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几年前,中国迈出经济改革的步伐,起步的地方是农村;可见的将来,再度繁荣中国经济的妙方仍在农村,不同的是,此次,它也将繁荣自身。是美好的愿景了。
                                  ——题记                         
 
去年去登岳麓山,途经之地,多有拆迁,只是没见到网上流传的暴力场面。往前回想,大一暑假在家时,村里议论最多的事是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焦点在补偿。大二寒假到家时,询问得知:大多数村民已签订合同,同意流转,极个别不情愿的仍可自种,一切都平稳;除此之外,传闻较多的是村里要建集资楼,听到这,自己是喜忧参半。恰逢这次作业,就想着,能否基于这些见闻而写出点内容呢?
 
一经整理,碎片化的想法竟呈现出一条关于农村发展的算是清晰的脉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放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启了农转工的进程;农业相对于工业等其他产业效益低下,致使很多农地被撂荒,同时,农业效益的提高也需要适度规模化的经营,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出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加,其间必然要涉及土地的转让、房屋的拆迁与重建等。第三条令中国社会头疼,也是本文的重点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已久;农转工进程已走过大半,对中国经济贡献至伟;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正有序开展;规模化经营对中国经济的作用正在发酵并逐渐显现。上述事件对农民生活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农民生活艰难仍是不争的事实。望闻问切后,结合中国经济的其他一些问题,决定开出一剂药方:改革现行土地征用制度,强化农民对宅基地等农村建设用地的转让权!以下是对这一措施的阐释和其价值的论述。
我国实行着极为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要求城镇搞建设占耕地的,一定要占多少、补多少,但占用的城市周边的许多耕地,要到哪里补呢?上述措施中,通过对宅基地等农村建设用地的高效使用(如建集资楼),可为城市化的推进分解出很多用地指标,解决地从哪里来的问题。另外,城市化的推进,大大提升了城市周边地价,通过与上述分解出的不值钱的用地指标置换,可实现土地的增值与农民的增收,而现行的ZF主导的土地征用制度,使得农民能够分享到的收益却很少,从而引发了很多矛盾,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强化农民对农村建设用地的转让权的原因。
上述措施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强化农民对农村建设用地的转让权后,农民可自行到土地市场交易,如此一来,农民就能主动地、更多地分享经济发展和高速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增值的利益,从而进一步推进农村建设和农民进城。通过下面的数字,我们可有个大致的量的认识:数据显示,1999年到2011年这十三年,是中国土地资产化最迅猛的年代,全国土地出让收入总额约12.5万亿元,年均达一万亿。
二、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分解出越多的土地指标,就能筹措越多的资本,这将促进农村建设用地的集约化、高效使用;与此同时,也将填补城市的用地需求并降低城市的用地成本,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拓宽空间。
三、土地供应得以增加,有利于房价回归,提升人们的实质性生活享受。现如今,ZF出台的限购、保障房等打压房价的政策,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但也造成了市场资源价格扭曲,许多产业的发展受到阻碍,人们的财富无处安放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保障房政策需要商榷的地方则更多。房价高涨,增加土地供应是上策,而这一措施可达到这种效果。
四、使货币化进程持续,平抑通胀,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氛围。由汇率形成机制导致的货币增发,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不知上升了多少,但其间中国并没出现难以承受的通胀,除了货币政策的处理和可观的经济增长,中国处于货币化进程当中也是重要原因,而允许农村建设用地的自由转让是可以延续这一进程的。但需要强调,真正要平抑通胀,这一措施既不是充分条件,也算不上必要条件,这只是它能起到的一点效果罢了,不宜夸大。
这一措施及其价值的阐述到此结束,考虑到诸多局限,措施的跨度没那么大,但总体方向是赋予农民以土地的转让权,寻找土地增值和保障农民权益的均衡点。但知易行难,要付诸实施,仍有很多路要走。由此,脉络已梳理完毕,最后是祝福吧,见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