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哲学能否通过传授而得到继承,这命题本身也是我站在边线不肯再进一步的原
因之一,
因为我并不认为哲学是可以传授的,
或许是因为从小接触禅宗较多,但除去对“悟”的理解,实际上,我还是认为哲学是
个人将世界投影到内心的过程,或者说构筑属于自己的“世界"的过程。不管是多完美的理
论都不可能是世界自身,也即“理”永远非“真”。引进康德所谓的“视角”,便是所有
对于哲学家自身来说是“真”的“理”,当他说出来并传达与我时,这个“理”对于我而
言便是失“真”。
也就是,哲学是属于个人的“世界”,它同时具有了“个人”和“世界”两个属性。
而当这个“世界”的“个人”属性出现了置换时,它自身存在便被扭曲而偏离了“真”。
仅仅是传播本身就使得存在变质,即使在现实中,也会拿量子力学来对应吧。
嗯……如果这样说,那就还剩下一个问题,便是我们从他人的哲学中得到了什么,既
然不可能得到对方的“世界”,那我们最多也就是得到构成对方“世界”的材质。也就是
我们将对方的世界分解,同时构筑自身新的世界。互相侵蚀,互相融合。
我们吃下去的任何东西都不是东西自身,而会分解成最基础的营养元素被我们所吸收
。
那么,哲学究竟是营养素,还是食物?既然哲学具有“世界”属性,那么从某种意义
上说,哲学也同样是“世界”。基于“逻辑”的脉络而纠结的整体,以一个“大意识”的
形态存在的体系。也就是,哲学不是营养素,就算是高度提炼,高度概括,哲学也不过是
和世界没有多大区别的 ,属于”言”的另外一种“世界”而已。既然是世界,那就不可能
不被分解。而被分解的化,便不会再是“哲学”本身。
与其去分解因具有个人属性而被“言”所扭曲的名为“哲学”的“理”,那么由“真
”所产生的“形”,应该更接近“真”本身。也许很多人会说,这话虽然说的没错,可是
如同小说里面世代相传希望最终达到“根源”的魔法家系。不站在别人肩膀上而只是直接
面对“世界”,便相信比任何人都接近“真”,这倒像是一种狂妄了,
但在我看来相信“哲学”是“真”或者说“哲学”接近“真”的说法,才是最大的狂
妄吧?当然,如果哲学无法接近真,那哲学这个无法创造客观实在的存在到底还有什么意
义?这个问题我无法回答。我只是认为,如同哲学具有个人属性,所以的“意义”自身,
也就不得不具有个人属性。既然意义是个人的,那么得到统一答案的可能,便不会存在。
嗯,并不是说学习哲学一无是处。至于我到底说了什么……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吧,因为在传递的时候,我所希望传递的“世界”,便不再是我所知道的“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