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这是混沌现象。如果每人要求降价都答应,则价便降下来了,总收益更小;因不降价少带人收益也会小,但在总收益只少一半。-------实际是那一半的收益才是最大收益。
帕累托最优、科斯定律都是半对半不对的,而边际理论几乎是谬论。次优才是最优!
不错,确实是在博弈!
另外,我觉得不是所有人都是“理性”的,不然也没必要普及经济学知识,让大家一齐“理性化”了
微观上的问题还是用博弈来解决比较好,在宏观层面才用混沌。
司机的预期可能是大于等于4元,并认为之后还会有人上车,如果以两元的价格成交,司机的预期收益会减少。
理性人的假设是用于宏观层面的,如果拿来用在微观层面上,那问题好多了
比如说,我打字一千可赚40到125元,可我兴趣到了,宁可不赚钱,到这里来与老曹斗争
所以,楼主虽然肯动脑筋,但估计是新手:你要把前提给忘了,早晚会想老曹那样创造无数的规律出来
他要是就要三块钱你还不得跟他急了...
在经济学中假设每个人都是经济人,每个人都是理性的。而现实并非如此。经济学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
这个问题可以用规范经济学解释吗?偶菜鸟,见笑了
从理性上分析司机应该答应他!此时司机明显获得拉收益!但是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心理因素的作用,司机宁愿不挣这几元钱,也不愿意让他那么便宜的坐上自己的私车,因为他心理觉得三元对于他的私车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从司机的角度看,此时正值春节,这时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提前回家的效用可能远大于多出的几元钱的支付。然而,司机不可能知道每位乘客的效用函数,他只能根据大概的情况得到一个涨价的均值(期望)。而对于乘车人来说,等公车的成本(或者说是负效用)最多相当于一元钱的效用,因此他不会为了提前上车而多支出两元钱。由于信息不对称,司机与乘客之间就产生了博弈:司机认为乘客只是在故意压价,从而可以减少支出,最终他还是要乘车的,所以司机不肯降价;而乘客会想,多上一个人成本几乎不会增加,司机最终会同意他提出的价格的,所以乘客会坚持自己的出价。司机“慢慢将车开走”,说明两者之间一直在博弈,可以想象,最终司机会愿意让乘客上车的,但实际上司机不可能再将车开回去!这样的结果一方面说明信息不对称对社会福利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实际生活中人是有限理性的。(“有限理性”是当今经济学前沿问题之一,这将涉及到更多的经济学理论。)
楼上分析得太复杂了 而且 可能是因为我知识储备还不够的原因 我觉得有点岔道了...
但我非常同意14楼的说法 这才是用经济学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最满意的回答-我觉得我最满意-理论提供得恰如其分...
同意ccggqq的解释,生活中的经济学,讨论很精彩,真是受益匪浅啊。
个人觉得是在博弈,因为时值春节,司机以为乘客会多付费,而乘客认为 有空座
如果博弈能够重复一次的话,司机可能会答应
当然司机已经开走了,如果退回来的话,就会有成本,不过在很多时候司机如果没有走远的话,还会退回来
搂住遇到的情况应该是司机还有一个预期,就是前面乘车的人还有。
14楼的话简直是胡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