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区域经济学
60804 152
2006-04-13

劳动移是个大的趋势,可是目前的情况是青壮年去城市了,而留在村的是386199,那新来建呢?新村建劳动移矛盾?如何解决问题呢?大家不吝教!

*********************************

一下是Smallfichcn的一点评论

劳动讨论专题、确实是一个很热的话题、感谢lyy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现在设为置顶、方便大家讨论

我们如果要做到一个好学者、不仅要对经济现象有很好的直观能力、对分析对象还要应用到很好的工具和理论。看到大家的直观都很好、我就尽我最大努力、提供一些世界上在这个领域的前沿理论和分析工具、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如果觉得合适、我还会做一个专题、介绍这个领域的最新文献。

劳动经济学、尤其是实证、是一非常复杂的领域扯了很多的西∶包括、微、和量。到在国有很多很多很多的争、到在有很多经济学的大家都在注于域的研究包括诺贝尔奖得主James Heckman, 还经济学学会主席∶Richard Blundle。所以对这个研究方向感趣的同学可以大有作

除了Macro面的二元模型、在理上分析用的最多的是微观分析为主的household Model(家计模型)、而其中Nakajima's Farm Subjective Equilibrium(寻农家主体均衡论) 论应该是家计模型的核心 。很幸、我的导师就是中先生的学生、在中先生80的情况下、我有幸得到了他的教忘。

中岛理论的核心就是把农户的劳动时间分成三块∶休闲、农业劳动、和非农劳动。对农户来说、是一个生产和消费的混合体。也就是一个简单的一般均衡。在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下如何分配这三者的时间。中岛假设∶农户首先考虑的是农业劳动、存在农业劳动和消费之间权衡。当农业劳动边际效用达到非农劳动效用的时候、农户会去从事非农劳动。这个假设可能有些太强、因为很多情况下、农业活动不是最优先的。

在80年代以后、世贸的农业谈判中削减农业补贴的理论依据就是以上的这个模型。所谓的绿箱政策就是政策不对农户的生产行为产生很大的扭曲。很多现行的绿箱政策实际上是达不到绝对的不扭曲农业生产的、但至少是weakly decouple的。

在实证分析中、可能存在农业和非农业的可分离和不可分离、两种情况。可分离就是把农业生产分离出来、先让农业生产利润最大化、然后代入效用方程、使效用最大化、是一个叠代过程。不可分离就是运用同时方程组分析。这两种方法在实证都得到了实证的支持。可惜到现在为止、却没有中国的实证。如果大家感兴趣、并且有微观的调查数据、可以做一下。我很乐意和大家合作。

在实证分析中的主要困难是∶样本的Selective Bias和内生性。前一个问题主要由James Heckman解决了、并且获得了诺贝尔奖。后一个问题的前沿是 Richard Blundle。他也因在这个领域的贡献单选为本年度的世界计量经济学会的主席。

现在、这个领域不仅在中国还是国际上、不仅在理论还是在实证、都是一个很有发展的领域。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一起讨论。

上传我老师Jill Fendies的一篇关于家主体均衡论综述文章。与大家一起学习。

Jill Fendies∶Subjective Equilibrium Theory of the Farm Household: Theory Revisited and New Directions、2002

http://household.aers.psu.edu/PapPre/Findeis-SubjectiveEquilibrium.pdf

[此贴子已经被smallfishcn于2007-2-9 11:15:50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4-21 10:07:00
呵呵.我一直想写一篇关于你提的这个问题的文章,可是想了近一个月没有什么结果,我们共同思考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1 11:28:00

这是个很尖锐的问题。新农村建设和劳动力转移的矛盾——由此引致的问题有:新农村由谁建设,怎样建设。与此类似的另一个矛盾是: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的矛盾(对立统一);我也一直没理出头绪,大家一起讨论一起学习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1 13:52:00

农村劳动力转移个人认为一部分是因为农村劳动效率提高的结果,致使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从而也促进了城市化.

既染转移的是剩余劳动力,我想应该不存在新农村无人建设的问题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1 16:06:00

谢谢,deedee91 提醒;

需要分析一下这部分转移出去的"剩余劳动力"的构成才能有进一步的推论或结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1 16:41:00

    拉尼斯和费景汉把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传统农业部门存在大量隐蔽失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劳动者的边际生产率接近于零。当这部分劳动力向现代工业转移时,农业总产量维持不变。第二阶段,随着工业的扩张,逐步吸收边际劳动生产率低于平均产量的隐蔽失业人口,直到全部吸收完毕为止。由于这部分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是正值,他们转入工业部门会引起农业总产量下降,农业剩余不能满足他们转入工业后的需要,从而开始出现粮食短缺。第三个阶段,经济进一步发展,要求扩大资本积累,推动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此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而舒尔茨把农业分为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他认为传统农业的也是有效率,否认了零值农业学说.楼上说要把转移的劳动力分类我也觉得是非常重要的.

  说说我的意见吧,现在中国很多地方出现土地荒芜,家里剩下老小,我觉得这是我们有些地方现在还处于传统农业阶段,劳动力流失必然会影响新农村建设,但关键是如何改造传统农业.

  很感兴趣这方面的东西,一点愚见,希望多提意见!

[此贴子已经被鬼魅魍魉于2008-11-20 15:22:53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