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时报》3月14日文章】题:我为何要离开高盛公司(作者格雷格·史密斯) 今天是我在高盛公司的最后一天。在该公司近12年先是作为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做暑期实习,接着在纽约工作10年,目前在伦敦我认为我在该公司工作的时间够长了,足以了解其风气、人员及其身份的演变。老实说,如今的环境是我见过的最有害和最具破坏性的。
简而言之,公司经营和赚钱的做法导致客户的利益继续靠边站。从我一出校门进入高盛工作至今,它变得太离谱了,从良心上我不能再说我认同它的做法。
该公司改变了对领导能力的看法。过去对领导能力的要求是,有思想、以身作则和做正确的事情。今天,如果你为公司赚的钱足够多(而且目前不是手持斧头的凶手),你就会被提拔到有实权的岗位上。
有人冷酷无情地讨论敲客户的竹杠,让我很难受。过去12个月,我见过5位总经理把自己的客户称为“提线木偶”,有时在内部邮件上。
让我吃惊的是,公司高层连基本的道理都不明白:如果客户不信任你,他们最终将停止与你做生意,不管你有多聪明。
这些天来,初级分析师对于衍生产品最常问我的问题是,“我们从客户那里赚了多少钱?”每次听到这个问题,我都很不安,因为这清楚地表明他们从自己的上司们那里领会了自己应该怎么做。现在设想一下未来十年:你不用成为火箭科学家就能想到,静静坐在房间角落、听到不绝于耳的“提线木偶”和“拿到钱了”的初级分析师,绝对不会成为模范公民。
我希望这能够唤醒董事会。让客户重新成为你们业务的焦点。没有客户,你们就赚不了钱。事实上,你们就不会存在。剔除道德败坏的人,不管他们为公司赚多少钱。重新匡正风气,让人们出于正大光明的理由想来此工作。只在乎赚钱的人不会让公司久盛不衰,不会得到客户的长期信任。
华尔街贪婪的缩影
【美国《纽约时报》3月14日文章】题:高盛公司高管公开辞职打击了伤痕累累的华尔街(作者纳尔逊·施瓦茨)
华尔街的商人们一向是来来去去,但是鲜有像格雷格·史密斯如此潇洒辞职的。他从高盛公司辞职的方式,以及他不得不说的话,可能重新激起人们辩论华尔街在金融危机后发生了多大变化。
变化很小,史密斯今天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说。作为常驻伦敦负责股票衍生品业务的高盛公司执行董事,史密斯公开谴责该公司12年来风气大变:如今赚取利润比客户利益重要,而客户经常被高盛人嘲笑为“提线木偶”。
别人私下嘀咕,史密斯公开发话,这就是他的满腹牢骚可能颇具煽动性的原因所在。即使在华尔街(一个赚钱好、多赚钱更好的地方)一些口号仍然令人肃然起敬,包括有个口号说“客户第一、起码第二、绝非最后”。实际上,自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几乎所有的大银行为重新赢得公众信任,都声称以客户为中心。
史密斯的批评之严厉,大大超过有关金融大公司分红的报道和来自 “占领华尔街”抗议者的抨击,对今天的华尔街来说可能尤为棘手。人们对 2010年4月份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起诉高盛欺诈一案记忆犹新。
当然,华尔街一直就是追逐利润的但是如果赞成贪婪的话,应该是长期贪婪,而非短期贪婪,这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高盛公司的总裁格斯·利维说的。长期贪婪,就是与客户一起赚钱,而不是从客户身上赚钱。
高盛和其他大公司的老人说,长期贪婪曾经一度成为风气,至少公开是这样,而且公司及其伙伴都受益.即使不是大大受益,也受益匪浅。可是据年长的银行家和学者说,过去25年,随着激励机制的转变,华尔街已经变得让利维几乎认不出来了。
将会付出高昂代价
业内人士和专家说,激励机制随着业务的发展发生了转变。公司领导层将自己的身家赌上的合伙企业变成了上市大公司。自营交易演变成了摇钱树,对投资银行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带来了考验。由于不受约束,投资银行以举债为后盾,可能承受更大风险。
特拉华大学公司管理学教授查尔斯·埃尔森说,随着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自营交易的迅速扩张,短期心态逐渐在各公司占据上风。他说:“一笔交易赚的钱远远多于靠长期关系赚的钱。所以你要用暴利能人而不会用(投资)顾问。”
专家们说,华尔街现在可能为短期心态付出高昂的代价。由于受到各种新规定的约束,这些大银行将不得不放弃自营交易。常春藤名校毕业生到金融行业谋职的人数减少。大众的愤怒在蔓延,不仅从“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而且从最富裕消费者的不信任感不断加深中也可以看出来。
据2011年《杨克洛维奇观察》研究报告说,几乎不或根本不相信投资银行公平的美国人所占比例从2008年的26%上升到41%。只有信用卡公司、公司总经理、联邦ZF和律师的口碑比其更差。就连银行和保险公司都比它们口碑好。
(新华国际 格雷格·史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