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困,就业难,困扰着大部分毕业生。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中国2012年新增就业人口达900万人以上,虽然2011年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7.8%。但是这77.8个百分点中,有不少的水分,很多学生是“被就业”的,即高校为完成教育部的学生就业硬指标,规定学生必须在毕业前在就业协议书上随便找个章盖了,表示学生自己已就业。实际情况要比统计数据严峻得多。
有的人把就业难归结于高校扩招,这个观点或许有正确的反面,但对于一个GDP总量排名第二的大国而言,受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8%,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中低收入国家24%的平均水平。
可见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加并不是就业难得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在毕业生人数增加的情况下,社会并没有产生与之相匹配的就业岗位。对拉动就业有极大贡献的是服务业及现代民营业企业,但是目前的经济环境不利于这两类行业的发展。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型企业占有政策优势,工作稳定,住房,医疗,养老保障齐全。反观民营企业则没有这种优势,尽管工资水平达到公务员水平甚至略高也难以吸引大量的毕业生,餐馆,发廊基本上是吃青春饭,哪天倒闭指不定。央视居然说要让民营企业反思自己用工方式,增加待遇,培训,社保,这话说得轻松。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保投入来源于纳税人的钱,民企的社保资金来源能指望国家财政吗?招工难又进一步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试想一个国家大部分的人才都去参与“管理经济”,享受垄断利润,这个国家的新经济增长点能迅速产生吗?没有经济增长就业又谈何容易呢?相反加重了创造财富的行业的压力,
解决就业根本之道不在于什么大学缩招。而是制定有利于民营企业,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放开一些垄断行业准入条件,允许民营企业进入,例如金融,电信,铁路等。二是在国民财富再分配上下调既得利益群体的福利,社保水平,推进全民社保均等化。
国进民退的问题不解决,非但当前就业压力无法化解,而且经济发展不可持续,难以转型的状况无法改善,还将致使就业压力持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