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物质”
只所以特别来说一下“物质”这个概念,是因为它在经济学和哲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且这个话题可以开拓人们的视野。
既然“物质的概念很重要,就要将这个概念特点明确一下,才能对涉及“物质”的讨论有共同的讨论基础。
从现在的讨论来看,哲学中的“物质”,与物理中的“物质”概念是不一样。
哲学中的“物质”可以与物理学中的“物质”可以不一样吗?那样是不行的,因为,哲学中需要另行规定“物质”的概念。
另外,需要看到的一个事实是,早期的哲学与物理学上认定的“物质”概念是一样的。只是物理学上的“物质”概念不断发展,而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没有发展,从而二个学科的“物质”概念拉开了距离,产生了分歧。现在两个学科的分歧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现代物理学,由于测不准定理的出现,宣告了可观察“物质”概念的结束。谈物就要有时空观,宏观上来看,在某地有一匹马,你下一秒看到的这个马与你前一秒看到马是不一样的,一个是位置和时间,另一个是这个马在内部生命细胞是随着时间增长还是减少了多少。这是从人可观察的角度来看马。若将人的视角深入到原子内部,量子力学告诉你确定一个原子的准确形态是不可能的。而且由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可知,物质与能量也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同样,若借用辩证法的一句话,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按这个观点来看“物质”的话,也只能看到运动着的“物质”。运动着的“物质”,我们能确定它是什么物质吗?
目前来看,古代哲学经历了朦胧、半朦胧时代,再到科学时代。象易经、唯物等仍然属于笼统论吧。
现代科学的分工日益细化。想在一个学科内得出跨学科的结论就很搞笑了。“劳动创造了人”就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的结论。这在科学知识比较少的年代还是可以理解的。但现代的人还认为这是一个正确的结论就有点不可思议了。用经济学的观点来讨论人性也是一个不妥的例子。
这个话题对现代科学来说,确实是很乏味的,也是无聊的。不建议在这上面费太多的脑筋。在处理跨学科的问题上,可以直接引据即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