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3778 1
2012-03-08

“中国陷阱”及其现象解释
“中国陷阱”产生的原因
“拉美陷阱”与中国现状
原因1:社会分配制度
原因2:增长潜力透支
原因3:忽略规模经济,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
原因4:人口问题使GDP人均增量远低于总体
置疑:GDP的增长速度数据是否真实?
于泽远:官方媒体推测中国官员吃喝玩乐耗掉国家三成收入
林金芳:耗资千万的“世界一流”只是发展的幻觉
赵晓:GDP增长越快 离幸福越远
[!--pinggu.page--]“中国陷阱”及其现象解释
尽管中国GDP持续高速增长,但国民福利却一致处于低位。我的解释如下:

1.GDP高速增长一直伴随着原有财富的大量破坏。比如说,城市化对原有财富的破坏。形成两次与GDP有关的经济行为,一次是对财富的破坏,另一次才是对财富的建设。

2.国内财富向国外的转移。除了国内财富被非法转移的之外,还有合法的转移,即国际贸易的巨大盈余的货币化。实际是拿国内财富换了他国的所有权凭证,从而减少了国内财富和国民福利。

之所以将其命名为“中国陷阱”,我觉得它有我国特有的制度性原因,也就是说,它是内生于我们的制度之内的。[!--pinggu.page--]

对“中国陷阱”产生的原因一种归纳

所谓中国陷阱,其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

1、GNP<GDP,国外资本家通过资本、技术,国外公民通过国际贸易与汇率,分配了巨额的(GDP-GNP);

2、持续上升的巨额外汇顺差,以及不断贬值的美元,导致中国民众可分配财富减少L,为(GNP-L);

3、GDP创造过程中对中国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居民福利损失量记为A,则中国民众的福利变为(GNP-L-A);

4、资本家、ZF官员收入分配能力逐年增强,股市、楼市火热,导致以国家为主体的土地资产、国有上市公司资产升值,改变了中国ZF民众间的财富格局。同时各路资金的涌入进一步掠夺了普通民众的财富积累。普通民众劳动所得占GDP比重B逐年下降,其福利减为(GNP-L-A)×B,其中0<B<1;同时各路资金的涌入进一步掠夺了普通民众的财富积累。设引起变动系数为x,净福利《GNP-L-A》B/x

5、GDP高速增长导致资产价格上升,同时资源缺口加大,原材料价格上升,引发通货膨胀(用C表示通胀率),使得净福利按比例缩水,变为(GNP-L-A)×B/(1+C)

除上述五点之外,还存在着大大小小种种因素。但究其问题本质不外乎是,权利与资源被垄断,普通老百姓政治经济地位逐步下滑,参与收入分配的能力不断下降。[!--pinggu.page--]

“拉美陷阱”与中国现状

拉美陷阱是指在传统农业占很大比重的情况下,走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及特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数量少,导致过多剩余劳动力,中等收入人口比例少,失业人口较多,贫困和贫困人口较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给ZF的社会保障带来沉重压力,最终导致外债和财政赤字居高不下,通货膨胀严重,金融潜伏危机,甚至发生动荡。

所谓“拉美陷阱”,其形成恐怕美国难辞其咎。

我认为“中国陷阱”和“拉美陷阱”有很大的不同,后者制度性因素很少,主要是政策导向性的结果;而“中国陷阱”,制度性因素作用很大。

比如说,巨额贸易顺差不能增加国民福利的制度障碍,到底在哪里,能否尽快消除。

中国特征的制度陷阱,如果走不出,结局就是拉美化。[!--pinggu.page--]

如果中国的经济能够走出这个陷阱,那对世界上其它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将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原因1:社会分配制度

关于国家福利:我认为造成GDP高速增长下的低国民福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分配制度,20%的人占有了80%的财富。

许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老是提“按劳分配”,把它当成教条;许多西方经济学的传入则老是提“按边际贡献分配”,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天经地义的。

其实,他们都错了:收入分配主要依据地是这个社会的分配伦理。分配伦理不同,分配的根据和方式就会不同。

我信奉这样的分配伦理:每个人,都有从这个社会中无条件分享这个社会所能提供的最基本的福利的权利,这是他的基本人权,纵使他不能提供任何回报。[!--pinggu.page--]

原因2:增长潜力透支

我在欣赏相关增长模型的时候,曾经自己琢磨了一个跨时空的增长追赶趋势。

但是,在本人所划分的若干个生产力发展阶段下,中国可以无限接近美国的发展程度。在那之后,瞬间的就开始呈现出巨大的后劲不足。

回顾改革,我们国家确实发展了,按照库茨涅滋曲线的倒U型形态,我们的人均达到了2000美金附近,就应该开始考虑分配的公平了。

但是,最关键的,还不是不公平,是增长的潜力被透支得多了些。面对日益增加的金融风险和相对幸福感逐渐恶化的民生状况,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pinggu.page--]

原因3:忽略规模经济,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

现阶段中国在的国际分工下地位导致了中国很多企业通过压低员工福利来提高竞争力,要想中国的员工少受罪就应该继续加快发展速度,少走弯路。争取早日度过这个时期。

在朱镕基的时代,每个省份都希望形成小而全的建设,每个省份都建设汽车厂,每个省份都希望建设自己完整的工业体系。忽略了规模经济,国内分工与国际分工的思想,都是建立在省内分工的基础上。浪费了很多资源。房子拆了建,建了拆。当然是一边建设财富,一边毁灭财富了。[!--pinggu.page--]

原因4:人口问题使GDP人均增量远低于总体

中国的人口太多了,也是一个原因啊,同样一美元,在美国可以让一个用,但是在中国的话,那就不是一个人了啊,至少六个啊,人家一个人享受一美元和我们六个人享受一美元是完全不同的感觉。所以虽然中国GDP总量较快速度的保持增长,但是人均增量约远低于总体,造成国民福利增长较慢。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受到资源、技术、体制等诸多因素的约束,对于中国而言,人口问题是一个必须予以足够重视的障碍。[!--pinggu.page--]

置疑:GDP的增长速度数据是否真实?

GDP的增长速度,真的和那些所谓的官方机构公布的符合吗?

看看咱国家的统计年鉴,对比一下投资与储蓄是否相等,投资超过储蓄的部分从那里来,为什么那么低的投资效率却能一直保持那么高的投资率,能没有问题么。

GDP中有很多是无效成份,比如到ZF部门办事,完全可以一次办好的事情,让你跑好几个地方,还要来回多跑几趟,而你的路费是计入GDP的。

唯GDP增长的政策导向已远远偏离了GDP在理论中的真实本意,现在我们看到了的GDP已慢慢变成了纯粹的数字游戏![!--pinggu.page--]

于泽远:官方媒体推测中国官员吃喝玩乐耗掉国家三成收入

官方媒体推测,中国公款出国费用每年超过4000亿(人民币,下同,约830亿新元),如果按照每人每次出国消费5万元计算,每年公款出国人数高达800万人次。

公款出国、公车消费及公款吃喝招待费,这“三驾马车”每年要花掉中国财政收入的30%。去年全国财政收入为3万9373亿2000万元,全国财政支出达4万422亿7300万元。

公款出国多遭舆论诟病主要是因为多数打着考察、交流名义的出国活动实为“公款旅游”。在许多地区,“出国考察”已经成为官员的变相福利,“出国考察”的地点、次数和消费规模则按照官员的级别进行分配。

人民日报社下属的《江南时报》发表时评文章说,虽然公款出国浪费巨大,让一些人中饱私囊,却无法认定为贪污,只能算是违纪行为,因此公款出国愈演愈烈。

由于公费出国规模越来越大,费用越来越高,有的官员为了出国甚至要挪用其他款项,包括挪用税收、土地开发收入,动用留存外汇,动用人民币买入外汇作经费,侵吞行政和其他公共项目经费等。

中国高层为限制出国考察潮已多次出台相关规定,但这些规定的操作性、可监督性都很模糊,各级官员出国考察热一直没有降温,有些地方甚至已经扩大到乡镇一级。[!--pinggu.page--]

林金芳:耗资千万的“世界一流”只是发展的幻觉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讲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等等。可是,在许多地方,却简单地把“发展”理解成了“形象工程的冲动”,这种“幻觉”统领着很大一部分官员的思维。亚当•斯密曾说,发展的基本单位应该是人,只有个人的充分发展,才有整个社会的发展。可是,这个耗资千万的“世界一流”亮化工程却走向了反面。地方ZF的这种“繁荣”,归根结蒂,只是一种发展的幻觉罢了。

 这种耗资千万的“世界一流”背后,有一种强大的、高度集中的、无可质疑的行政威权。毫无疑问,这个耗资千万的“世界一流”亮化工程就是一种典型的“权力美学”。它试图让民众接受一种这样的理念:大尺度、大体量和大景观。其实,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财政幻觉”:纳税人只看到公共支出所带来的利益,却没有看到相应的成本。然而,幻觉终有醒来的一天,正如一场暴雨过后,街头“水漫金山”会暴露出市政建设只重其表、不重其里的弊病一样,人民看不起病、读不起书、买不起房、养不起老,也会使这种“财政幻觉”像泡沫般一触即破。

 事实上,这样的世界一流,我们还真不少。这种不求成本、但求最“大”的精神是多么的“豪气”。然而,另外一个“世界一流”,则让我们无比汗颜:中国是全世界行政成本的国家。资源的浪费,本来就是一种暴殄天物,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世界一流”,实为“中华之耻”。[!--pinggu.page--]

赵晓:GDP增长越快 离幸福越远

中国普通居民以住房为标准,其离幸福生活目标的距离只能是越来越远。其原因可能是:其一,是过去计划经济不注重消费尤其是住房消费,所以存在着历史的欠账。其二,是当前中国人收入水平太低,因此无法达到美国的住房消费水平。
   住房方面的“生活”与整个社会的“生产”之间出现悖论的关键原因,是土地的供应不足。我国的土地价格指数与房地产价格指数呈正相关,因此可以认为我国土地供给的松紧政策明显影响着房地产均价。
  而我国目前的基本土地制度及政策就是,ZF将所有的城市开发土地都捏在自己手里,然后再像挤牙膏一样挤出一小点一小点来。ZF房地产调控了好几年,甚至开始建设住房保障体系,但在这一最根本的制度与政策问题上,却几乎没有任何动作。
  所以,中国的发展到了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土地制度与政策的时候了。土地的私有化以及多样化的土地供应方式势在必行。中国只有实现土地私有化,才谈得上是真正的市场经济。而中国的住房发展模式,只有建立在大量、开放的土地私人供应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健康、良性的发展。以中国的人地资源条件,也许最终仍没有办法像美国那样可以普及化地住上漂亮的别墅,但住房条件日益改善却是一定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4-9-14 08:09:30
感谢楼主慷慨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