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新农村建设中的重点与难点】
【劳动力转移的促进因素】
【劳动力转移对新农村建设的负面影响】
【谁来建设新农村?】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的数据表明,我国有2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国农村总体现状是:土地资源稀缺,劳动力过剩。因此,转移富余劳动力是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大趋势也是其主要任务。但是以青壮年农民工为主体的劳动力的转移导致留守农村的主要剩下老人和儿童群体。针对这样的一个农村劳动力的构成现状,让很多人不得不提出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今后农村的建设问题由谁来承担?新农村建设和劳动力转移矛盾吗?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新农村建设提出于十六届五中全会,既被作为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又被当作一项工作要求予以贯彻落实。此外,还提出了非常明确的总体要求,概括起来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从一定意义上讲,也可以说它是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工作的总纲领。其最主要的内容包括农民生活富裕,农业生产力发达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等方面。
 有人认为,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是中国经济蓬勃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在我国建立现代工业体系时期,国家推进工业化起步阶段的五六十年代,国家对农业农村提出一个总的任务,就是既要保障农产品的供给,又要从资金积累上为推进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做出贡献。在那个背景下,农业就承担着为工业提供积累的任务。对于我们的工业体系已经相对完整的21世纪,在这个工业产值的比重已经非常高的背景下,中央提出已经开始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通过ZF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也有人认为,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只是在发展区域经济和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长期对农村忽视,进而对其进行的一种“弥补“行为。
 【新农村建设中的重点与难点】
首先,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农民生活富裕。通过中岛假设分析:农户首先考虑的是农业劳动、非农业劳动和消费之间权衡。当农业劳动边际效用低于非农劳动边际效用的时候、农户会去从事非农劳动。因此,农民生活富裕的涵义之一即有选择的从事农业或非农活动,劳动力转移便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选择。
 其次,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即农村土地的二次承包问题。农村的联产承包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曾在一定时期对农村的经济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自有土地的容积率的产出不足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农民只能靠劳动力转移的方式求得生存。这样,对于每个家庭来说,相对剩余的土地就需要重新的组合利用,而这个问题就是农村发展的关键。
 第三,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目前的重点可以放在农村公共产品的建设上,从另一个角度可以将新农村建设的本质理解为建设我们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给予农民生产活动的环境改善,提高农民生产的效率。
 【劳动力转移的促进因素】
过去的三十年我国已经经历了非常巨大的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农村人口比例从1978年的82.1%减少到2009年的53.41%。但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不符合容积率(即满足劳动力人口生存发展需要的土地面积)的现状仍没有得到改变。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仍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种观点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因素即农村土地的容积率问题。若土地的容积率太高,老百姓面临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自然会转移,这种转移是符合市场规律的转移。在这个转移过程中,农村在合适的容积率下自然发展。虽然,可能局部地区出现大量劳动力转移造成的劳动力暂时短缺,但这是一个短暂的问题。如果当地的土地容积率很低,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可以进行区域之间的劳动人口的自然流动来补充这个缺口。
 城乡收入差距是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动因。根据托达罗的模型,由于城乡之间预期工资的差异,作为一个理性人,通过寻找劳动边际收益的领域即进城务工,因而农村劳动力自然转向城市。除了工资收益外,城市还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文化娱乐活动等变相的收益。正是城乡之间这种差距,吸引着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当城乡预期收益相等的时候,就会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有一种观点认为,劳动力转移源于国家政策的引导,即为了加速城镇化进程。因为农业产出存在边际收益递减的情况,所以在农业技术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我们要把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中去,实现要素的合理利用。
 【劳动力转移对新农村建设的负面影响】
农村大量劳动力的转移可能引起“空心村”现象,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目前农村劳动力的暂时转移主要表现为农村的一些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或经商的状况,而并非富足劳动力的自然流动,这样就导致留守农村的成员仅剩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而这样的农村主体力量较难为新农村建设发挥比较好的人力资本作用。
 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可能引起人才缺失,不利于新农村建设。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速,大量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民,尤其是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都通过各种途径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就业,导致从事农业技术研究的人员匮乏,致使农业生产后备力量严重缺乏,农村的农民素质呈现逆向发展态势。因此,对新农村建设产生负面的影响。
 【谁来建设新农村?】
劳动力转移是自发的趋势,新农村建设是强制性ZF主导行为,没有人会因为ZF号召进行新农村建设就会从城里回家务农。
 首先,打工在外的“农民”不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我们现在眼睁睁地看着八十年代打工的一代“农民”处于悲惨境地:回乡不想,留城无望,甚至想当一个贫民窟的一员拥有自己的一个“窟”都不行。他们辛苦劳作二十多年却要面临风烛残年回乡务农!他们挣来的钱呢?极低的工资除维持生计外大部分都寄回家了,这些年我国农业和农村建设是靠这些输送回家的钱维持着的。想靠他们回来建设新农村是不可能的,即没钱也没技术——工厂里没有农业技术。
 其次,他们的下一代也不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现在农村少年到了十几岁除了继续读书的外,基本上都去城里打工了,他们愿意留在家里搞建设吗?不想。他们是祖辈带大的,没有人教他们务农知识,而且,他们早就知道城里的一切都比农村好,外面的机会大得多,外面干什么都比务农挣钱。
 最后,留在家里的老弱病残自然不是ZF想要的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但现实只有他们被迫留在农村。
 那么谁来建设新农村,毫无疑问,只有破除二元体制和土地私有后,想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来建设新农村,他们有可能原是农村人,也有可能原是城里人。不愿留在农村的人,将土地或出售或出租,进城去工作。那些想从事农业活动的人自然也就有条件来农村了。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肯定是农民,但ZF应该起到关键作用。ZF应该给予足够的支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投入等等这些都是ZF起关键作用的地方。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缺乏ZF足够而且有效的投入,新农村建设肯定是一句空话。
人大经济论坛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