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946 0
2012-04-05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移成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同时也是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的一个过程。换句话说,就意味着城市化提高,必然会带来城市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的减少,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削弱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呢?个人认为,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控制开发强度,保持必要的绿色和生态空间
  

  所谓开发强度,是指一个区域中建设空间占整个空间的比重。形象点说,就是水泥地的比例。开发强度高,说明在一定空间集聚的经济和人口的规模多,但同时也意味着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相对在减少,意味着提供农产品和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在减弱。
  
  截止2008年,我国城市空间扩大到了8.7万平方公里,开发强度提高到了3.6%。单纯就这个数字而言,似乎并不高。但如果结合我国60%左右的空间是山地和高原,平原较少的国情,这样的开发强度就显得比较高了。而在一些从个别的主要城市化地区,开发强度则更为惊人。像上海市现在的开发强度已经达到了36.5%,如果再扣除崇明、长兴、横沙这三个岛,其开发强度更是在50%左右;又如北京的开发强度也接近48%。对比国际上一些发达地区,如英国伦敦的开发强度仅为23.7%,日本东京的开发强度最高也只有29.4%。
  
  由此,笔者认为,我国未来发展中应有节制地进行土地开发,不能把宝贵的耕地、绿色空间都变成水泥地。只有这样,才能长久地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
  
  调整空间结构,将其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
  

  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区域结构当中,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等不同类型的空间在国土资源开发中的反映,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在空间上的一个载体。就目前而言,我国空间结构不合理、空间利用效率不高的情况较为突出。尤其是工业用地分散、占地多的问题更是应引起广泛关注。
  
  客观来看,工业用地分散、占地多和我国长期以来的工业化情结,特别是与工业用地的低价有关。目前,我国工业用地的价格远远低于居住和商业,低于服务业的用地,其价格仅为居住用地价格的14.4%,是商业和服务业用地的11%。
  
  整体来看,笔者认为,我国空间结构调整主要的方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有序地拓展必要的生活空间。其中主要是应扩大城市的居住空间、公共设施和绿色空间。同时要按照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规模和速度,逐步、适度地减少农业的生活空间,这个主要是指农村居民生活点。
  
  其次,保持农业生产空间。像18亿亩的耕地“红线”,就应严守。
  
  第三,严格控制城市总面积的扩张。特别是特大城市的面积,更应给予严格的控制。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中央也已经明确要控制特大城市的边界。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两横三纵”城市化发展格局
  

  所谓“两横”,是指沿陆桥通道和长江通道,一北一南两条;“三纵”指沿海这一条,再加上京哈、京广这一条,还有一个是从内蒙古的包头、呼和浩特下来,一直到昆明,这是个沟通西部地区南北的一条通道。
  
  个人建议,应推进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优化开发,形成三个特大城市群,这三大城市群应该成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同时,推进“两横三纵”上的哈尔滨、长春,还有中原地区等的重点开发,形成若干新的大城市群,使其成为未来支撑全国增长的新的经济增长区,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以及重要的产业基地。
  
  这样一个“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格局,相较于我国过去城市化模式和布局,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其优势在于:
  
  首先,这是一种使经济和人口区域集中的格局,这样才能够给自然留下更多的空间。
  
  其次,这是一种资源利用更加集约、高效的格局。举例来说,一个几千万人口或者上亿人口的大城市群,本身就可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会大大地减少大跨度的物流运输、从而降低物流成本。
  
  第三,这是一种对污染防治更有效的格局。我国目前污染严重的问题,与分散的工业化布局密切相关。因此,经济的集中布局和人口的集中居住,能够提高污染治理的效果。
  
  第四,这是一种生态系统可以真正能够得到休养生息的格局。这是因为大城市型地区人口集聚能力提高了以后,会相应减低生态地区人口承载的压力,这样就会给自然、给森林、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提供保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