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萨缪尔森曾说:如果教会一只鹦鹉说供给与需求,它也能成为经济学家。张五常更是将毕生所学归为一招,就是需求定律。那究竟什么是需求呢?随手翻了下教材,这样写道: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或购买者)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市场上,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定义中的“愿意”和“能够”,是遇到的每个老师在讲课时都会强调的。问题是,怎样才称得上愿意,如何又算得上能够呢?本文正是从需求定义的这两个字眼出发,去演绎2008年金融风暴的形成过程。
先从“能够”说起。房屋出售,房款要求一次性付清,相信“能够”的不多;首付50%,其余靠抵押贷款呢,“能够”的会多起来吧;继续降,首付20%,则会更多……。2003年之后,特别是2005-2007年之间,美国次贷在贷款发起总额中的比例由10%左右升至30%甚至35%。而所谓的次贷,对象是不合格的贷款者,要求的首付很少,甚至是零首付,也无须提交什么文件,如此一来,“能够”的人会暴涨,需求推动房价会进一步高升。但显而易见,因为次贷,房价高升的基础如同浮沙! 
更进一步,资产的证券化和CDO(担保债务凭证)、CDS(信用违约掉期)等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则将次贷的风险扩展到了整个金融系统。一些金融机构以抵押贷款所值房屋资产为抵押物发行债券,其他金融机构则以所购买的债券为抵押物再发行债券,另有金融机构为这些债券提供信用违约保险,更有很多债券产品得到了评级机构的3A级评级。如此循环往复,杠杆率奇高,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
再转谈“愿意”。人有居住的需要并渴望得到满足,这是“愿意”;为了财富的保值增值而做房产投资或投机,算不算“愿意”呢,无疑也算,区别在于后者的波动性大。房价的上涨会让人们产生一个“不能丧失购房机会”的想法,从而刺激上述三种“愿意”,并进一步推动房价的高升。由此也可见,“愿意”和“能够”一样,并非一成不变,都会因时因势而异。可问题在于,倘若仅仅因为房价涨就一窝蜂地买,这种牛群直觉是可以促成泡沫的,荷兰郁金香危机是例子。
 
借贷和牛群直觉都能够引发泡沫,在这轮金融风暴酝酿过程中,过度借贷是主因,但也交织着牛群直觉的影响了。泡沫绚丽,但终会破灭。
从二十世纪末到2006年,美国房价飙升了130%。房价上涨会刺激房屋的建造,与此同时,当房价高升至人们越来越负担不起的地步,房屋分期付款额占个人收入比重越来越大时,购房需求必然下降。供给和需求共同发力,抑制了房价的进一步上涨,2006年初,房价开始下跌。
房价下跌则使次贷的风险暴露地更加彻底。次贷中有很多非标准贷款,这些贷款的一个特点是,其偿还取决于房价的持续上涨,如可调利率贷款,起始利率低,购房者能够偿付,随后利率逐年升高,购房者会不堪重负,但只要房价持续上涨,他们就可凭借房产净值再融资来偿付。
问题来了,2006年初,房价开始下降,购房者很难获得再融资,也无法偿还他们的贷款,违约现象大幅增多,而他们的房屋就会被拿到市场上拍卖,供给进一步增加,房价继续下跌,违约越来越多……,如此恶性循环,从2006年初到现在,美国房价已下跌30%以上。房价下跌对经济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其危害通过资产证券化和衍生金融工具等蔓延到了整个金融体系,进一步打击了伤痕累累的经济。难怪格林斯潘解决两房问题的建议是:只要ZF把空房子全买下来,然后一把火烧掉,问题就能通通解决。也难怪伯南克说:如果没有触动整个金融体系,房价下跌本身并不是一个明显的重大威胁。
分析告一段落。最后总结下2008年金融风暴的成因,几个关键字:过度借贷,次级贷款,资产证券化和衍生金融工具,监管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