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经济地位会不断发生变化,有些人会由穷变富,有些人会由富变穷。在美国,人们靠什么来改变自己的经济地位呢?是靠家庭背景、教育状况,还是靠辛勤的劳动与公平的机会呢?
虽然遭受经济危机的重创,但几十年来美国经济的发展还是令更多的美国家庭能够过上舒适的生活,父母辈对子女未来生活水平超过自己也抱有希望。衡量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是否造福于民众,有两点值得观察,一是社会能否为民众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二是民众经济地位变动性有多大。
经济地位变动性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经济地位变动性是指社会不同收入段人群进入更高收入段人群的几率,或是高收入人群降为低收入人群的几率。换言之,也就是在一个社会,如果一个生活在穷人家庭的孩子,通过自己辛勤的努力可以过上中产阶级甚至富人的生活,这就是一种社会的吸引力和向上发展的动力。
现代社会民众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虽然ZF可以通过政策的调整来缩小贫富差距,但却无法实现真正意义的“均富”。一个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动性越高,而这种变动是以公平作为基础,在这种情形下人们对贫富差距的不满也会越低。
美国社会以及民众对贫富差距能够持有较为宽容的态度,这与美国人致富的方式有很大关系。大多数美国人认为社会能够提供人们改变经济地位的机会,只要努力工作、拥有专长就会获得经济上的回报。儿童的家庭背景,不论是富有还是贫穷,不应当是他们成年后影响其经济地位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对于中产阶级家庭,经济地位变动性越大,越能反映出经济发展带给社会主体人群的实惠。反之,如果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种血统论在社会上风行,就很难为普通民众改变经济地位提供公平的机会。
经济发展影响民众经济地位
一个社会民众经济地位的变动性可分成绝对变动性和相对变动性,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财富增加并惠之于民众可称之为绝对的经济地位变动性,也就是说,财富“蛋糕”做大了可以带动整个社会民众收入的增加。经济地位相对变动性主要观察不同收入人群经济地位的转变几率,从而反观民众在何种条件下可以改变分割财富“蛋糕”的命运。
皮尤研究中心曾对美国民众经济地位变动性做过专门的调查,以1960年代出生的人在21世纪初的收入状况与他们的家庭经济背景作对比,观察5个收入段民众经济地位到底发生什么变化。在过去半个世纪,美国经济增长强劲。虽然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导致民众家庭财富缩水,但整体而言,经济的发展为民众提高收入创造了条件。美国三分之二60后的收入要高过他们的父辈。从经济地位绝对变动性而言,经济发展了、财富增多了,民众的收入也水涨船高,整个社会的经济地位变动性也会越高。
按照民众收入状况观察,美国60后不论收入处于哪个人群段,其中位收入都要高于父辈。在低收入家庭(穷人家庭)长大的孩子,成年后中位收入比父辈增加了18%。在中下收入家庭长大的孩子,成年后中位收入比父辈增加了22%。在中等收入家庭长大的孩子,成年后中位收入比父辈增加了29%。在中上收入家庭长大的孩子,成年后中位收入比父辈增加了35%。在高收入家庭(富人家庭)长大的孩子,成年后中位收入比父辈增加了52%。
从另一个角度观察,美国低收入家庭出生的孩子成年后收入超过父辈的人数比例为82%,在所有收入段人群中比例是最高的。中下收入家庭出生的孩子成年后收入超过父辈的人数比例为74%,中等收入家庭出生的孩子成年后收入超过父辈的人数比例为66%,中上收入家庭出生的孩子成年后收入超过父辈的人数比例为67%,高收入家庭出生的孩子成年后收入超过父辈的人数比例为43%。在经济发展、财富“蛋糕”做大之时,受益者涉及每一个收入段人群,而且穷人家出生的孩子比父辈生活更好的比例也最高。相反,富人家出生的孩子成年后并不能保证他们的经济地位继续维持在高收入人群行列,大多数富家子弟成年后的收入不如父辈。
穷人孩子改变经济地位挑战性大
以上所介绍的是美国60后与父辈相比经济地位变动性的情况,而作为一个整体,出生在穷人、中产阶级以及富人家庭的孩子,他们成年后经济地位变化情况更能反映相对经济地位可变性的影响。美国虽然崇尚机会公平,但在现实中父辈的经济地位对后代的未来影响很大,尤其是由穷变富,穷人家出生的孩子面临的挑战性很大。
根据统计,在穷人家庭(低收入家庭)成长的儿童有42%的人成年后经济地位没有变化,还是过着穷人的日子。其次,在穷人家长大的孩子有58%的人成年后经济地位有提升,但主要集中在中等收入和中下收入这两个收入段。第三,穷人家长大的孩子不是没有机会改变经济地位,有11%的人进入中上收入人群,6%的人进入高收入人群。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穷人家的孩子通过自身努力是可以摆脱过穷日子的境遇,但他们改变经济地位的难度要远远高于那些在中产阶级和富人家庭长大的孩子。
富家子弟保持经济地位也不易
在富有家庭中,39%的孩子成年后收入依然维持在最富有20%人群行列,这在所有收入段人群中是最高的。如果加上还有23%的孩子成年后可以进入中上收入人群行列,这意味着有62%富家子弟成年后依然可以获得较高的收入并保持不错的生活水平。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富人家的孩子虽然含着金汤匙长大,但不意味着他们成年后还会永远含着金汤匙。富人家庭的孩子中有9%的人成年后沦落为穷人,15%的人收入仅是中下水平,还有14%属于中等收入标准。从比例上看,富家子弟成年后收入在中等和以下收入水平的人数比例多达38%,这反映出美国经济地位的变动性不仅体现在由穷变富,也反映在人们由富变穷。
中产家庭孩子经济地位变化有奔头
中产家庭多注重子女的教育,而且经济地位也使他们比穷人家庭更能在子女教育上投入,孩子成年后也比穷人家孩子在收入上更容易上一层楼。中产家庭孩子成年后有19%的人跨入了富人的行列,17%的人进入中上收入人群,两者合计占36%。还有23%的人依然维持同父辈一样的经济地位,虽无长进但还能保本。同时,中产家庭孩子成年后变成穷人的比例还不算高,为17%,仅比富人家庭孩子成年后沦落为穷人的比例高出8%。总体而言,中产家庭孩子在成年后能够维持与父辈一样收入水平或者更高的人数比例为59%,这对于社会的稳定显得相当重要。
民众经济地位变动性的四种倾向
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以及对绝对经济地位变动性和相对经济地位变动性的综合考量,美国60后在21世纪初的收入和经济地位变化出现四种倾向。首先,经济地位向上提升的人数约占总数的34%,同时他们也比父辈的经济地位至少上了一个台阶。其中占美国67%的60后收入要比他们的父辈高,但只有34%的人经济地位比父辈有所提升,表明要实现从穷人转变成中产阶级或是富人依然存有难度。其次,在中等收入和中上收入家庭出生的60后中有33%的人在收入和经济地位上是向下滑,而富人家庭中,超过一半的人与父辈相比,不论是收入还是经济地位都是走下坡路。第三,27%的60后与父辈相比,在收入和经济地位上没有发生变化,尤其是在较高收入和富人人群中,这种现象比较明显。第四,5%的60后在收入上比父辈要高,但经济地位却比父辈要低。在美国中等收入和中低收入家庭成长的60后有十分之一属于这种情况,这也是近几年美国中产阶级焦虑症引起社会关注的原因之一。
财富继承对经济地位的影响
父辈打下的江山能否变成子女的产业,这不仅涉及到家庭财富的继承性,同时也会影响到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性。穷人家出身的孩子处于财富占有基础先天不足的劣势地位,而富家子弟则占尽天时地利。而在美国,这种财富占有的先天不足和优势也是造成民众经济地位不同的一个原因,但好在这并不是一个根本原因。
事实上美国民众靠继承父辈财富而生存的人数比例并不高,全美继承父辈遗产的家庭比例仅为四分之一。超过一半的家庭所拥有的财富是依赖自己的打拼获得,这包括薪资收入、经商、投资等。即使是出身在穷人家的孩子,经过努力有近六成的人会摆脱贫穷的命运,有近两成的人会进入中上收入和高收入人群的行列。尽管美国的贫富差距问题严重,但美国经济发展的特性没有改变,财富的分配不是吃大锅饭,而是要对那些刻苦工作和勇于承担风险的人给予经济上的最大回报,这也许就是美国面对贫富差距的另类思维。
高等教育对改变经济地位的影响
由穷变富靠什么?在大多数美国人心目中,接受高等教育是改变经济地位的阶梯。同样是活一生,大学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在收入上的差距平均可以达到100万美元。如果是硕士或是博士毕业,收入上的差距会更大。在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年轻一代会比父辈收入更高,生活更好,但是否接受高等教育对人们经济地位的改变仍起到极大的作用。在美国60后人群中,高中以下教育程度的人中有63%的人收入超过父辈,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中有74%的人收入超过父辈。
如果对比经济地位的改变更可看出教育的重要性。接受高等教育不仅使年轻人在收入上胜过上一代,而且在改变经济地位上也有着本钱。美国穷人家庭出身的孩子,如果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下,45%的人成年后还是过穷日子,只有14%的人能够进入中上收入和高收入人群的行列。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穷孩子虽然仍有16%的人照常过着穷日子,但却有41%可以进入中上收入和高收入行列。对于富家子弟,接受高质量的大学教育不失为看家立业的本钱。出身于富人家的孩子,如果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下,仅有23%的人还能保住富人的经济地位,但沦落为穷人的比例高达18%,进入中低收入的比例为20%。如果接受高等教育,富家子弟中54%可以继续维持富人的经济地位,沦落为穷人的比例仅为2%。出身于中产家庭的孩子,教育对他们的影响更大,这类家庭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孩子40%可以进入高收入人群,沦为穷人的比例仅为6%。中产家庭的孩子如果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下,能够进入高收入行列的比例只有13%,而成为穷人的比例高达21%。
作者: 乔磊 来源: 《理财周刊》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