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5013 18
2012-04-09

宏观政治经济学理论总结

                     摘自《政治经济学新解》,版权所有,禁止转贴

一、     价值理论

1、  (交换)价值,是一个混合体,包含劳动价值,优势的代价值,资本的虚价值。分工产生了交换,交换即交换产品的所有权, 价值背后的实质,就是对产品的所有权与分配权。

2、  人们为生产产品所付出的各种必要代价,不管是体力还是脑力,经营管理,发明创造,都可称之为劳动。劳动价值,就是根据人们在生产产品时付出的劳动量而形成的,对产品的所有权与分配权。

3、  劳动价值是价值的主体,除人类之外的东西为生产而付出的代价,本来不会创造价值,因为它们没有对产品的所有权,但现实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4、  人们劳动的效率与质量的差异,资源的效率与质量的差异,以及人们对生产,市场,技术, 设计,资源的控制与垄断,造成了不同商品交换时发生的不等劳动价值交换现象。其实质就是交换的一方,无法用与另一方同等的劳动代价生产其产品,因此等劳动价值交换的基础被打破。所有这些造成不等劳动价值交换的因素,可称为优势,优势的作用可以称为代劳动,产生代价值。劳动价值加上代价值的必要补充,就实现了真正的等价值交换。

5、  资源被一部分人占有或垄断之后,其代价值就成了这些人不劳而获的依据,也造就了“非劳动产品”的商品。

6、  生产产品时,除了人们必须付出的劳动代价,又被强制地加入了资本的代价,资本所有者借此形成了对产品的所有权和分配权。这种强行加入的代价、分配权和所有权,可以称为虚价值。

7、  虚价值仅仅是一种分配工具,剥削工具,其作用是让资本家不需付出劳动也能占有一部分产品。虚价值在交换方面的表现,仅仅是让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在成本的基础上上涨相同的比例而已,不改变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

二、     价格理论

1、  由于生产和产品的提供都被资本家或企业所控制,物物交换退居几乎可以被忽略的次要地位,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买方生产者和卖方消费者两大阵营。

2、  商品的价格形成及变化机制是:生产者出价,拥有定价权;消费者表决,形成产品的销售量,并由此形成了商品的单价—销售量曲线。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不同作用的不断互动和相互影响过程,造成了供给方对价格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整个调整变化过程的动力,就是生产者对超出成本的利润的最大化追求。

3、  价格即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价值与价格完全对应,劳动价值对应成本价格;虚价值既可以看作是企业的融资成本,也可以看作是全体企业维持生存的基本整体利润;而代价值则对应个别企业优势所形成的超额利润,即对全体企业基本整体利润的利润偏移量。

4、  由于虚价值的人为规定性和代价值的相对性暂时性,导致了价格的不确定性。生产者只能通过不断调整价格的方式在市场上去追求利润最大化,即用猜测、试探、不断根据消费者反馈进行调整的办法去尽量挤压出每个消费者“宁愿”付出的最高价格,努力实现最多的虚价值和代价值,因此价格本身无法确定,也不是一个可以确定的量,它不过就是生产者追求利润的工具。

5、  分工提高了效率,减少了人们获取产品时付出的代价。然而为了在随后进行的交换中以少易多,人们在不断地降低生产代价的同时,还要隐瞒成本信息,控制和垄断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要素,从而形成优势的代劳动,进而去追求更多的利润。

6、  经济学必须坦然面对人们的自私、虚伪、贪婪、狡诈和无知,因为每个经济人的行为正是在他们的这些心理活动指导下完成的,所有经济人的经济行为就汇总成了各种宏观经济现象,而试图用公平合理正义的说法来解释经济现象必然会误入歧途。

三、     效用理论

1、  商品的使用价值,或者叫效用,是人们所追求的东西;而商品的价值,即代价,是人们极力避免和减少的付出。有得必有失,效用和代价,是商品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效用使得人们甘愿付出相应的代价,而代价反过来又限制了人们对效用的过多追求。

2、  效用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决定了一个人甘愿为某商品(效用)付出的最高代价—甘付代价,在现实生活中,还有消费者能够负担得起的最高代价—可承担代价,消费者自己(或竞争者)生产某种商品的代价—竞争代价,此三者之间的最小者,决定了一个消费者可能为商品付出的最高代价(宁愿付出的最高价格)。而这个可能的最高代价与商品生产者代价之间的差值,可以称为个别消费者的代价剩余,所有消费者的代价剩余,就是形成一种商品的优势的基础。而所有消费者“宁愿”付出的最高价格,也就决定了商品在任何价格上所能取得的销售量,从而决定了单价—销售量曲线,这就解释了消费者对价格进行“表决”的过程和依据。

3、  消费者宁愿为商品付出的最高价格,是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的情况下无奈的选择,而不是效用价值论所说的“对商品效用的主观评价”。商品的效用无法计量和比较,也无法形成效用的量化结果—需求价格;能比较的只有效用的重要性,它决定了人们甘愿为效用付出的最高代价—甘付代价。

4、  单价—销售量曲线的最重要特性就是需求刚性,即需求数量与价格之间的变动规律。需求刚性越大,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表决权就越小,决定商品销量的能力就越小。

5、  全体消费者的可承担代价,或者说社会购买力,正是他们创造这些消费品时付出的代价,并形成了自己的货币收入,而这些收入的总和就是等于全体企业的成本、就是等于对应消费品的总成本!因此所有企业总优势当然是零,总利润率最多就是零。

四、     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规律

1.     工资之和+ 利润之和=最终消费品价格(价值)之和。

2.     这个等式体现了个别企业利润实际上转化为产业链后续生产企业成本的事实,既利润也是一种成本。这里的工资和利润,分别代表经济体每个企业里工人劳动的工资和每个资本家赚取的利润,它们形成了半成品的成本,并随着半成品在企业间的流动,沿着产业链不断地积累并传递下去,一直传递到最终消费品生产企业,形成了一批最终消费品的总成本(价格)。这里的价格是消费品的总价格、总成本,它是宏观整体上的概念。

3.     这个等式体现了资本家只能追求产品利润,不能追求货币利润的事实。全体资本家凭空追求货币利润的行为,是无法实现的,他们能得到的只有自己不想要的产品利润(积压产品),个别资本家赚取货币利润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另一些资本家赔的更惨。即资本的虚价值根本无法实现企业的整体货币利润,全体企业的整体货币利润率最大才是零,因此资本对利息的追求是无法实现的目标,是生产过剩的根本原因,也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在。

4.    货币资本,只不过是在分工分步过程中提供半成品结算手续的一个工具,以便半成品能够顺利地在产业链前后不同的企业里流动,其本身并不具备财富、产品等任何性质。货币资本,只是让生产得以跨企业,跨部门连续进行的一个必要的接续工具。

5.     在简单再生产过程中,货币必须一直循环流动,在形成了人们的收入(工资和个别资本家的利润)之后必须用来购买最终消费品,不可以被长期储蓄,更不能用来搞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与简单再生产没有区别,只是需要更多的劳动者,资源和货币而已。

6.     现实中,人们凭空追求利息的行为,储蓄一部分工资和利润进而投资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行为,造成了生产过剩的不断恶化和积累,直到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生产的发展必须不断经历这种挣脱生产方式桎梏的痛苦挣扎。为了避免这种危机,ZF必须靠借债给生产流通领域注入消费货币,滞胀和ZF债务危机也就成为必然的后果了。

7.     微观经济学无法确定具体商品的价值,价格,只能对其本质和实现方法进行解释。而真正解决问题的只能是宏观经济学,通过概括社会化大生产的总体效果、算总账的方法,揭示了人们微观经济行为产生的宏观后果,反过来验证了微观解释的正确性。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的人为划分是错误的,三者必须融会贯通,才能正确解释现实,反之如果三者各自为政,其后果只能是盲人摸象。


五、货币理论----楼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4-9 21:35:03
五、        货币理论

1、        金属货币或实物货币,就是一种抽离了使用价值,只利用其交换价值的特殊通用商品,用来作为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标尺。由于金属货币本身具有价值和隐藏的使用价值,因此可以抵抗商品的涨价。
2、        纸币就是强行规定价值的虚拟货币。一旦人们不去强制规定其价值(如绑定金属货币),纸币的购买力只能不断地贬值,即纸币无法抵抗商品的涨价。
3、        货币的价值或购买力,与货币数量无关。纸币是先贬值后数量增加的,因为所有的生产者都会努力提高自己产品的价格,而垄断生产者更容易提高自己产品的价格,纸币无法抵抗这种涨价,只能不断地贬值,而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只能增加资本家手里的积压产品,并不能增加销售收入总额,不解决生产过剩、消费货币不足的根本问题,因此ZF必须出面增加货币给资本家赚,货币数量由此增加。货币贬值与货币数量增加,其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导致的消费货币不足,而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六、        未来之路

1、        消灭利息(虚价值),正确对待和运用货币,让其起到流通媒介的作用,根除利用货币不劳而获的权力。
2、        端正生产目的,为了满足劳动者的需求而生产,不为追求利润而生产。不盲目发展生产,而是合理规划,根据资源条件量力而为。
3、        自然资源公有制,正确利用资源的代劳动,消除垄断基础上的代劳动。
4、        生产资料可以以公有制为基础,采用灵活的具体所有制形式。
5、        民主和科学是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得以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

         这是一个全面、透彻揭示商品特征的理论。
         产品有两个特征:效用,为获得效用而付出的代价
         商品有三个特征:效用,代价,优势。

         人们付出了总代价,得到了总效用,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
         而优势,仅仅让效用与代价的对应关系发生了扭曲,即消费者得到效用的代价与生产者付出的代价不符。
         但生产者与消费者其实是同一批人!他们作为生产者时付出的代价,现实中以货币收入来表示,是其作为消费者时购买效用的凭据,这就是社会总购买力。收入形成购买力的同时,也形成了企业的成本,即所有效用的成本。这些总效用,对应总成本,对应总收入,对应总购买力,对应总代价,这四者都是一回事。
        因此,尽管优势使得效用与代价的对应发生扭曲,却无法改变两者的总和是对应的,企业试图用这些效用来换取更多的代价符号(货币),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就算你机关算尽地提高商品的单价,但你能够实现的总价是无法突破总购买力限制的,提高单价的结果就只能是积压产品。
        优势的作用,仅仅是让个别企业抢得利润,但却让另一些企业连成本都无法回收。

更多详情,可光临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403198462




补充内容 (2012-7-2 10:32):
企业内部的公有制,或者叫集体所有制,实质是一种集体负责制;企业的全民所有制基础原则,就是要保证任何企业都不能关起门来为所欲为,必须接受外部的监督,它只是一种全民监督制。公有制的方式正是为了保证每个劳动者的私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9 21:49:19
谢谢楼主的总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0 09:50:5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2 00:24:14
白菜:1斤/1元,布:1米/10元,能否用你的理论(模型)定量的解释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2 09:11:01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2-4-12 00:24
白菜:1斤/1元,布:1米/10元,能否用你的理论(模型)定量的解释一下?
如果白菜和布的生产者没有任何优势,那么就是劳动价值决定了它们的价格,这就不用我解释了吧。

而在现实中,“价格本身无法确定,也不是一个可以确定的量,它不过就是生产者追求利润的工具。”我的这个论断已经被大葱,糖,大蒜,绿豆的价格变动所证实了。

每个人能承受、能接受的价格都不同,而生产者要凭借自己的定价手段,来尽可能让更多的消费者掏出自己的最高价格来,以便实现更多的利润。
这个过程中,谁也不能决定每一个消费者宁愿付出的价格,帮他作出购买决定,这些只能通过市场调查来近似地反映和探知。生产者只能用不断试探,接收反馈,调整的方式来决定价格以追求更多的利润。
谁也不能决定生产者的这种定价手段的高低,就好比海里的鱼肯定是有数的,但你能捞出来多少,谁能替你决定呢?
因此,“微观经济学无法确定具体商品的价值,价格,只能对其本质和实现方法进行解释。而真正解决问题的只能是宏观经济学,通过概括社会化大生产的总体效果、算总账的方法,揭示了人们微观经济行为产生的宏观后果,反过来验证了微观解释的正确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