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我清明节期间领悟和发觉的生活内容。
第一,祭奠过世的长辈的时候,我们都会念叨着:祈求保佑。这与在庙里求神拜佛的功用一致。其实,也就是给自己鼓劲加油而已。
第二,清明节拜祭过世的长辈会让后人乘此机会团聚、让孩子认祖归宗,通过亲情与血缘的认同,彼此增强心理安全感,这与同学会、老乡会类的非正式民间组织的归属感具有同等功能。
第三,清明节回老家者一般为有车族或中产以上者;回去的一般不会是打工族,因为他们一没假期、二浪费金钱、三老家有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帮着代办。除了过年,其他的节气似乎大多不是给蓝领准备的。
第四,其实,清明节的乡村山水正是春色宜人的季节,去老家祭奠先人也很有踏春的惬意;当然,小资情调也许是没解决生存问题的无产阶级难以体会的吧。
第五,当今社会日益拉大的收入差距造成了攀比的人特多、欲望特大,因此,希望得到先人庇佑的愿望也越强烈;人们希望渺茫的希望能实现,盼望奇迹发生;此外,当今社会,社会保障、权益安全以及政治实现等等降低风险的机制尚没健全,因此,人们的心理更需要外力的加持,心理特需要依赖,祖宗是亲人,祈求他们最靠谱---说到底,我们有当精神上的“啃老族”之嫌疑。
第六,孝文化的复兴不能代替老年保障制度的健全;那些父母活着几年不回去、父母过世却年年祭扫的人不在少数,给这些人放假过清明节简直是对孝文化的亵渎;当然,悔过自新是很好的,清明节如果能给“逆子”一个忏悔的机会也是很好的。
第七,清明节领着孩子回去,让城里孩子见识一下乡下的穷亲戚,看看穷乡僻壤的清苦生活,对孩子是很好的教育。
第八,国家从前在“破四旧”的时候过清明节是不可能有法定假日的,2009年起就有了这个放假一天的规定。为什么这种过去的“迷信”又重新得到默认甚至支持呢?因为“迷信”其实是一种综合的心理防卫机制,当然也会掩盖矛盾----这正是需要我们清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