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汉扬 发表于 2013-4-17 19:57 
我们再来看,公式:社会平均劳动时间=(1/F)*N*=(T/Q)*N*=(T*N)/Q;现在,引入公式:(需求量F°/供给 ...
林兄:
看了你的帖子,思路对,但缺项。
我认为,主要还是思维模式局限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旧框架不突破,难以提升思维高度。
(1)我认为,李克洲兄的看法有道理,他指出马克思将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分为二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头”属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范畴,而马克思劳动价值的“躯干”则属于简单商品经济范畴。显示出李克洲兄的思维慎密。其实,李克洲兄的核心思想就是,产品包括劳动产品与天然品,它首先是什么?人们为何要占有它和生产它?为此,人们付出了什么以及它“凝结”着什么?最后是,它的计量尺度是什么?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突出一个思想主题,那就是资本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都不是永恒的而是历史的;而人的劳动以及人类劳动确是永恒的。人的劳动力表现为“个人的生产力”(马克思语——《哥达纲领批判》)。人们之间协作的劳动生产力大于人们若干的单一个体的劳动生产力之和。建立在个人的劳动力(个人所有制)基础上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消灭商品与货币,消灭了脑体分工,消灭了剥削等等,物质与文化高度发达,思想觉悟空前提高,实现人类的“大同”。
为此,马克思坚持认为,简单商品生产,仅是表现为该生产过程中价值的增大,并不表现为价值的增值;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不仅表现为生产过程中价值的增大,更重要的还表现为价值的增值。马克思给出的解释是,简单商品生产是使用自我劳动力,不是在雇佣制度下使用他人的劳动力,所以,前者的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增长仅表现为价值的自我增大,不会价值的自我增值。后者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雇佣制度下的生产方式,通过使用他人的劳动力,并不使用自我劳动力,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增长,表现为价值的自我增值而不是自我增大。前者是勤劳致富,不是剥削;后者“不劳而获”,是剥削。【1】
为此,马克思的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平均劳动力和剩余价值等等,都是为了诠释马克思本人这一思想主题而衍生出来的经济学范畴。当然,马克思据此也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仅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最终注定走向灭亡。
我认为,马克思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仅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最终注定走向灭亡。”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但是,灭亡的仅是某种生产方式即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而不是生产方式的核心内容,即不是生产方式的劳动内容。
劳动内容的内核就是承认个人的劳动力归属个人所有,它就一定要将它的意志表现出来,反映出它本身所具有的资本属性,即表现为个人的劳动力资本的私人性与社会性的“同一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灭亡,仅是它(个人的劳动力)的一定的、历史的、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不是它的实质。
可以说,资本具有二种表现形式,其一表现为物的形式,即各种生产要素,其二表现为人的形式,即个人的劳动力。这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相互协作、相互分利的关系。
为此,
林兄的P=T*N,(注:设F°/F=1)如果理解为:N=劳资一体,则该公式成立!
若N=(K,L);K=资本量,L=劳动量(劳动力数量),形成“双变量”。据此,该式就需要做进一步修正。
(2)经济学引入“同质”物之间的“转化”概念——可表示为:“a/A”(a与A为同质)。例如:K/L,表示为:资本量向劳动量“转化“;反之亦然。“1/A”则表现为A自身与它物之间的一个倒数关系,即“此消彼长”的关系——1=A*B。
何谓“此消彼长”?打个最粗陋的比方:K=资本量; L=劳动量。设P(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0元(20小时),
设:N=K*L;T为常量;则P=T*N可表示为:P=T*N,或P=T*(K*L)。当T=1时(常量),则有,如下组合:
K=资本量10元, L=劳动量2元, P=20元 ;——P(20元)=K(10元)*L(2元)。
K=资本量9元, L=劳动量2.2元, P=20元 ;——P(20元)=K(9元)*L(2.2元)。
K=资本量8元, L=劳动量2.4元, P=20元 ;——P(20元)=K(8元)*L(2.4元)。
K=资本量7元, L=劳动量2.8元, P=20元 ;——P(20元)=K(7元)*L(2.8元)。
K=资本量6元, L=劳动量3.3元, P=20元 ;——P(20元)=K(6元)*L(3.3元)。
K=资本量5元, L=劳动量4元, P=20元 ;——P(20元)=K(5元)*L(4元)。
K=资本量4元, L=劳动量5元, P=20元 ;——P(20元)=K(4元)*L(5元)。
.........。
资本与劳动之比,即K:L=10:2;K:L=9:2.2;K:L=8:2.4;K:L=7:2.8;K:L=6:3.3;K:L=5:4;K:L=4:5;.....。
为此,马克思称之为:资本运作中的“资本有机构成”,即社会生产的物质技术水平(一般以A表示)。
(3)N=(K,L)中;K与L之间保存着某种既定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主要是由社会物质技术生产水平所决定的。所谓“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就是这一道理,K与L((K*L))之间的这种合理配置比例关系,就是马克思所述的“社会平均的劳动强度和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L),与资本量(K)形成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故而,N(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K*L)形成倒数关系,即(K*L)*N=1;或N=1/(K*L)。 (1)
为此,将(K,L)双变量、(1)
式分别引入
P=T*N 公式
,则有:P=1/(K*L)*(K,L)。 (2)
设:(K*L)=A; 则有:P=1/A*(K,L)。 (3)
形成:
生产函数:P=1/A*(K,L),证毕。 (4)
这里,我是想说(注:仅是一种比喻,并不科学),1/A——(马克思经济学);(K,L)——(西方经济学)。
林兄的“混合型”的经济学思维走向,看起来是正确的。但是,P(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确是不科学的概念(注:干嘛不用现成的价格来表示呢?行不通呀!)。
(4)根据生产函数的思想,现代经济学又从中引申出两个极为重要的思想,其一是人均劳动生产率理论,其二是经济增长(周期)理论。后者的理论创立人由此获得2006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叙述如下:
(未完待续)
【1】:
“流通是商品所有者的全部商品关系的总和。在流通以外,商品所有者只同他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就商品的价值来说,这种关系只是:他的商品包含着他自己的、按一定社会规律计量的劳动量。这个劳动量表现为他的商品的价值量,而价值量则表现在可计量的货币上,因此劳动量也就表现为一个价格,例如10镑。但是,他的劳动不能表现为商品自身的价值和超过这个商品自身价值而形成的余额,不能表现为等于10镑又等于11镑的价格,不能表现为一个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商品所有者能够用自己的劳动
创造价值,但是不能(xiaxt注:即不能用自己的劳动)
创造增殖的价值。
他能够通过新的劳动给原有价值添加新价值,从而使他的商品的价值增大。例如:把皮子制成皮靴就是这样。这时,同一个皮料由于包含了更大的劳动量,也就有了更大的价值。因此,皮靴的价值大于皮子的价值,但是皮子的价值仍然和从前一样,它没有增殖。(xiaxt注:即简单商品生产者)没有在制作皮靴时添加剩余价值。可见,商品生产者在流通领域以外,即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相接触,就不能使价值增殖,从而使货币或商品转化为资本。因此,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产生,又不在流通中产生。这样,就得到一个双重的结果。”详见:《马恩全集》第23卷第188-1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