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点钟,林洋(化名)坐在西安郊县一家宾馆房间的写字台前,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招股说明书草稿,他已经保持这个姿势几个小时了。 他在国内一家知名证券公司的投资银行部门任职,他已经通过保荐代表人考试,但是还没有通过证监会的审批注册,故在行业内通称“准保荐代表人”,简称“准保代”。
他在这个偏僻的地方已经连续熬了将近一个月,正在帮助当地一家制造仪器设备的企业完成上市必需的程序。这个企业的老板希望能通过上市募集资金来扩大企业规模。在企业申报IPO材料前的集中工作期,长期出差对林洋这样的准保代是家常便饭。
在这3到5个月的工作期内,作为现场负责人,他和自己小组负责法律、财务和业务的同事,要和会计师、律师们一起把公司的材料“打扮”得漂亮,力争能够通过证监会的审批。如果通不过,公司这单项目就拿不到一分钱,因为承销费用是要从募集的资金中按比例抽出的,自己大半年的工作就都白做了。如果这个项目这次能顺利过会,那今年内应该就可以注册成为保荐代表人(下称“保代”),自己也有望拿到100万元以上的年薪。
但是如今林洋却对保代的前途没了把握。因为就在3月15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保荐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意见》,将保荐人可签项目数量从之前的两个扩大为四个,即同时可签主板项目两个和创业板项目两个。
这条规定意味着保荐人的数量增加了一倍,直接的后果就是企业更愿意找规模大、口碑好的券商,保代们也会愿意加入大券商。如此一来,竞争激烈,现在的年薪水平就有可能下降。由于担心过往那几年的辛苦无法在未来得到补偿,林洋显得有些失落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