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思维的特点:
1、批判性:学会发现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是药师临床思维培训的首要任务。在培训中, 药师应本着科学的怀疑精神, 强化批判的思维。 尊重医师,但不盲从,要批判性地向医师学习。只有观点多元化, 意见纷呈, 才能为优化方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1]。
2、立体性:首先要牢固树立人、 病、 药三位一体、 通盘考虑的思维意识, 纠正那种只关注药, 不关心疾病和患者的陋习。以药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是导致药师只关注医嘱审查, 而忽视直接与医师、 患者面对面交流, 掌握全面信息的直接原因。针对潜在的药物相关问题, 既要重视分析药物与不良事件的关联性, 又要不忽视疾病状态对不良事件的影响性, 保证不偏不倚。其次, 立体的思维还要求学员在具有及时发现药物潜在问题能力的基础上, 强化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 做到既破又立。 有的患者病情复杂,有的患者合并用药较多, 要求临床药师应具备较强的问题分析能力, 结合具体情况、独立地运用知识进行分析, 配合医师正确选药,避免不合理用药。 在每月组织的总结会上, 通过全面分析一例病例的治疗与监护, 增强学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1]。
3、循证性:临床药师的治疗建议应建立在正确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之上, 任何结论均应有充分的依据[1]。
与医师的观点不一致时, 一定要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协商统一后才能实施。这样, 不仅可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 有效, 也可避免与医师之间产生矛盾, 从而减少临床药师的职业风险[1]。
4、以人为本:药师要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思维习惯, 针对不同的病情, 不同经济条件的患者, 要有做好多套治疗方案的能力。适合的人本性思维就是既要运用医药学科学知识, 又要能够运用人文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 以“病人为中心”通过充分的沟通与交流, 结合患者的家庭与人文背景, 将多方面信息进行批判性的分析、 综合、 类比、 判断和鉴别诊断, 形成诊断、治疗、 康复和预防的个性化方案并予以执行和修正的思维活动过程[1]。
5、创新性:科学地探索给思维增添生命力。所谓创新性思维, 是对已知事物或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同一种疾病见多了,或同一患者多次来诊, 均易导致思维片面、思路狭窄、 思维静止等思维定势, 或者总是倾向于诊断本专业疾病, 易造成误诊。要克服这类思维缺陷, 需善于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 摒弃旧的思维习惯, 及时用新的思维观点看待已经变化了的事物。学科要发展, 人才要培养, 临床药师除了在药物治疗中承担起应有的职责以外, 必须有自己专业方面的前沿研究。这就要求药师既要在实际工作中有创新, 又要在理论研究中有创新[1]。
6、系统性:患者的主诉及体征是多层次的,可能包括许多系统的症状、体征。消化系统的表现可常见于各种各样的疾病,如呕吐、食欲低下可见于急性肝炎、急性胃肠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如遇到呕吐就想到胃肠炎,而不考虑其他的疾病,这样单一、固定的思维方式,易禁锢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而应培养医学生系统地考虑症状、体征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即相同的症状、合并不同体征可见于不同的疾病,相同的疾病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必须系统地考虑、仔细地鉴别,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但疾病的表现是复杂的,有时可能分不清主次,导致错误诊断。从人体各种系统的临床表现中提取主要的症状及体征对医学生思维的培养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多个系统的损害应从全身性疾病考虑,如内分泌疾病、结缔组织病等的损害可表现在全身多个系统。但各系统损害的程度、类型、先后顺序等与疾病有着必然的联系。医学生应从众多的症状和体征中找出主要矛盾,才是诊断疾病的关键。由于近年来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检查手段日新月异,加上医疗环境的复杂化,患者维权意识和医师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临床上出现了重检查轻临床思维的倾向,追求或过于依赖检查证据,结果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这对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极为不利。[2]
7、较大的变异性:医生所面临的问题之所以具有较大的变异性,这是由人体的特异性所决定。人体的个性特异性是永恒难题,而临床理论只能着眼于“共性规律”。
●病人极少是“千人一面”,而是表现出个体差异。
●疾病过程有个体差异、特异变化及“超常现象”:①年龄、职业、爱好、生活地区的不同;②人体免疫力的不同。
●治疗效果有个体差异:如心理状态、性格、耐受力、医嘱顺从性、对医生的信任程度等的差异,常导致实施同样的治疗方案而产生的治疗效果却表现出巨大差异[3]。
8、一定的隐蔽性:①健康意识的增强,致使对疾病认识的难度加大,其中重要因之一是隐蔽程度的增加。亚健康状态受到人们的关注。就医者中1/3是因疾病痛苦的显性问题而来,2/3 是处于身体不适的隐性阶段。特别是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使人们对健康问题的考虑更加全面,尤其注意社会、心理问题导致的疾病。②现有的医学水平限制了对疾病的认识,使医生缺乏早发现的能力,无法及时、完整地揭示疾病的实质[3]。
9、疾病有阶段性: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一个完整的变化过程。我们可以在疾病的任何阶段接触病人。可能是疾病的开始,或是疾病的中间期,也可能是疾病的结尾。不同时期的疾病表现必然会存在着较大差别。我们希望最好是观察到疾病的全过程,有些小病可以,而多数疾病实际是很难做到的。因此,诊断——不断修正;治疗——不断选择;预后——灵活看待。所以有人提出,只有病理解剖才是观察疾病的最终阶段[3]。
10、资料的相对性:①临床资料仅相对完整: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条件的限制、经济实力的限制、伦理道德的限制等,致使我们收集到的疾病资料总难以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就收集疾病资料的过程而言,住院优越于门诊、大医院优越于基层医院。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大医院的医生好当!②临床资料仅相对可靠:由病人、家属、同事乃至社会提供病史,难免有主观、虚构、夸大、缩小等。检查资料:a.体格检查手法的准确程度;b.辅助检查资料的误差(技术性、假阳性)。特别注意阴性病史及检查结果的重要性[3]。
11、矛盾的普遍性:各种诊断、治疗方法的“双刃效应”致使在临床工作中几乎普遍存在着矛盾,也就是方法的利弊、得失。例如:老年人补钙,预防骨质疏松,也可能导致尿路结石;抗生素应用、禁用与病原菌的证实;肺癌活检的诊断意义与导致扩散[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