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3224 15
2007-01-30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师级的人才。目前的形式是,一些研究生导师要带十几二十名研究生,本身就很忙,几乎没有时间指导研究生的生活和学习。理工科的研究生,导师的指导要应该是会多一点。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的研究生相对要少很多。目前大多数学校对文科类(包括社会科学)的研究生的考核主要集中在考试,对论文的要求不高。很少重视在研究生中间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导师有课题项目的研究生可以锻炼锻炼,课题少或者几乎没有的研究生就没什么事情做,只能出去找兼职赚点零花钱。这样的培养方式和学术氛围,如何能够培养出大师级的人才?

再说研究生就业。最近几年研究生招生一直扩招,2006年出台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给考研热泼了一瓢冷水,大家变的理性了。2007年的考研人数降了下来。最近网上有报道,说有些专业的研究生底薪降到2000¥一下了。如果将原因全部归咎于扩招,我不完全赞成。扩招固然占了很大一部分责任,但最深层次的原因不在于此。据了解,很多研究生业余时间喜欢做家教,帮带课,或者帮别人写书等等之类的工作,赚点钱。这样的目的无可厚非。但作为研究生做为高层次的知识分子,今后的目的肯定是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最低要求也是一份合适稳定的工作。但前面提到的兼职工作对他们今后的工作没有多大帮助,也不能够积累相关职业的工作经验。

对上面提到的问题,我的看法是,导师或者学校可以考虑跟相关企业合作,推荐研究生到相关企业从事专业和方向对口的工作,培养工作能力积累工作经验。这样的目的,主要是让研究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服务企业,积累经验,造福社会。中国的教育体制最低的层次应该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最高层次的目标才是培养温总理所说的大师级的人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31 08:49:00

我很赞成楼主的观点。

应该说,培养大师级人才的关键在于研究生教育,而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在于质量,研究生质量的关键在于实践能力(独立的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

从现实来看,我们培养研究生的师资太少,研究生院的学校目前的师生比已超过1:6。而美国每个研究生导师只带1:2左右;师资质量更是不高。

更主要的是研究生教育培养中,导师忙于自身课题,少有精力顾及学生,而学生忙于生计或考虑就业而疏于学业,自身能力与素质提高很慢,从根本上说,相当比例的研究生达不到应有的水平。

是该认真思索一下研究生应该如何教育培养问题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1 13:50:00

研究生教育毕竟是培养精英人才的主阵地,研究生教育质量对国家的发展和影响不可谓不深远,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研究生教育任重而道远,理应受到更多关注。

李政道先生曾经根据他自己的经历和发达国家的经验指出:研究生的培养,根本上应采取一对一的模式。也就是说:导师质量的高低是决定研究生质量的关键因素。可是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飞速增长的同时,导师的数量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甚至于一些大学纷纷以博士点和博导的数量作为学校发展的目标,使评定导师也逐渐地演化为一种攀比行为,数量压倒了质量,如此一来,研究生质量便大打折扣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 13:58:27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2 08:05:00

培养目标和社会需要的脱节是影响社会对研究生评价的关键因素。而且目前有些学校的研究生培养中的浮躁之风也让研究生质量在大打折扣。

我国应对研究生实行分类培养,把研究生分为研究性研究生和应用性研究生,集中招生,分开培养。前者主要集中在学术研究上,而后者主要是学习实用性知识和专业技能,尽可能的校企联合,加强实践性训练环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6 09:50:00

如何让研究生教育不至于成为就业的敲门砖,我以为这一点很重要。

如果不是出于兴趣与爱好,研究生学习是很难有所成就的,而现在考研的大学生中,很少的大学生考虑过自已是否真的热爱(或有兴趣)这门专业,大多考虑的是对于就业前景和今后的待遇预期。

让否让真正喜爱这门专业并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素质的大学生进入研究生院学习,这一点非常重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8 08:35:00
除了我国之外,没有哪个国家的研究生是通过考试选拔的。这种统一考试模式——统一划定英语、政治等科目分数线,这种选拔方式很不合理。

现行的研究生选拔制度的确缺乏灵活性,过多地限制了导师的主动性与决策权,不利于招收到真正有潜力的学生。因此,应该扩大高校和导师的自主权,不能把考试成绩作为录取研究生的决定性因素,而应注重考核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素质。

让学校多承担责任,让导师多承担责任,这是方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