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普瑞净利降49%神话破灭 李锂回首黑色一年半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05日 05:15 理财周报
微博
理财周报记者 欧阳梦雪/文
海普瑞(
26.95,
0.44,
1.66%)发布2011年业绩快报,利润同比下降约49%。媒体用得最多的评价是:神话破灭。
海普瑞曾经是个神话。2010年5月,以148元的高价登陆A股市场,其董事长李锂也成为国内新晋富豪。
现在,风暴眼中的李锂却很平静。他比照片上显得更瘦些,挂着工牌,穿着蓝色薄棉衣出现在理财周报记者面前。
李锂的办公室刚搬来这栋新办公楼不久,以前堆满了旧办公室的书都还没有整理过来。高大的书架有些空。去过他以前办公室的人说,那就是一个科学家应该有的办公室,乱七八糟堆的全是书。
他很容易打开话匣子,也很容易就走入历史、科学甚至哲学的宏大命题里。海普瑞当然是他思考的重点,这些思考又总是与全球化、世界经济走势相关联。
泥潭深陷
“我们不擅长做市场。有些公司能够把销售额做到几百亿,我是真心佩服他们!”
也许再难有公司复制当年海普瑞发行时的风光。
148元的天价,所有媒体都在追寻李锂的踪迹,整个市场都聚焦在这家之前名不见经传的公司上。海普瑞超募约58亿元。这个时候,李锂并没有现身,他似乎极力淡化暴富对他,对公司的影响。
招股书上“FDA唯一认证”为海普瑞披上高科技外衣,整个市场都为之疯狂。海普瑞一度涨至188.88元的高位。
海普瑞从事肝素钠原料药的研发、生产与销售。肝素粗品来源于猪小肠。海普瑞收购肝素粗品,然后加工提纯,制成原料药出售给国外医药公司。在这一条产业链中,海普瑞是中间环节,不直接面对消费者。公司最大的客户是赛诺菲·安万特以及APP公司。
风光并没有持续太久。不到两个月,海普瑞就陷入破发。光环的背后是汹涌的质疑。
最强烈的莫过于对“FDA唯一认证”的质疑。当这套美国的质量体系像皇冠一样被加冕给海普瑞的时候,其股价也就与之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有媒体发现国内其他企业也在冲击FDA认证,这道门槛似乎并不如海普瑞招股书上锁描述得那样高深莫测。
过于汹涌的非议像潮水一样打翻了海普瑞的股价。最后,证监会对海普瑞的两位保代发出警告,认为他们在对海普瑞FDA认证的尽职调查中不够勤勉。
2010年,海普瑞用一份靓丽的业绩回应了所有质疑,年利润达到12亿元。然而,危险却并不遥远。
2011年,半年报、三季报都显示出海普瑞的盈利能力在下降。直到年报的业绩快报出来,年利润下降约49%。业绩变脸是不争的事实。当年高股价背后高成长的预期终于落空。
截至发稿前,海普瑞的股价是26.36元,中间还经历过一次分红转增,公积金10转赠10股,10股派发现金红利20块。复权之后,比发行价下跌约六成。
资本市场上充满了悖论与投机。即使海普瑞是一家在踏踏实实做事的公司,即使产品质量全球领先,这都不能成为其被追捧的充分理由。尤其是业绩变脸,仿佛只能坐实外界的揣测。
欧美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是李锂无奈的理由。大起大落的背后他尤其需要个人空间。
李锂的办公室在新办公楼的顶层五楼。宽敞的办公室里放着高大的书柜和黑板。书柜并没有被填满,大部分还在旧办公室里没有来得及整理过来。曾经,他的那间就办公室里堆满了书和笔记。别人不能整理,因为一整理他就找不到自己的东西了。
李锂本人从大学时期就开始了对肝素钠的研究。他当时就读于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化学专业。大三时,他开始指导一些个体户做肝素粗品,然后销售给国外的公司。
几乎从大学时代到现在,李锂的主要精力就集中于肝素钠这个行业。
在对公司发展模式的思考中,李锂反复强调“专注”与“专业化。”多元化、专业化历来是企业发展的两种主要模式,其间争论却始终莫衷一是。
显然,李锂并不愿意品尝多元化的诱惑。他当然也有资本为自己的专业化感到骄傲,2008年美国爆发“百特事件”,百特公司生产的标准肝素制剂在美国引起严重药品不良反应。而之后,海普瑞以“零缺陷”通过FDA的现场复查,也就是这一年,海普瑞在美国的销量大增。
质量是李锂自始至终强调的重点,也是海普瑞的利器。
尽管去年以来肝素钠原料药市场动荡,这依然是李锂要坚持的核心产品。他说今年美国可能还要提高产品标准,这是他乐观其成的事情。“海普瑞的工艺有优势。”这个优势并不仅仅体现在符合产品标准,而是“在质量体系之外有一点点独创的东西。”这个独创体现在:“蛋白质的结构一样但是分子量不一样。”
然而负责销售这些产品的人员并不多,“海普瑞的销售人员只有两三个,但是反过来说也就是全公司都在做销售。”因为,高质量的产品是销售的底气。
李锂不是不清楚自己以及海普瑞的短板,“我们不擅长做市场。”你不能指望海普瑞像
智飞生物(
24.390,
-0.01,
-0.04%)一样在全国建立起如同毛细血管般的销售网络。“有些公司能够把销售额做到几百亿,我是真心佩服他们!”李锂不由说道:“这要求很高的管理能力,海普瑞还是擅长做技术。”
海普瑞的想象力
“在做强的基础上,在有技术和储备的上下游希望能够协同整合,垂直发展。”
无疑,海普瑞在肝素钠原料药上技艺精湛。但是当FDA也向其他中国厂家敞开大门以后,这个优势还能保持多久?如果没有其他产品,海普瑞的想象力又在哪里?
高盛,这是潜伏在海普瑞的火山。转赠之后,高盛持有海普瑞9000万股。资本的进入就是为了退出获取回报,如果没有足够的想象力,谁来为这个巨大缺口接盘?
市场的竞争也在加剧,国内肝素钠原料药的竞争对手正在奋起直追。2011年,千红制药和
常山药业(
19.830,
0.08,
0.41%)先后IPO,今年东诚生化、健友生化都已经报会。这四家企业的产能扩张以及千红制药也通过FDA认证无疑都是对海普瑞的挑战。
上市如同一条不归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业绩的风吹草动可能都是一场蝴蝶效应。业绩压力之下,李锂要带领海普瑞寻找越跑越快的方法。
李锂也在尝试。他在四川成立了一个制剂公司,又合作了一个研究多肽药物的公司。
“这就像育种,100万个种子撒下去,出来的也许只有两三个。但是这个布局却不能不做。”
李锂说,在种子的观察和孕育期,所有可能都愿意尝试,但是不押宝。“我们不会放弃科研本身,这背后都有独立的团队在跟进。”他说,有些东西非常前沿,现在不做前沿的东西将来可能跟不上。但是目前这些东西能够落实到商业计划的可能只有两三个。
他遇到过一个很好的美国团队。但是FDA尚没有打开这个团队正在研究的项目,“这在美国有很大风险。”李锂带着公司的团队考察了很久,最终决定放弃,因为“现在技术进步太快了,也许两三年这个成果出来以后,而新的技术也出来了。”他需要一个恰好的时点,
“就像开车一样,要绿灯刚亮的时候你刚好过去,中间不用减速。”
海普瑞无疑需要扩张,需要新的动力和出路。李锂提出了“协同整合,垂直发展”。沿着产业链扩张肯定是最顺理成章的决定。但是上游是养殖,下游又要顾及到现有的客户。一旦往下游扩张,现有客户势必对海普瑞的原料药供应形成压力。
可是李锂不愿意放弃原料药这个市场,这是公司的核心。“首先要把自己的优势做强,把原料药市场根据不同的用途做强。在做强的基础上,在有技术和储备的上下游希望能够协同整合,垂直发展。”
这个关系何其微妙。
募投项目扩张是李锂的第一步,“一定要把量做大,量大了才有话语权。”
可是一旦海普瑞走向下游。它的客户是否能够坐视不理,是否不会在原料药采购上形成压力?李锂说由于欧美经济疲软,下游客户自身也在面临压力,如果国内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制剂产品,他们也许会跟国内供应商合作生产,“机会与压力并存。”
他的目标是一个全球化的企业,“树立一个企业的机会是不太多的,尤其是全球一体化的半径下。原来企业可以局域生存,现在这样就不能做大。要么你一体化,把别的对手都击溃,要么人家把你击溃。”
他说海普瑞现在是一艘潜艇,终有一天会浮出水面,亮出武器。他十多年前就开始的准备终会开花结果,引领企业走向全球化。
三至五年的方向与路径对李锂来说都是清晰的,“首先,募投扩产要完成,募投扩产涉及到很多规格的不同品种。在这个基本平台之上,才考虑往产业链上下游走。往下游走的时候,我们不会形成支撑,避免与供应商过度竞争。最终我们要考虑一个具体产品,首先看质量如何,其次看消费者接受不接受。”
海普瑞的账户上还有30多亿超募资金,也许这就是李锂全球化的现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