛盾么,婆媳间姑嫂间,甚至是夫妻之间不是也有矛盾么,“私房钱”的名词是哪来的呢? 到了天下一家的社会还是会有矛盾存在的,不过不是阶级矛盾利益矛盾,而是别的矛盾,譬如感情问题,这个就是我曾考虑过的问题。拿个简单的问题来说吧,你爱的人不爱你(指男女之情),你有什么办法呢,这个不就是个矛盾么~~~~~
矛盾普遍存在,马克思那多么简朴而正确的思想啊!
你还不理解我说的一切。
博爱的人不可以不允许自己不爱别人,同时博爱的人也不可以不允许所爱的人爱别人。否则就不是博爱。
您说的不对,团结友爱的团队比内斗的团队有的不是更大的生产力,而是有更和谐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和谐了才对生产力有了促进作用。
再者,就算是团结友爱有更大的生产力,那也不代表就是一家人啊。老板跟员工团结友爱就不用分彼此了么,老板照样剥削员工,员工照样得拿工资。要是老板没钱赚,或者老板不给员工工资,你看看这个团队还会团结友爱么?这个团结友爱是建立在当今私有制条件下的团结,是建立在私有制下合理分配的友爱,是有其历史局限性的,跟天下一家的共产主义有其共性但本质上不是一回事。
呵呵,是呀,是不同呀,所以天下一家的社会更好啊,更有生产力呀。
LZ也不明白我的意思。
人的爱有许多种,介绍你看看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一书,书中讲到人的爱大致分为5种:母爱,兄弟爱,情爱,尊爱,崇爱(博爱)。到了天下一家的社会母爱、兄弟爱、尊爱可以统一到博爱之下,而我认为情爱比较特别,它是义性爱作为物质基础的,到了天下一家的未来社会不是回归到原始社会,不是想怎么搞就怎么搞,起码要做到对交媾者忠诚,所以我提的这个矛盾就出现了。这个问题有待讨论,但是矛盾的普遍性原理LZ总要承认吧。
再者,“以天下一家的社会更好啊,更有生产力呀。”这句话明显不对,不是天下一家的社会更好,它更有生产力,而是天下一家的社会是更高级的生产关系及其上乘建筑,它必然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一定程度而与之相适应的。所以说没有所谓的更好,只有更适应,更合适的。两个女生摆在你面前,其实你没权力说哪个更好,你只能说哪个你更喜欢,哪个更适合你。所以说LZ一直在犯“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这个简单错误,并且不考虑事物发展的本身的特定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