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收入国家的金融及经济危机,对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意味着什么?这是我最近在新德里一个由印度工商联合会(FICCI)、印度消费者联盟与信任协会(CUTS)以及英国《金融时报》主办的研讨会上提出的问题。
我得出的结论是:这种危机是危险的。但我之所以这么说,并非主要由于危机对新兴国家的直接影响,而是更多地源自于从危机中可能汲取的教训。我们必须汲取正确的、而非错误的教训。
在金融危机冲击高收入国家以来的几年里,大型新兴国家的经济一直表现不俗。即便考虑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近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中预期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印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在2007年至2012年间的增幅仍将高达43%,尽管赶不上中国的56%,但远远超出了高收入国家2%的增幅。
这是一场革命。它同时表明新兴国家已在很大程度上“脱钩”。我们在2008年年末认识到,高收入国家遭受重大危机,会对发展中经济体造成负面影响。但亚洲大国相对未受影响。它们设法抵消了冲击。
这次的情况还会如此吗?或许最严重的冲击是油价飙升(可能在海湾爆发冲突之后)加上欧元区解体。后者将导致欧元区金融体系暂时瘫痪,甚至完全被破坏。这将影响到贸易、汇兑、金融等各个领域,并带来普遍的不确定性,从而对全球造成重大冲击。
人们可能还会指出,大型新兴经济体内部存在风险。尤其是中国可能无法像三年前那样,利用信贷支撑来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以抵消高收入国家又一场严重衰退所造成的冲击。按照中国经济学家谢国忠(Andy Xie)的说法,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已经占到GDP的65%。几乎无法想象,中国还能够在避免巨额资本浪费以及随之产生的投资崩盘风险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其投资率。
另一场可能比2008年更严重的全球“崩盘”的冲击,也会对印度经济造成损害。世界银行(World Bank)在其1月份的《全球经济展望》(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中指出,“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目前的形势还不如2008年”。印度存在着巨额财政赤字,公共债务展期率也很高。该国2010年的经常账户赤字与GDP的比率接近4%,在又一场全球重大危机的冲击面前将较为脆弱。
不过,我们不应夸大此类直接威胁,原因有两点。首先,上述情形虽然可能发生,但概率很低。正如IMF所指出的那样,尽管下行风险很大,但它们仅仅是风险。欧元区可能最终做了正确的事情。同样,与伊朗的冲突也可能得以避免。其次,一个庞大而相对贫穷的国家,比如印度(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印度人均GDP仅相当于美国的十二分之一),几乎不管在何种全球环境下,都有可能通过奋起直追全球最富裕的国家而实现快速增长。
善于思考的印度观察家清楚地意识到,影响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来自国内,而非国外。显而易见的障碍之一是治理问题,包括各级ZF浪费性的补贴支出、在向大多数人提供教育和医疗保障方面的可怜记录、僵化的劳动法、不完善的基础础设施以及对有效使用土地的昂贵限制。印度ZF前首席经济顾问尚卡尔·阿查里雅(Shankar Acharya)在一本优秀文集中列举了上述的许多障碍。然而这些问题也是机遇所在。鉴于印度在这些不利条件下仍取得如此成就,那么想想如果没有这些障碍又将会如何?
全球危机恶化带来的最大风险将是间接、而非直接的。它将会令改革出现倒退。我认为存在两大威胁。
第一个、也是最不重要的威胁,将是全球回应带来的后果。然而,迄今为止,至少在金融领域的监管回应似乎不太可能影响到印度。举例而言,印度金融体系如果采用新的全球标准不会变糟,反而可能会有所改善。更大的威胁将来自效仿外部的保护主义。但迄今为止,这一领域不存在太严重的问题,尽管风险的确存在。
其次,一个重要得多的威胁将是印度不加选择地接受“危机中的资本主义基因”。同样,人们可能还记得,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造成的最严重后果之一,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在二战后出台了反贸易和反市场的政策。如果当中国人所说的“改革开放”甚至在印度都开始卓有成效之际出现此类回应,将无异于一场灾难。
关键一点在于,目前的危机不是一场市场经济的危机,而是对市场经济认识错误的危机。通过恰当的支持和监管,竞争性的市场依然是实现财富持续增长最有效的途径。这既是接近得到证明的事实,也是我们可能通过社会科学得出的结论。
对印度而言,这一结论依然无比正确。印度ZF实施的适得其反的干预措施,造成了众多市场出现了不必要、且灾难性的扭曲。但印度ZF做了不该做的事情,结果往往没有做该做的事情:为可持续、普遍共享的增长创造条件。上述改革措施仍然至关重要。任何事情都无法改变这一点。
那么在制定本国政策方面,印度这样的国家应该从危机中汲取什么教训呢?我认为有两大教训。首先,金融体系能够产生巨大的不稳定性,因此有必要加以关注。其次,在印度融入全球金融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谨慎。对于高收入国家而言,可能从社会和经济方面控制重大危机。而对于印度这样的国家,几乎是无法控制的。
那么,我们的结论是什么?首先,印度的命运主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其次,危机前有意义的改革措施,如今同样有意义,甚至意义更为重大。第三,印度必须证明自己不会出现重大的宏观经济风险,尤其是过度财政赤字、融入全球金融体系时管理不善,以及更长期国内信贷失控的风险。最后,印度应该抵制危机证明市场经济无效的观点。原因之一在于,他们应该记得,遭受冲击的经济体还是高收入国家。应该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并记住原因。
作者: 英国《金融时报》马丁·沃尔夫 来源: 英国《金融时报》 2012年0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