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雕塑游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小芭
吴哥之行是在湿漉漉、暖烘烘的暹粒之夜开始的,虽然早已从各种资讯里获得了关于吴哥灿烂文明的点点滴滴,但真的到实地感受曾经辉煌的高棉王朝与如今贫苦的柬埔寨生活的巨大反差,还是每天都有不同的体味。
我们入住的是一个离吴哥窟不远的度假村,柬式的别墅掩映在小型的热带雨林中,到处是不知名的植物,叶阔花艳,果实多汁。小河里有紫红的莲花,躺在水面上,按下快门,居然发现花瓣尖尖上停着一只红蜻蜓,这让见惯了青色蜻蜓的我大为惊诧,而我们的旅程就由这样一个又一个的小惊喜小惊诧串联而成。
巴戎寺是我们游览吴哥的第一站,自此各种各样的石雕就充满了我们的旅程。巴戎寺是吴哥城(大吴哥)的中心,据说建筑群有54座大小宝塔,每座塔的顶部都雕有象征国王的巨大的四面佛,他们从塔尖微笑着俯瞰四周,象征着王权至上和宗教神圣。徜徉其间,仰望上空,那些佛像的表情各不相同,其中保存得最完整、笑得最美的那个被称作“高棉的微笑”,堪比蒙娜丽莎的微笑。
现在能看到的建筑当然没有当年那么完整,它受到了战争和岁月的侵蚀,只留下了残垣断壁。吴哥城南门口的两排雕像——一排代表正义的神,一排代表邪恶的修罗,很多都已经没有了脑袋,或者拦腰截断,巴戎寺里面的一些神像,也是如此,有的浮雕的脸部被削平。这一方面是由于文物偷盗和战争掠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宗教冲突。吴哥历史上遭遇过两次洗劫,巴戎寺在占婆人(越南)入侵后经历了重建,原来的王朝信奉的是印度教,后来王朝改信佛教,重建时为体现宗教宽容保留了原来的雕像,但后来被信奉佛教的暹罗军队(泰国)占领后,一些印度教的神像遭到严重破坏,整个建筑也被战火烧毁。这种人为的破坏更让人痛心,就像中国的几大石窟,里面的佛像也经常被削去鼻子或除去脑袋,当然我们经历的是另一场文化浩劫,这些佛像是被笃信另一种信仰的群众糟蹋了。
还好,记录历史和生活的浮雕保存得十分完整,巴戎寺作为一个神庙,与其他宗教建筑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墙上的浮雕并不光记录宗教神话,而且记录真实生活,整个画卷好比浮雕版的清明上河图。上面雕着斗鸡、斗猪、比武娱乐的当地百姓,有求婚的场景,有丰收的场景,有产妇生孩子的场景,甚至有长着胡须的汉人,最重头的当然是高棉军队与占婆军队打仗的景象,从被占领到反败为胜,一幕幕如临其境……由此可以肯定,这些浮雕是阇耶跋摩七世重建时雕刻的。它不仅留下了高棉民族辉煌工艺的历史证据,也为吴哥王朝书写了不容抹灭的历史记录。
之后参观的女王宫被誉为“吴哥古迹的明珠”,由于发现得较晚(1914年),当年破坏也比较小,所以保存得最为精致完整。女王宫主要供奉的是印度教的湿婆神和毗湿奴神,门廊和山形墙上雕刻着印度史诗中的神话故事,其中不少雕刻都是表现阿修罗作恶多端,最终被湿婆制服的故事。值得惊叹的是廊柱上的女神雕像,栩栩如生,优美非凡。
最被称赞的小吴哥(吴哥窟)是一座未完全完成的神庙(国王在没有建成前就驾崩了),所以我们终于通过刻画了人物外框的局部墙面了解到,吴哥的这些建筑当时都是先用石头垒建完工,再进行层层雕刻的,雕刻时也是先布局绘像,再进行仔细浮雕。走廊四面的浮雕描绘印度两篇著名梵文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中的故事(其中雕刻有孙悟空的原型神猴哈奴曼),还有高棉人民抵御外族侵略的战争场景。最高塔被称为天堂,但爬上天堂的石阶却非常陡峭,据说一位法国游客的妻子不幸从这70度的石阶坠落身亡,事后法国人捐赠了比较平缓的木头楼梯,因而我们离“天堂”更近了一步。
据说,吴哥王朝鼎盛的12世纪,仅吴哥城就有100多万人口,是伦敦5万人的20倍,这样的强盛国力,才能建造出并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吴哥窟。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绝不亚于中国的长城,而它的雕刻艺术更是可以媲美古希腊文明。
在吴哥的旅途,印象深刻的除了建筑艺术,还有他们的“环保”。百姓居住的屋子大多木石结构,很少钢筋水泥;百叶窗都是木制的,很少看到塑料这种物质;包装都是用棕榈叶,几乎看不到纸;衣服都是棉、丝、毛的织料,没有化纤,几乎全手工;即使饭店、商店也只有电扇,不用空调……这个当然可以被理解作环保,至少一开始我是这么感慨的;但这也何尝不是“原始”?离开时我有了新的感受。对于未开发、贫苦地区的环保要求,我一直持保留态度。环保思潮是西方社会后工业时代的产物,是穷奢极欲之后的反思,对于一个什么都还没有拥有过的地区,你有什么理由要求它放慢发展的脚步,跟随环保的潮流呢?看看洞里萨湖上的水上人家吧,随着潮涨潮落而居,捕鱼为生,7、8岁的孩子们衣不蔽体,所有的日常用品都是最简单的,你还有心情称赞环保吗?
(责编:薛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