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发育到9个月左右时,会产生客体永存的观念。即:当不观察某物时,孩子会认为某物仍然在那里。比如你家里的电视机如果不见了,你知道不会自己跑掉。
具体的实验是,让儿童观察一列玩具小火车,火车某节车厢上放一块积木。然后用一块小挡板放在轨道和孩子之间,当载有小积木的车厢路过小挡板时,积木被拿掉。当该车厢通过小挡板被孩子再次看到时,孩子会露出惊讶的表情。说明该婴儿认为,当车厢路过小挡板时,小积木应该仍然在车厢上。
实验证明,9个月前的儿童没有这个观念,只有9个月后,才会有这种认知。在心理学上把这个认知成为客体永存的观念。
这一观念可以表述为:客体不依赖观察者而存在。
这是所有人类共有的观念,也是朴素唯物主义论述其观点的主要论据。
但是不依赖观察者而存在的客体,与物质的定义不依赖意识的客观实在,并非同样概念。
因为客体这一概念本身也可能被意识描述,所以不是不依赖意识。比如,血液的红色是客体,但是红色本身并非与意识无关的客观存在。
当然,在贝克莱主教那里,他甚至否认客体不依赖观察者存在。而在当代量子力学中,客体不依赖观察者的观念也被质疑。
但是就概念本身而言,客体不依赖观察者而存在,与不依赖意识的客观实在,不是一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